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權良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這是在《今日頭條》對“關中”的解釋。 在《百度》上對關中的解釋,基本一樣。 據(jù)說到處如此解釋,源頭是“權威”的《陜西通志》。許許多多旅游工具書和陜西省對外宣傳資料,乃至政府文件,也都采用這一說法。 但是,這種觀點,是可怕的史盲所致,完全錯誤。 “關中”指“四關之中”,還煞有介事地弄出“四個關”來湊數(shù),于史無證,與地不合?;奶茻o稽,荒誕不經,荒謬絕倫。 “頭條”、“百度”等在解釋“關中”時,說到“東潼關”,注明“函谷關”,勉勉強強講得通。函谷關,因其南北窄,東西長,像個裝谷子的柜函而得名“函谷關”。 陜西的“陜”由斯得名。陜,從阜從夾,就是山塬之間狹長夾道。陜,就是函谷關;函谷關就是陜。 陜西,就是函谷關以西。那么,陜東就是函谷關以東今天的河南省。現(xiàn)在三門峽市還有陜縣、陜區(qū),皆源于陜塬,就是函谷關的北邊之塬。 《國語·周語》:“自陜以東,周公治之;自陜以西,召公治之?!碑斈赀€在陜塬上立有周召兄弟分陜而治的石柱,至今還保存在三門峽博物館: 周召兄弟,襲爵200來年,都叫“周公”、“召公”。公元前年841,是周召共和元年,已經是周召二公的第七代孫世。這里的周召兄弟分陜而治,是第一代周公姬旦、召公姬奭。“陜以西”即陜西歸召公治理。“陜西”之名于斯得焉。 位置也十分明確:函谷關或曰陜塬以西。與其它各關沒有任何關系。 陜西 ,就是關中;關中,就是陜西。 “關”是特指,不是泛指。當初指的就是函谷關,是獨關,是一關; “中”是“里”、“內”的意思。關中就是函谷關之里,函谷關之內。 函谷關長達百里。東頭在河南,曰“崤關”;西頭在陜西,曰“潼關”。入潼關就是京畿長安,出關就是河表中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關就是所謂“東方六國”。秦漢以后,為帝都長安門戶,無論農民起義,還是異族入侵,長安都是頭號目標,素為兵家必爭之地。緣于“天下第一都”之鎖鑰,因稱“天下第一關”。 “頭條”、“百度”從關中說到“南武關”,括號注明“藍關”,匪夷所思,撫裨長嘆。 武關又稱“少習關”,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號稱“秦楚咽喉”,戰(zhàn)國時期就設。在秦楚爭戰(zhàn)中作用巨大,秦漢以后,其地位日漸式微。 “藍關”又稱“藍田關”,也是古關。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越過藍關,就意味著離開王畿之地,天子腳下,要進入荒野地區(qū)。軍事意義不大,是個長亭短亭之類的送別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本褪抢?。位置在西安市藍田縣。 藍關、武關,二者相去甚遠,不止百里之遙,怎么能說成一個呢! 散關,又稱“大散關”。撒開在寶雞市區(qū)西南大散嶺上,是一群入蜀通道和關隘之總稱,有數(shù)十條之多,故名“散關”。 散關為古都“陳倉”之西南門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發(fā)生在這里。3000年來,這里發(fā)生過200次戰(zhàn)爭,有70多次戰(zhàn)爭影響歷史。散關守護的是古陳倉城。 在“頭條”和“百度”上釋關中“四關”時,說到大散關,竟然用括號注明“大震關”,簡直是讓人笑掉大牙。 大震關就是震關,因為漢武帝北狩在此聞雷而震驚不已。故名“震關”或“大震關”。周穆王西行拜王母,秦始皇西巡,文成公主進藏,吐蕃數(shù)次侵犯中原,都是從此進來。明清設“故關里”,民國時期改“故”為“固”?,F(xiàn)名固關,是陜西省隴縣西北一個鎮(zhèn)。 出大震關就進入關山,出關山就是隴阪中心地帶,進入隴東,再西行就是河西走廊。這與過大散關就是四川,遠遠不是一回事。 大散關是川陜兩省之間的關,防御的方向是西南,敵人是羌戎,保衛(wèi)的都城是陳倉。 大震關隴陜兩省之間的關,防御的方向是西北,敵人是狄戎,保衛(wèi)的都城是隴州。 兩關直線距離80公里。面對的是兩個省,兩個不同的敵人,保衛(wèi)的地方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都城。這怎么能是一個關呢?簡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在“頭條”和“百度”上說關中四關,言及北方之蕭關,括號注明是金鎖關,簡直令人噴飯。 蕭關遠在寧夏六盤山,歷史上屬于隴東。地處隴坂深處,設關與北宋前期,預防的敵人是西夏黨項族,保衛(wèi)的是固原市。 金鎖關遠在銅川,與潼關、藍關、武關同樣古老,在隋唐之前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還很重要。隋唐時期地位式微,在兩宋時期又十分重要。預防遼人、金人、蒙古人之侵略。 蕭關與金鎖關相隔500公里以上,怎么能說是一個關呢? 綜上所述,關中就是“潼關之中”、“潼關之內”。關是特指,不是泛指。由于是特指,不是泛指,所以,關中就是陜西設省之前的陜西。設省之后,納入了“塞”、“漢”兩地,也就是“陜北”、“陜南”。此是后話。 關中是“四關之中”的說法,多所附會,乃至信口雌黃,胡說八道。 作為陜西人、關中人,對此不能不察,不能不辯。 |
|
來自: 與春天同行 > 《中國歷史經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