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江南作者:了之 江南的村落,是江南社會歷史文化的基石。 如四合院之于北京城一樣,這無數(shù)的村落,則是江南的文化底色、生態(tài)母體和社會化石。是這些仿如繁星般的村落,養(yǎng)育了精耕細(xì)作的江南人群,成就了“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富足,也滋生了杏花煙雨般的江南詩意。若無這眾多的村落,江南就不再是眾人心底里的江南。 江南的村落,古老且極具個性。 早在5300年前,太湖流域就有了屬于江南自己的村落形態(tài):一條小河,兩岸人家,一座木橋。依托這村落,人們在這里耕作紡織,漁獵以輔,安居樂業(yè),世代傳承。那被譽為“太湖流域江南第一村”的梅堰龍南村落遺址,便是最好的史證。從此,江南誕生了區(qū)別于其他各地的村落樣式,也由此鑄就了之后繁華無盡且令世人向往不已的江南之根脈。 江南的村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美的范本。江南人將田埂的雜草用于喂食豬羊牛兔,再把豬羊牛兔的糞便用作稻田、桑樹地和菜地的肥料,即使每天打掃的垃圾和灶頭里的草木灰,也都被集中堆放在江南人家獨有的“毛灰坑”里,最終化為田間地頭的肥料,田地里的稻草、桔梗和修剪下來的桑樹枝用作燒飯菜的柴火,舊的衣服、破布被用來納鞋底。幾乎所有的廢棄物,在江南人眼里,都可循環(huán)再利用。如這般智慧的生產(chǎn)生活理念和方式,既保護(hù)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把一切廢物利用到極致,從而達(dá)成人與自然之和諧融合。 江南村落是精耕細(xì)作的樣板。每戶人家,房前屋后的每一塊小地都可得到合理使用,或植幾棵桃李果樹,或種小片蒜、蔥、韭菜等。田間按季種植水稻、油菜、小麥,田埂兩旁則種下一排排蠶豆、黃豆、赤豆及青豆等。圩頭堤岸上植滿了桑樹,桑樹地里還會適時種點蔬菜、地瓜等。一些蕩漾、水溝、小池塘和低洼沼澤地,也會種下紅菱、茭白、荸薺、蓮藕等水生植物。一代代的江南人總是想盡辦法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以精耕細(xì)作完美演繹了江南人的做事風(fēng)格。 精耕細(xì)作,培育了江南人用心做事,追求極致,善于學(xué)習(xí),崇文重教的群體品格和地域風(fēng)尚。曾經(jīng),在江南的村落里,就藏有無數(shù)的書塾、小學(xué)堂,以此傳承著江南人的文脈基礎(chǔ);曾經(jīng),耕讀并重,被列為江南千家萬戶共同的家訓(xùn),引領(lǐng)子孫后代;曾經(jīng),“書香門第”,被江南人家視作至高無上的家族榮耀。由此,江南村落及其精耕細(xì)作,足可視作江南經(jīng)濟文化千年繁昌之根基。 江南的村落,還具有鮮明的生命特征,或成長,或衰老。一些村落,因地處交通要道,以及某些時代政治經(jīng)濟諸因素影響,漸漸生長而成集市、鄉(xiāng)鎮(zhèn),成為一方的商業(yè)或政治中心。同時,還有一些已生長成集市的村落,也因時代的變遷,重新由集市衰退為普通的村落。然而,江南的村落,如世間有靈性的萬物一般,雖歷經(jīng)枯榮盛衰,卻總能寵辱不驚,炊煙依舊,寧靜從容。 江南的村落,于江南文化而言,雖平凡如基石,質(zhì)樸內(nèi)斂,但舉足輕重,功不可沒。 自古以來,江南的村落,始終洋溢著江南文化的那份詩意。從兩漢的“江南可采蓮”,到元代的“小橋流水人家”,在歷代文人眼里,江南的村落一直流淌著盎然詩意。從粉墻黛瓦的民居建筑風(fēng)格,到“桃李茂密,桐竹成蔭”的村落生態(tài);從吳儂軟語的溫情到耕讀傳家的家風(fēng);從一扇窗牖的意境到一塊糕點的精美,江南村落的每一個生活細(xì)節(jié),無不散發(fā)著詩畫般的獨特神韻。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痹谖倚牡桌?,這煙雨里的江南村落,于安靜中透著靈動,在淡雅里散著古樸,于清雋中藏著溫柔,在煙雨里飄著杏花香味,直如詩人所言:“能不憶江南?” 我生于斯,長于斯。這江南的村落,自然最是我靈魂安放之所。 2021-07-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