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組織工作已經快10年了,見過無數人的“升降去留”。 有的人一生勤懇,最終還是一個老科員。 有的人輾轉騰挪,搖身一變成了你的上級領導。 有的人少年得志,卻晚節(jié)不保。 還有的人厚積薄發(fā),終成正果。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領導常常告誡大家,要正確對待“升降去留”的問題,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因為,領導內心十分清楚,提拔一名干部或者說為某個崗位挑選一名合適的干部,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說了就算的。 題主其實分別提出了好幾個問題,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第一個,“想不明白自己為啥不在提拔推薦名單”。我常和別人說,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對你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的時候,那么就很有可能不是好事,這種情況在體制內尤為明顯。題主被單位叫去開會,連自己都不知道開的是什么會,那提拔推薦名單里面怎么會有你呢?換句話說,中國人從不開沒有準備的會,開會前都會進行醞釀,統(tǒng)一思想達成共識。開大會是為了完善工作程序,開小會才是領導層研究解決問題。其中的道理大家細品。 第二個,“為什么有的人借出去兩三年了,卻也在提拔名單里”。我相信可能不止題主一人有這樣的疑問,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困惑。我有一段時間經常借調在外,對于這個問題我有幾點自己的看法:一是借出去不等于不干活。別人借調出去了,只是不在原單位干活,到了新的單位還是要干活的,而且可能干的是更累更多的活。二是能借出去的人大部分都不簡單。領導一般會把上級點名要的人還有自己的心腹借調出去,上級點名要的人借出去是送人情,自己的心腹借出去是“搭天線”、“插眼線”。能力差的人是不會借出去的,不僅影響單位形象,還會讓上級領導對單位領導有看法。三是借出去的人功勞不比在本單位干活的人小。這些人在上級單位負責上傳下達,建立和上級單位的內部聯系渠道,還能讓本單位比同級單位更早得到一些重要訊息,對于做好本單位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就這一點是本單位人員無法比擬的。 第三個,“提拔真的就是領導一句話說了算,無論你多努力都沒用嗎”。優(yōu)秀的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yǎng),二者缺一不可。從干部自身來講,個人必須努力,這是干部成長的內因,也是決定性因素。而干部個人的成長更離不開組織的培養(yǎng),沒有組織培養(yǎng)你就沒有平臺、沒有機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永遠無法成材。如果領導提拔一個草包上臺,把工作搞砸了,反而影響自己的前途。 第四個,“無論在什么單位,提拔是不是都是領導說了算”。我從事組織工作快10年了,參與考察過許多鄉(xiāng)科級、縣處級、廳局級干部,只能說一個干部能否提拔,或者哪個干部能夠提拔都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說了算的。 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就提出了,權力就是制約與平衡的思想,需要用權力來制約權力。因此,一個干部的提拔使用,既不是組織部長說了算,也不是單位領導說了算,有時候甚至書記一個人說了也不算,這就是相互制約。 在我國,這種制約就來自于制度的約束。從干部選拔任用的程序來看,一個干部提拔到領導崗位,自身既要符合選拔任用的條件,又要滿足提拔使用的資格,還必須在民主推薦中脫穎而出,經得起組織的考察,還要黨委(黨組)討論研究決定,最后還要進行公示,經受公開的檢驗,可以說是過五關斬六將。很多人看似優(yōu)秀,卻經不住組織的檢驗。一些被查處的領導干部就是在提拔考察中發(fā)現的問題或者有人舉報,最終被拿了下來。你們單位開民主推薦會,只是干部提拔任用工作流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萬里長征只走了一小步,鹿死誰手還不一定,不比過度焦慮。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提拔使用干部不能搞平均主義,同期進單位的同事有的得到了提拔重用,自己卻不在推薦名單里,心理難免會有失落。但是話說回來,同期進單位,并不代表大家的能力水平都一樣,而且有的人善于偽裝,當面一套背面一套,你對他的了解也不一定全面,無法判定他的提拔晉升是某個領導拍了板。 還是那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你如果自己能力不行,經不住程序檢驗,拿不出工作成績,即使組織想扶也扶不起來,怎么提拔你。 我是@體制內這些事,如果大家喜歡,可以評論、點贊、轉發(fā)、收藏加關注,帶你了解更多體制內職場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