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換季就沒衣服,好像去年是裸奔過來的。 女人的衣柜里總是少一件衣服,尤其是夏天。 女孩們總有理由為自己投資一件新衣裳。小姑娘家家的,買件衣服能有什么壞心思,是不是? 看到自己滿柜的衣服,覺得怎么都不好看了。 心想,我身上的這件闊腿褲,必須搭一件緊身小吊帶。 擁有了小吊帶,今年流行透明罩衫,若隱若現(xiàn),好好看!紅橙黃綠青藍紫,煎餅果子來一套,美美噠! 既然說到買買買,我的手不自覺點開了淘寶,李佳琦直播間→ 賣力地推銷產(chǎn)品是一名帶貨主播的天職,作為行業(yè)佼佼者,天選之口紅一哥,其身后自然有無數(shù)愛美之人趨之若鶩。 有時候看客熊熊的購買熱情讓推銷者都虎軀一震,在直播間李家琦不得不呼吁“不要浪費,不要亂買;理性消費,快樂購物?!?/span> 為什么漂亮衣服就讓女生邁不開腿呢 有一項對香港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3%的人有未剪牌的新衣;,37%的港人表示不買衣服就感到空虛,76%的人認為通過購物會得到滿足感和刺激,但近六成人不到一日就失去興奮感覺。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消費升級”的故事。 其一,是取悅自己。 其二,是治愈童年。 這時,我默默地點開小紅書,找到關(guān)注的博主,她分享的衣服完全是我的style。 “這件碎花小裙子也太好看了,我一定要買來試試看?!贝┥闲乱路秃孟瘾@得了一次獎勵,這感覺很好;別人注意到這件新衣服,被人夸贊那就更贊了。 你說,如果買來的衣服不合適怎么辦? 我想不合適有不合適的方法,比如你可以直接退掉;你也可以等到自己變瘦了再穿;或許只需要一雙能夠搭配它的鞋子...... 需求主導(dǎo)的消費逐漸退居二線,“愉悅感”成了選擇購入衣服的最核心因素。 還有一小部分人,買買買不見得讓人有多開心,但制止她,她會難受。這是另一種心理上的需求,叫作滿足感。 通常是小時候的愿望常常落空,長大后有了經(jīng)濟能力,則要加倍補償小時候可憐的自己。 也就是所謂的“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span> 衣服買來就不香了 人總是這樣,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爭取,而擁有之后卻不懂得珍惜。 就好比鄰居家的飯總是格外香,別人家的娃總是格外優(yōu)秀。 衣服也是這樣,掛在店里的、穿在別人身上的衣服總是格外讓人稀罕。 有的人說:穿過的衣服就不想再穿了;有人說昨天的衣服已經(jīng)配不上今天的我了; 也有人說買到衣服的那一刻,就是這件衣服的高光時刻。 有一個心理學(xué)實驗驗證了這種人類迷惑行為之“得不到才是最好的”,也被稱為“蔡戈尼效應(yīng)”(Zeigarnik effect)。 德國心理學(xué)家蔡格尼設(shè)計了一個隨機對照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讓受試者同時演算同樣的數(shù)學(xué)題。 其中甲組受試者順利地完成了演算,而乙組則會在演算中途被突然打斷。 隨后,甲乙兩組的受試者被要求分別回憶剛才演算的題目。出人意料的是,乙組受試者在回憶題目時的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甲組。 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任務(wù)沒有完成的不適感,深刻地留存于乙組人員的記憶中,一時難以忘記,而順利完成題目的甲組人員,由于“完成欲”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更容易忘掉剛才所執(zhí)行的任務(wù)。 買買買的社會現(xiàn)象背后便存在著“蔡格尼效應(yīng)”:沒收到貨時心癢難耐、念念不忘,到手之后,反而覺得不香了。 即使這件衣服還是合心意的,如何搭配又是另一門學(xué)問。為了凸顯這件外套的剪裁設(shè)計,我還需要買上一件恰到好處的內(nèi)搭,繼而為了使上半身和下半身協(xié)調(diào),一件有型的褲子或者半身裙是絕配,這樣就好了嗎?不,鞋子是整個兒氣質(zhì)的點睛之筆...... 此時,你極有可能已經(jīng)落入另一個陷阱。 鳥籠效應(yīng)。 心理學(xué)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xué)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xué)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 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yǎng)上一只鳥的?!?/span>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yǎng)一只鳥?!?/span>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只精致的鳥籠。 卡爾森笑了:“我只當(dāng)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后,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yǎng)的鳥什么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yǎng)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只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yīng)”奏效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先在自己的心里掛上一只籠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么東西。 買衣服的理由千千萬, 怎樣不落入消費陷阱? 停止夜間消費! 人腦活動與人的生物節(jié)律是相匹配的。 白天大腦額葉系統(tǒng)和顳葉系統(tǒng)興奮,理性思維占據(jù)上風(fēng),用以應(yīng)對工作學(xué)習(xí)的繁重任務(wù)。 到了晚上,大腦邊緣系統(tǒng)活動加強,額葉的總司令作用減弱,人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感性思維占主導(dǎo),導(dǎo)致感情用事,容易沖動消費。 加之,夜深人靜,形單影只,陷入火熱的0點秒殺、整點搶購太easy了。 整理+斷舍離 有一部日劇叫《我的家空無一物》,女主麻衣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不會收拾和不斷地囤積,家里總是非常的擁擠和混亂。 事情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是麻衣失戀后,她準(zhǔn)備自殺,可是意識到自己死后親友將看到這樣臟亂差的房間,覺得有些丟臉。 所以她決定先把房間整理好。在連續(xù)丟了幾樣?xùn)|西后,她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最終她的家達到了“空無一物”的狀態(tài),也同樣學(xué)會了控制自己的物欲和對生活的掌控權(quán)。 劇中概念:跨越扔?xùn)|西的K點=猶豫就說明具備扔的理由 附上麻衣整理術(shù): Q1:所有的東西都很中意,不知道從哪個扔起? A1:推薦“推進式代替法”,也就是說賦予東西第二種使用方法。 例如: 1.把自己喜愛卻不用的盤子當(dāng)做寵物食盤,從而扔掉寵物盤。 2.用兩條洗臉毛巾代替浴巾等等。 Q2:為了收拾而買了收納箱,但是很占空間,使得房間更加擁擠了。哎╮(╯▽╰)╭,好苦惱! A2:推薦“一物兩用的重復(fù)使用法”。把收納箱不僅僅用于收納。比如說,在選擇收納箱的時候,試著去選擇有其他功能的收納箱。就像超市里賣的收納式的凳子。 Q3:想扔?xùn)|西,卻找不到好的時機? A3:那就試試“限定期間遠距離法”吧!把東西藏起來一段時間不去理會,通過這種方法測定物品的需求度。 Q4:淘寶上的衣服便宜又漂亮,買買買!呀,不知不覺我的衣柜已經(jīng)裝不下了,可是我管不住按“立即購買”的手,腫么辦? A4:很簡單,“買一件扔一件”原則!做到衣柜的里衣物數(shù)量處于平衡狀態(tài)! Q5:想買新的東西,試著扔掉舊的東西,扔掉后就后悔了,怎么辦? A5:迄今為止,我們一直以“斷舍離”的思想考慮如何“扔”東西。但有時候我們亦可以保留東西,把舊的東西好好保養(yǎng),恢復(fù)我們對舊物品的喜愛,從而不增加新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