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宮殿、寺廟、園林和住宅多種形式為一體的皇家建筑群 白塔、綠水、紅墻、黃瓦組成的瓊島美麗圖畫 借鑒了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保留了皇家園囿的端莊、堂皇之氣 北京城內(nèi)最小的“城”:團(tuán)城 北海在故宮的西北部,先后歷經(jīng)遼、金、元、明、清五朝的興建,歷史悠久,基本格局沿襲較多。是一座寓宮殿、住宅、寺廟和園林多種藝術(shù)形式為一體的帝王宮苑。北海水域稱太液池,十分廣闊,面積占全園的一半以上。全園以瓊?cè)A島為中心,元代稱萬壽山,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山頂建起著名的白塔,因而又叫白塔山。白塔高35.9米,是一座覆缽式塔,外形與妙應(yīng)寺白塔頗為相似,但更為秀麗。塔前的高臺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zhèn)海佛,傳為鎮(zhèn)守北海之用。南面的寺院依山而建,以永安寺為主體,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等,黃瓦紅墻,色彩絢麗,重重疊疊直到山麓岸邊的牌坊。乾隆六年(1741年)起,北海開始了長達(dá)三十年的擴(kuò)建,除了在瓊?cè)A島的四面廣建庭軒樓榭外,還在太液池的北岸和東岸增加了許多建筑群,形成今日的格局。瓊?cè)A島白塔是一座覆缽式塔,清順治年建塔前建有一小殿,名善因殿慶霄樓、悅心殿位于西麓半山腰處,為帝后“理事引見”和觀賞風(fēng)景之處。慶霄樓為青瓦重檐歇山頂,上層面闊五間,四周圍廊,下層為五破七間。昔日每逢臘月節(jié),帝后登樓觀賞冰嬉、雪景。閱古樓位于琳光殿之北,坐東朝西,正面呈半圓形,樓分上、下兩層,共25間,壁上嵌 495方御制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書法、鐫刻精美絕倫。畫舫齋又稱水殿,位于東岸土石山林間,原為皇帝行宮,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門內(nèi)正中為一方形水池,四面廊屋環(huán)繞。主體建筑畫舫齋面闊五間,灰筒瓦歇山頂,前出軒,后帶抱廈。整座庭院布局緊湊,建筑精巧,雕梁畫棟,為北海的園中之園。九龍壁原是大園鏡智寶殿真諦門前的照壁。其通體琉璃、五彩斑斕,兩面有龍,升降各異,互不雷同,是我國現(xiàn)有三座九龍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該廟毀于兩次火災(zāi),現(xiàn)僅剩九龍壁。五龍亭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今貌為清順治八年(1651)改建而成。五亭突入湖中,各以石橋與岸相連,左右各二亭,呈對稱式。五亭之間又以石曲橋相通,宛似游龍浮水。天王殿、萬佛樓、極樂世界為園內(nèi)佛寺建筑。 北海九龍壁通體琉璃,五彩斑斕,是我國現(xiàn)有三座九龍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北海的布局借鑒了江南園林親水、曲折、含蓄的造型手法,但仍然保留了北方皇家御苑的端莊、堂皇之氣。 團(tuán)城在北海南門外西側(cè),元代時(shí)為一小嶼,明代重修時(shí)筑城墻,并將東南二處水面填為平地,基本上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和四周環(huán)境。清康熙一十九年(1680年),將原半圓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間進(jìn)行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甕亭。今天的團(tuán)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間修建后的建筑群。它的平面呈圓形,周砌城墻,呈一千仞壁立的小城。城臺高出地平 4.6米,周長 276米,面積4553平方米。城臺上建筑布局采取對稱中兼以園林的布局手法。重建后的承光殿,為全城臺的中心,其南有玉甕亭,其北為敬躋堂,組成了城臺的中軸線。兩側(cè)對稱排列,有古籟堂、余清齋東廡和西廡等。 北海及團(tuán)城 北京市西城區(qū)地安門西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