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xiàn)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臺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yīng)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時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讀書、任俠。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秋,他23歲,為追求功業(yè),實現(xiàn)“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見其《上安州裴長史書》),出蜀沿長江三峽東下。 在舟出三峽、初入今湖北江漢平原時,他創(chuàng)作了這首精彩的五言律詩。 “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 “送別”,一般是送他人別去。但詩中無此內(nèi)容,故明清以來有一些學者認為詩題中的“送別”二字是衍文,可以刪去。 首聯(lián)“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敘事簡潔明快。 “從”,至、向。 “楚國”,江漢平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楚國的腹地,故稱。 頷聯(lián)“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勢:三峽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xiàn)而消失殆盡,長江進入廣闊的大地盡性奔流。 剛從曲折漫長而險狹逼仄的三峽出來,詩人的視野豁然開朗,精神也為之一振。大筆擘窠,氣象不凡。 明人胡應(yīng)麟《詩藪》以為杜甫《旅夜書懷》詩“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過之”。其實,李白這兩句有沖口而出之妙,杜甫那兩句有鍛造錘煉之工,殊途同歸,不容軒輊。 頸聯(lián)“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宕開一筆,視線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傾,仿佛天上明鏡在飛行;云氣漸生漸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樓。 扁舟一葉,漂流在平野大荒,不免孤獨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聯(lián)想出樓、鏡等與人類社會生活相關(guān)的意象,便有未嘗遠離人群的感覺。故此二句的好處,不僅在造境的優(yōu)美,還含蘊著人類與自然的親切。 尾聯(lián)“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收筆回歸地面,再次寫到長江。 由于有了上一聯(lián)“鏡”“樓”二字的鋪墊,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與人關(guān)系的紐帶。 古人認為長江的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詩人的故鄉(xiāng)在蜀中,此番遠游又是從蜀中沿江東下,故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將江水擬人化,憐愛它不遠萬里,一路送行。實際上,這也是詩人在漸行漸遠之際,懷念故鄉(xiāng)思緒的一種委婉含蓄的表達。 全詩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純用洗練流暢而平易近人的語言來敘事,寫景,抒情,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境界,苞含著濃郁的詩味。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一帶)人。年少時有豪俠氣,擊劍悲歌。后折節(jié)為文學,聲譽日振。唐玄宗時期,曾任冀州衡水縣(已廢入今河北衡水市)主簿(縣令的下屬,主管簿籍文書),莫州文安縣(今屬河北)尉(縣令的下屬,掌一縣治安),卒于任。他是盛唐著名詩人,其詩善于描寫邊塞風光,多入樂歌唱,名動一時。今存詩6首,皆五七言絕句,其代表作《登鸛雀樓》《涼州詞》等,是唐詩中的精品。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始建于北周。樓高三層,有鸛雀棲息其上,故名。舊樓原在今山西永濟市西黃河中的高阜上,后被河流沖毀。今樓系1997—2002年重建,在黃河東岸。 世界上的樓多了去了,很多樓毀就毀了,為什么鸛雀樓要重建呢? 就是因為王之渙的這首五言絕句,實在太精彩,太有名。 建筑再宏偉,再美輪美奐,也只是驅(qū)殼;而文化、文學之美,才是靈魂。有了靈魂,建筑方能不朽。無論它“死”多少次,“死”多少年,后人終究是會讓它“復活”的。 絕句并不要求對仗,而此詩兩聯(lián)都用了對仗。 前一聯(lián)并列,一看便知是對仗;后一聯(lián)為“流水對”,兩句如流水連貫,不能分割,若不注意,還真看不出來它也是對仗。 對仗句寫不好,容易呆板、滯塞。本篇卻寫得自然流走,一氣呵成。作者不愧是對仗的高手。 “白日依山盡”,那“山”是永濟南面的中條山,還有更南面的秦嶺。 由于山體高大,落日尚未變紅就隱沒在山背后了,所以稱“白日”。 “黃河入海流”,黃河在永濟城西,由北而南,繞到中條山背后,折而向東,直奔大海。 這兩句詩境界闊大,日落于極西,海則在最東。 在鸛雀樓上,固然看得到落日,看得到黃河,卻看不到大海。但這并不妨礙詩人的想象——依據(jù)常識,黃河終究是要流入大海的。 詩人將詩意的視線一直延伸到海,就使得這一聯(lián)對仗的張力達到了極限。 勾勒祖國大好河山的名句,歷代多有,而最簡潔、最明快、最宏觀且最壯觀的,不說非此莫屬,也可說他人難以企及了。 一般登臨眺望之詩,多先敘登臨之事,后寫眺望之景。本篇卻倒戟而入,先寫眺望之景,后敘登臨之事。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見前兩句是在二層樓上所見的景象。要想看得更遠,就得更上層樓——也就是登上最高一層樓。 這就不僅僅是敘事了,更是抒懷,更是揭示人生的哲理。 眼界的擴大,有賴于人生境界的提高。通首詩的靈光,在詩人的胸襟,在其胸襟所折射出的“盛唐氣象”,寫景藝術(shù)的高妙畢竟還是次一位的。 編后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