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豎方形,高273厘米,寬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明萬歷初年在陜西省郃縣舊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內(nèi)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jié)體,筆法都已達到漢隸十分完美的境地。清萬經(jīng)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曹全碑》是目前我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shù)作品之一。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chǔ)上,為適應(yīng)書寫便捷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字體。人們把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以方便書寫。這種字體是在監(jiān)獄里創(chuàng)造出來的字體,它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xiàn),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次重大變革。漢字七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演變經(jīng)歷了6000年歷程,而漢隸則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還在廣泛使用,草書、楷書、行書筆畫也多見隸書影子。它書寫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隸書的出現(xiàn),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它奠定了楷書的基礎(chǔ)。隸書結(jié)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shù)美。風(fēng)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shù)欣賞的價值,尤其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直,“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曹全碑就是漢隸中的代表作品。 從廣義上講,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漢隸較古隸規(guī)范,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 曹全碑釋文【繁體】 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其先蓋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于曹國,因氏焉。 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孫遷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fēng),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fēng)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齔好學(xué),甄極毖緯,無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於心。收養(yǎng)季祖母,供事繼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是以鄉(xiāng)人為之諺曰:“重親致歡曹景完?!币资垒d德,不隕其名。及其從攻,清擬夷齊,直慕史魚。歷郡右職,上計掾史,仍辟涼州,常為治中,別駕,紀(jì)綱萬里,朱紫不謬。出典諸郡,彈枉糾邪,貪暴洗心,同僚服德,遠近憚威。 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時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不供職貢,君興師征討 一有(吮)膿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戰(zhàn),謀若涌泉,威牟諸賁,和德面縛歸死,還師振旅,諸國禮遺,且二百萬,悉以簿官。遷右夫風(fēng)槐里令,遭同產(chǎn)弟憂棄官,續(xù)遇禁網(wǎng),潛隱家巷七年。 光和六年,復(fù)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祿福長。訞賊張角,起兵幽冀,兗豫荊楊,同時並動。而縣民郭家等復(fù)造逆亂,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時聖主諮諏,群僚咸曰:“君哉!”轉(zhuǎn)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夷殘迸,絕其本根。遂訪故老商量,儁艾王敞、王畢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撫育鰥寡,以家錢糴米粟賜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藥神明膏,親至離亭,部吏王宰、程橫等,賦與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郵。百姓繈負,反者如雲(yún),戢治廧屋,市肆列陳。風(fēng)雨時節(jié),歲獲豐年。農(nóng)夫織婦,百工戴恩??h,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災(zāi),害退,於戌亥閒,興造城郭。