1.原文 白蘞薏苡湯,治風(fēng),拘攣不可屈伸方。(《千金要方》) 白蘞 薏仁 芍藥 桂心 牛膝 酸棗仁 干姜 甘草各一升 附子三枚 2.方解 本方為桂枝湯去姜、棗,針對太陽表虛證。桂枝、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芍藥、甘草又名芍藥甘草湯(去杖湯),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加附片針對少陰寒濕證;干姜散太陰寒濕,固護太陰,祛太陰寒濕;白斂性寒,可清熱祛濕,舒緩經(jīng)絡(luò),散結(jié)氣;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fēng)濕痹,下氣;牛膝強健經(jīng)絡(luò),補肝腎,引諸藥下行;酸棗仁取酸入肝,肝主筋脈,既可治療筋脈拘攣,又可安神除煩。 3.臨床驗案 張某,女,74歲,朔州市人,2017年8月26日初診。下肢拘攣不適五六年,每日晨起為甚,先后服用鈣片、中藥等三四年不見好轉(zhuǎn)。 刻診:汗出,怕冷怕風(fēng),口干,不想喝水或喜喝熱水,下肢發(fā)涼,腿拘攣以早晨起床時加重,活動后好轉(zhuǎn),遇冷加重,失眠,大便干,小便黃,舌質(zhì)白,舌苔稍黃,脈沉弦。 分析:汗出,怕風(fēng),下肢發(fā)涼,遇冷加重為太陽表虛證;口干,不想喝水或喜喝熱水,下肢發(fā)涼,腿拘攣以早晨起床時加重,活動后好轉(zhuǎn),遇冷加重,為少陰寒濕證;大便干,小便黃,舌苔稍黃為陽明證。 辨證: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處方:白斂薏苡湯。 白蘞15g,薏苡仁30g,桂枝30g,白芍30g,酸棗仁15g,甘草20g,牛膝15g,干姜10g,附片15g,木瓜15g.3劑。 二診:藥后下肢拘攣明顯好轉(zhuǎn),腿涼減輕,為鞏固療效,上方繼服3劑,愈。 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按語:本方是在《傷寒論》芍藥甘草湯的基礎(chǔ)上合桂枝加附子湯,附子、干姜、甘草,又叫四逆湯,三味藥可以開下焦痹著之邪。如果下焦寒濕重,可以加入茯苓、白術(shù),組成腎著散、真武湯,加強散太陰寒濕之力;下焦?jié)駸嶂貢r可以加入蒼術(shù)、黃柏,組成四妙散,以袪濕熱之邪??傊惺裁醋C就用什么藥或方,如太陰寒濕重時,就加入祛太陰寒濕的藥物或是用太陰的處方;反之,陽明濕熱重時,就加強清陽明濕熱的藥物或是處方。 鑒別:苡仁湯乃麻黃湯去杏仁,加薏苡仁、當(dāng)歸、芍藥、蒼術(shù),治療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證的疼痛麻木。 選自《廣義經(jīng)方群賢仁智錄》 |
|
來自: Dwb醫(yī)者仁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