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整個中華詩詞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中,唐詩是不容忽視的一顆明珠。提起唐詩就不得不提李白了,李白用自己的詩詞描繪出了半個王朝的風采。 詩詞篇幅短小,因而字字珠璣,用詞謹慎,但李白的文風卻大相徑庭,一壺酒、一支筆便可以作出文章,流芳百世。李白的這種文風看似不講究,但卻篇篇經(jīng)典。不過在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西辭”二字卻引發(fā)了極大的爭議。 在以往的說詞解詞當中,這篇詩中“西辭”二字中“西”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向西走”,而“辭”代表的則是“辭別離開”,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辭別向西”,這和當時的故事背景就有著極大的偏差了。 李白自小便十分欽佩孟浩然的才華,二人足足相差了12歲,在孟浩然名聲響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李白正是一個懵懂青春的少年郎。 孟浩然帶給他的不僅是幾篇詩歌,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指引。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李白結(jié)識了孟浩然,面對曾經(jīng)的偶像李白相見恨晚,看到這個同樣灑脫的后輩,孟浩然也頗為欣慰,兩人就這樣很快成為了摯友。 開元十八年,李白得知孟浩然將要去廣陵,也就是現(xiàn)在的揚州,便托人帶信與孟浩然相會,臨行前李白寫下了這首送別詩。 二人是在湖北黃鶴樓分別的,但廣陵卻在浙江,因此整個路線是一路向東,而非逆流向西的,因此“西辭”二字在這里就不那么合適了。所以后世的很多人認為“西辭”二字是李白錯用了。 但也有人認為這里的“西辭”并非字面意思那么簡單,這就要聯(lián)系唐朝的宗教文化了。唐朝盛行的佛教,在傳統(tǒng)的佛教文化里,西方代表的是極樂世界,是一個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世界。 唐玄奘之所以去西天取經(jīng),就是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西方是一個神秘且美好的地帶,李白在這里用“西辭”二字,是因為在他心里,孟浩然此行便如神仙一般,神秘灑脫又富有詩意。 并且分別的地點也可以佐證這一說法,黃鶴樓在一開始并不叫作黃鶴樓,傳說在三國時期,費祎常常在武昌邊上的一個酒樓里喝酒,但他卻常常沒有銀錢付賬,所以只能賒賬,時間長了,酒樓的老板不僅沒有怪罪他,還偶爾送一些下酒菜給他。 過了幾年費祎說自己要來還酒錢,主人并沒有當回事,以為他在說笑。費祎用橘子皮在墻壁上畫了一只仙鶴,他說只要有人來這里飲酒唱歌,這只鶴就會變成真的飛起來,到時候酒樓一定會出名,也一定會生意興隆。 對此老板以為他喝醉了在說胡話,只是笑笑附庸了幾句,還像以往一樣熱情地招待他。雖然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墻上的仙鶴并沒有變成真的飛走,但是酒樓卻因為這幅畫名聲大響,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都來這里參觀這幅仙鶴圖,老板也因此賺了個盆滿缽滿。 隔了很長一段時間后,費祎又來這里喝酒,老板連忙為他擺了一桌酒席,接風洗塵,連連道謝,對此費祎并沒有說什么,在他喝下幾杯酒之后,忽然一只黃鶴伴隨著白云,從窗戶飛了進來,費祎架上黃鶴就西去了,為了紀念他,老板特地將酒樓的店名改成了黃鶴樓。 因為這一傳說很多人認為李白在詩當中用“西辭”二字也是希望孟浩然能像費祎一樣乘著仙鶴,自由來去,賞遍大江南北的美景,羽化成仙,脫離世俗的紛紛擾擾。 由此可見,“西辭”二字,其實也有其道理。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中雖然充滿了不舍,但并沒有形成送別詩當中的傷感。頷聯(lián)當中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就奠定了這首詩的情感背景。 正處于鶯歌燕舞當中的揚州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個時期,孟浩然選擇遠去,在李白看來也是非常合適的,李白對他雖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種祝福。“西辭”二字其實也恰恰體現(xiàn)了李白的這種祝福之情。 李白用“西辭”二字究竟是為何?時至今日我們也不得而知了,我們只能夠根據(jù)留存至今的些許線索進行推敲。其實讀詩最重要的,就是領悟詩人的心境,感受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這首詩已經(jīng)將李白對于好友的美好祝愿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我們也被李孟二人之間長久而又深厚的友誼深深觸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