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 所謂“苦難”,周國平認為是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既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zāi)人禍、疾病或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挫折,比如失戀、婚姻破裂或事業(yè)失敗等;除此之外,還有所有人遲早要遭受的苦難,也就是死亡。 如此說來,如何面對苦難,就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如果只是把苦難理解為消極和悲觀,用消極的態(tài)度應(yīng)對,苦難就是有害的;倒不是說用積極的態(tài)度應(yīng)對,苦難就是有利的,而是,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態(tài)度挖掘出苦難背后的價值。 朋友阿金就曾遭遇過婚姻方面的苦難,一邊是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母親,一邊是自己摯愛的妻子,這兩個人鬧矛盾的時候,他左右為難,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站在哪一邊,這件事讓他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混亂。 之后,他的妻子一氣之下帶著孩子回娘家了,他一個人獨守空房的時候,開始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如果為了妻子跟母親翻臉會是什么結(jié)果?如果為了母親跟妻子離婚會是什么結(jié)果?權(quán)衡之下,他覺得妻子對他更重要,因為他和母親即便翻臉了,也還是母子,但若是跟妻子離婚了,就再也不是夫妻了。 問題想通了,他也知道怎么做了,在他母親再次大言不慚要求他的妻子滾回婆家時,他翻臉了,怒斥母親:“滾回來干嘛?繼續(xù)被你欺負嗎?從今天開始,如果你不反思自己,如果你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我就跟她一起住外面不回來了?!?/span> 結(jié)局如他所料,即便他跟母親翻臉了,彼此還有母子之情,他母親不舍得失去他,只好反思自己。如此一來,他既留住了婚姻,又沒破壞母子關(guān)系,還由此認識到“堅持做正確的事”的意義所在。 或許有人會覺得他的遭遇算不上苦難,認為男人本就該護妻。而事實上,不是所有男人從一開始就有很高的覺悟,就像不是所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如何面對苦難一樣,唯有經(jīng)歷了才能知道怎么做。 對于其他人來說也是一樣,我們不僅要能認清自己遭遇的是否算得上苦難,而且要找到那條適合自己的路,學(xué)會“變負為正”,從苦難中挖掘意義和價值,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去做。 認清苦難,才能提煉出價值。周國平說:“苦難和幸福是相反的東西,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guān),牽扯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么苦難就是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該動輒就說自己遭遇了苦難,日常生活中的困難算不上苦難。換言之,我們沒必要動不動就苦大仇深,否則你經(jīng)不起任何挫折,一點小事都可以將你擊垮。只有懂得判斷什么是困難,什么是苦難,才能用與之對應(yīng)的方法去應(yīng)對。 真正的苦難必然會對我們的一切產(chǎn)生影響,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這聽起來很糟糕,不過換個角度去看的話,苦難迫使我們停下來,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和外界事物拉開距離的機會,回到了自己,我們此時只要利用這個機會深思,就會對人生有一種全新的眼光。 誠如周國平所說:“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反觀前文中的阿金,他就沒有向苦難屈服,而是勇敢迎了上去,從中提煉出了“護妻不會有錯”的珍寶,借此擺脫苦難之后,他必然會比以前更加熱愛人生。 對待苦難的方式,涵蓋著人格問題。周國平說:“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nèi)在的尊嚴?!?/span> 他拿“失戀” 有的人認為人格是一成不變的,覺得不同人面對苦難時的態(tài)度,說明他本身就是某種人格的人。其實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因為“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是可以有自己選擇的,就拿上面提到的失戀來說,沒有人規(guī)定說你必須自暴自棄或肆意報復(fù),也沒有人規(guī)定說你必須獨自承受痛苦,具體用哪種態(tài)度去面對,在于自己的選擇。 周國平認為,一個人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只要他始終警覺著“他擁有采取何種態(tài)度的自由”,并勉勵自己以一種堅忍高貴的態(tài)度承受苦難,他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著自己的人格。 這方面的道理,我們可以參考“身殘志堅”一詞去理解,比如失聰?shù)呢惗喾?,失明失聰?shù)暮悺P勒,婚姻不幸的托爾斯泰等等,他們的遭遇都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苦難,倘若他們選擇用自暴自棄的態(tài)度去面對,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成就。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感謝苦難,人生沒有苦難當然最好,但如果我們不得不去面對苦難,就應(yīng)該選擇最有利于我們的態(tài)度去面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