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的朋友,藍字新面紗點一點,關注后每天都能收到文章推送 中秋佳節(jié)快到了,每逢佳節(jié),倍燒錢,人情往來,走的是人情,花的是真金白銀,對于缺錢的人來說,最害怕過節(jié)。 李桐帶著孩子去買菜,接到媽媽的電話,問她中秋節(jié)回不回家。 李桐說,要看情況,老公公司的放假通知還沒出來,不確定。 母女倆寒暄了幾句,媽媽接著就開始長吁短嘆,說中秋節(jié)到了,身上又沒錢,好多親戚都要走,買禮物都沒錢。 李桐明白媽媽的意思,往年每到過節(jié),媽媽都會“暗示”要錢,女兒都會從自己工資里轉(zhuǎn)一筆錢給媽媽,讓她可以安心過節(jié)。 如今,李桐為了帶孩子辭了工作,沒了收入,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 果然,媽媽在電話那頭說:“女兒,轉(zhuǎn)5千過來給你哥,打點中秋人情往來。你就發(fā)到你哥的微信上就行。” 要是以往,李桐也不會拒絕,如今自身難保,也不怕媽媽傷心,就直接說:“媽,我全職帶孩子,沒收入?!?/span> “你沒收入,女婿也沒有嗎?聽說他月薪兩萬,給5千娘家過節(jié)怎么了?!?/span>媽媽說得倒是很輕巧。 “媽,你女婿最討厭我無底線貼補娘家了。”以前李桐花自己工資去貼補娘家,就算老公有意見,李桐還有底氣懟他,如今一切生活花銷都靠男人,還想花他的錢去養(yǎng)娘家,他能不生氣嗎? 李桐的老公,確實月薪兩萬,東扣西扣,到手也就一萬六左右,還要還房貸,生活費用,養(yǎng)孩子,沒有多少結(jié)余了。何況貼補娘家,5千數(shù)額已經(jīng)不小,老公肯定不樂意,要是問老公借了,還不是被他數(shù)落嗎? 李桐想到這,不愿意為了娘家,去跟老公借錢。何況,這錢是轉(zhuǎn)到哥哥的賬上。給他私吞了都不知道。 雖說哥哥已經(jīng)成家,也出來工作了,可是,為了早點買新房搬出去住,從沒有給過家里一分錢伙食費,帶孩子看病的錢都是媽媽掏。父母為了兒子,做得已經(jīng)夠多的了,憑什么,娘家一遇到困難就找女兒,女兒的困難,卻從沒人想過要幫助一下。 當初李桐休完產(chǎn)假準備回去上班,想將孩子送到媽媽這一起帶,媽媽卻跟女兒要3千辛苦費。 李桐心里不平衡,媽媽幫兒子帶孩子,不僅不要錢,還倒貼錢,養(yǎng)兒子全家,幫女兒卻明明白白要錢,換作誰,心里都不是滋味,這不是明擺著想拒絕,不幫忙帶嗎? 也從那時候起,李桐才醒悟,女兒就是女兒,嫁出去了就是嫁出去了,在父母的心中,女兒就是嫁出去的人潑出去的水,別人家的人了,想要娘家出手幫忙,就得明明白白談錢。 李桐才從此改變以往不斷貼補娘家的作風,娘家就像一個無底洞,就算自己再怎么填也填不滿。 其實,對于李桐來說,孝順父母,本應該,但是,要變相地去貼補哥嫂一家,她就不樂意,也沒這個義務。 新面紗觀點:生活中,逢年過節(jié)就問女兒要錢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大多數(shù)都是在大家庭里,父母養(yǎng)著兒子,養(yǎng)著孫子,一大家子人,吃穿用度,全靠父母兩人操持,又累又苦。 父母舍不得讓兒子辛苦,不敢開口跟兒子媳婦要生活費,遇到難題了,就找女兒訴苦,問女兒要錢。 其實,這就是變相的重男輕女,越舍不得讓兒子多付出,兒子的成就就越差。這種情況會一直延續(xù)到兒子成年成家,直到父母年邁干不動了,沒有收入了,兒子才會被動從父母手里接過養(yǎng)家的“棒”。可是這時候,父母都六七十歲,兒子也年近40了,才開始承擔起養(yǎng)家的責任,是不是有些太晚了? 孔子曰:三十而立。在農(nóng)村許多大家庭里,父母都是活到老,干到老,兒子人到中年,才開始“而立”。 基本上兒子的成就,就這樣了,不會再有很大的突破。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就應該早一點放手,讓他們?nèi)リJ,該讓他們掏錢養(yǎng)家就應該掏,而不是總讓年邁的父母去承擔,承擔不起就找女兒分擔。女兒也有自己的小家要承擔。 有些父母常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其實,對于一些父母來說,還是握在手心里的兒子親,嫁出去的女兒疏,別不承認,談一談錢,就知道了。 逢年過節(jié),或者做什么大小喜事,父母一定覺得,我們是一家人,一定得掏錢,風風光光地辦。換作是女兒家做喜事,那就成了別人家,父母很少去操心,也不會怎么去掏錢,除非家里經(jīng)濟條件特別好,又是獨生女,另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