是後,舊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閔縉紳之徒不濟,開南寺門,承望華嶽,鄉(xiāng)明而治,庶使學(xué)者李儒、欒規(guī)、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廓廣聽事官舍,廷曹廊閤,升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干時。 門下掾王敞、錄事掾王畢、主薄王歷,戶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顓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紀(jì)功,其辭曰: 懿明后,德義章。貢王廷,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還師旅,臨槐里。感孔懷,赴喪紀(jì)。嗟逆賊,燔城市。特受命,理殘圯。芟不臣,寧黔首??樄偎拢_南門。闕嵯峨,望華山。鄉(xiāng)明治,惠沾渥。吏樂政,民給足。君高升,極鼎足。 認真解析曹全碑,不難發(fā)現(xiàn)其結(jié)體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承襲篆書圓筆為主;第二個特點是字體娟秀,變化清麗,結(jié)體扁平,長短兼?zhèn)?,神采飛舞。關(guān)于曹全碑點畫的技法,是臨帖學(xué)習(xí)的重點。 通過學(xué)習(xí),我總結(jié)如下: 第一個問題關(guān)于橫的寫法。主筆,一個字最多只允許一個主橫筆。橫主筆此時形成蠶頭燕尾。一般起筆或上或下逆入。行至中部后,向下按壓,再向上形成波挑。主筆在底部要厚重,能承載起整個字體。副筆在上部的一般平直而短或略有彎度。中部橫筆副筆要承上啟下,前后照應(yīng)。尤其是照應(yīng)主筆,形成色彩,也不易寫的太長,不能超過主筆。與別的碑帖不一樣,曹全碑橫的副筆多數(shù)上彎排列。 曹全碑的字呈扁平,故橫筆書寫呈多姿多彩狀。我總結(jié)無外乎三種情形:釘字橫、波挑橫、扁擔(dān)橫 細心體會下,曹全碑撇捺外拓寬延,是臨好字的關(guān)鍵。我總結(jié)有六種情形要注意臨寫,先說三種:戈捺、心捺、走捺 ![]() ![]() ![]() ![]() ![]() 曹全碑捺筆另外三種情形也很難臨:普通上捺(人捺八捺)普通下捺、叉捺 ![]() ![]() ![]() ![]() ![]() ![]() 第二個問題豎的寫法。豎筆的書寫有三種:一是中心長豎。一般是垂露形式體現(xiàn),但又別于楷書的垂露這種垂露,不是特別筆直尖銳,比較含蓄而遲滯。藏鋒逆入,中鋒直下,回鋒收筆。二是彎尾豎。形狀如動物彎曲尾巴向右挑起,如同豎撇彎尾,回鋒收筆。三是尖尾豎。一般不是中心豎,形如圓頭尖尾,頭重腳輕,起筆逆鋒,收筆出鋒。 ![]() 第三個問題曹全碑隸書撇的寫法。主要有四種。第一種:長撇。長撇與楷書的撇不同,撇出去以后要逐漸加重筆按。到末端向上回鋒收筆,形成厚重的筆畫。同時還要與右邊部分保持字的整體平衡。第二種:短撇。短撇的寫法,與長撇兒相通,長短有分別。短撇形態(tài)變化多,可產(chǎn)生圓尾撇方尾撇等等。雖然形態(tài)不一。但所用的筆法技法是相同。第三種:豎彎撇。書寫時先做豎畫的運筆,然后在中后段大弧度的彎曲。收筆時用回鋒或輕輕收回。第四種:頭彎撇。書寫起始于不同方向,然后再改變方向,收筆時用回鋒按壓稍頓,再向左上挑起。 ![]() 第四個問題捺的筆法,主要包括四種:第一種,斜捺。起筆逆入而細,斜度很大,而且橫畫要兼顧其而放短。第二種,平捺。與斜捺類似,平坦,蠶頭小,也做主筆。第三種,心捺。臥鉤如心,不急不利,慢出鋒厚,斜度不大。第四種,戈捺。有如戈字,隸書中戈鉤要寫成戈捺,也不急不利,慢岀厚重。 第五個問題點的技法。主要有七種表現(xiàn),一是豎點。藏鋒逆入起筆,轉(zhuǎn)鋒向下,然后駐鋒收筆,呈上大下小狀。二是平點。藏鋒逆入起筆,折回轉(zhuǎn)鋒右行露鋒。三是撇點。落筆隱鋒,折筆右按,轉(zhuǎn)鋒左下岀鋒。四是橫點。實際上隸書常常上橫是點,謂橫點。右平行,收回鋒。五是三點,也謂豎三點。實際為豎排放的均勻的三點水,一般上小中長下向右挑。六是橫三點。從右向右排列,中點小,右點外挑,三點平衡,間距根據(jù)需要設(shè)置。七是四點。一般居底部呈均勻排列,大小不一,左右兩點外挑,中間細長向下。 第六,曹全碑還有四種點畫特殊情況:一是豎折。豎畫向內(nèi)橫畫接處左出,運行平行或上拱,易快。二是彎折。隱鋒起,如彎弓圓至自然。三是豎折捺(不是豎彎捺)。一般少見圓而多見方,也有外方內(nèi)圓的。四是橫折彎鉤。二部分,橫折與彎鉤。因字需要定橫的短長,彎鉤向內(nèi)彎曲收斂,出波鉤可上下隨心所欲。 關(guān)于曹全碑的點畫技法,大家與老李共同學(xué)習(xí)了六講內(nèi)容,現(xiàn)在做一小結(jié),再強調(diào)臨帖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注意字的結(jié)體平衡。曹全碑都是結(jié)體上部同高,重心平衡,碑刻豎式美觀,這也是隸書通用規(guī)律。因此,無論重筆或波挑,都應(yīng)注意左右平衡。二是注意返筆,拒絕楷化。例如'德'等字,別于楷書書寫規(guī)律,用到了返筆。再如橫豎撇捺,幾乎寫法與楷法大相徑庭,不能寫岀楷書的樣子。三是掌握壓筆,適時變化。隸書中有許多壓筆、漸重筆,須常學(xué)常練,非一日之功,沒有掌握要領(lǐng),必然會喪失中鋒運筆側(cè)鋒濫用,筆畫波磔就失去了光澤。再有,有些字也要因字變化,如'口'字組字時,有開口的,有閉口的,有右上壓筆的,有右上挑筆的等,需要在臨習(xí)中玩味體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臨帖也是一個觀察臨習(xí),再觀察再臨習(xí)的漸進過程。 臨習(xí)好曹全碑,有些字要反復(fù)練,璧如行楷要常練“永”字一樣,如“布'、“史”、“夷'、“德'等字,練波挑練平衡練體勢練入筆的變化。有句順口溜很說明問題:布上看波挑,史中尋平衡。夷雖體勢怪,德高學(xué)無窮! ![]() ![]() ![]() ![]() 曹全碑臨創(chuàng) ![]() ![]() ![]() ![]() ![]() ![]() ![]() ![]() ![]()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隸書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