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常有人問: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 不少人認為科幻文學“姓文”,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看法顯然不合理。首先,科幻不是兒童專利,大量的科幻作品超出了兒童的理解范圍,顯然更適合成人閱讀。不同年齡的人都需要科幻來激發(fā)對先進科技的向往。其次,讓科幻“姓文”,等于捏造出“文學科幻”這一生硬的概念。雖然文學作品可能牽涉科學問題或理念,但文學離不開幻想,本身就帶有幻想之意,無論這種幻想科學與否。如果在“文學”后再加一個“科幻”,純粹是畫蛇添足。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姓在前名在后,科幻“姓科”可謂名正言順。 首先,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科學和文學有時是矛盾的——文學可以虛構,但科學不可以。虛構是文學的生命,卻是科學的大忌??茖W必須講究事實證據,尤其要通過反復實驗得出結論。如果科幻傳播的知識不是科學的而是虛構的,那就是偽科學,后果極為嚴重。讓科幻姓“科”,就是強調其傳播科學、普及科學的重要職責。 其次,可從幻想的角度來看:人類分分秒秒都在想象,但只有極少想象是科學的??茖W和文學都需要想象,不過,科學的想象要講究事實證據和邏輯性,要基于科學的理論或假說,根據已有研究結果進行發(fā)揮、創(chuàng)造;而文學的想象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很明顯,在科幻文學中,科學的想象才是主要的,文學的想象只是輔助。科學的想象當然應冠以“科學”之名,以區(qū)別于那些不具有科學性的想象。讓科幻“姓科”,“科幻文學”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兼顧其科學性和文學性。 (摘編自王佃亮《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 材料二: 科幻文學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覺世新民”的實用目的。從那時起,科幻文學就背負起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觀念的啟蒙重擔。中國科幻文學“科普化”的傾向一直延續(xù)至20世紀90年代才有了轉變。在劉慈欣、韓松等一批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迎來了又一輪高潮。這批作家都接受過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和科學訓練,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儲備。與此同時,他們普遍不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不再視科學普及為科幻文學的主要社會功能。為劉慈欣乃至中國科幻贏得世界性聲譽的《三體》系列,就是這一波科幻創(chuàng)作浪潮經過長時間積累結出的碩果。 與那些明確以科普為己任的小說相比,《三體》系列在知識含量和理論深度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它沒有那種解釋說明過多、思想情感干澀的“科普風”,所以,它既富有科學的內涵,又飽含藝術的美感?!度w》的超越性還在于,它的科學幻想絕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而是以扣人心弦的敘事,對物理學、宇宙學和社會學的終極命題進行追問,從而達到了令人驚訝的思想深度。這是那些僅僅聚焦于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性課題的科幻小說,幾乎從未費心去思索的。啟發(fā)讀者求索這樣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普及這一功利性的要求。 《三體》代表的創(chuàng)新科幻逐漸由小眾圈子的探索,走向相對大眾的流行,這只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才有可能發(fā)生。 在過去國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這一特定歷史情勢下,科幻文學不得不承擔普及科學、傳播知識的重任。但這也束縛了作家想象力的飛揚,桎梏著科幻美學的創(chuàng)造。“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時代發(fā)生改變,文學也會隨之改變。 一方面,隨著基礎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應用越來越便捷,年青一代擁有更多、更自由的渠道去獲取各種知識與信息。在這種情形下,科幻文學不需要越俎代庖來擔當科普的重任了。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歐美和日本的科幻小說通過各種渠道大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共同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科幻迷。這些科幻迷對西方科幻文學譜系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對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一定的涉獵。他們不僅可以接受《三體》里那些宏偉幻想,也為“超越科普”的科幻創(chuàng)作提供了足夠多的預期讀者。 (摘編自吳巖《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也談<三體>的超越性》)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科幻文學并不是寫給兒童看的,作品的內容深度更加適合成人,因此不能將科幻文學歸屬于兒童文學。 B. 科幻文學所傳播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為此創(chuàng)作者必須講究事實證據,尤其要通過反復實驗得出結論。 C. 科學和文學都需要想象,科學想象理性嚴密,文學的想象感性靈動,二者雖然有差異,但可以兼容。 D. 新生代的科幻迷對西方科幻文學譜系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了解,對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所涉獵。 2. 根據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又一輪高潮,這與創(chuàng)作者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文學理念的更新等因素密切相關。 B. 《三體》為中國科幻贏得世界性聲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越性,比如不再被“科普風”局限,不再具有科學普及功能。 C. 有著科學普及目的的科幻小說更關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性課題,而極少關注物理學、宇宙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終極命題。 D. 得益于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全球化的不斷加深,“超越科普”的科幻文學逐漸走向大眾,這在封閉的年代是難以實現(xiàn)的。 3. 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 王晉康的《古蜀》將科學幻想和中國神話中的昆侖神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B. 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從生物學的角度對珊瑚進行了專業(yè)性的介紹。 C. 清風的《十年后的中國》的主人公發(fā)明了一種可以戰(zhàn)勝歐美列強的光。 D.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以銀河帝國的崩潰和重生追問人類未來的發(fā)展邏輯。 4. 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對于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向,材料一與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閱讀答案: 1. B A.由“科幻不是兒童專利”可知“科幻文學并不是寫給兒童看的”錯誤。C.“兼容”不是“兼顧”,偷換概念。D. “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可知“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了解”錯誤。 2. B “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普及這一功利性的要求”并不是“不在具有科學普及功能”。 3. B 材料一主要觀點是科幻文學具有科學性的特點。 A.“昆侖神話”不具有科學性。C.“可以戰(zhàn)勝歐美列強的光”不具有科學性。D.“銀河帝國的崩潰”不具有科學性。 4. 首先提出了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問題;接著從兩個方面論證了科幻文學“姓科”,是兒童文學的一種的不合理看法;最后從科學和幻想兩個角度論證了科幻文學“姓科”的合理性。 5. 材料一強調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的科學性的方向,要突出科幻文學傳播科學、普及科學的重要職責。 材料二強調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的美學性的方向,要突出科幻文學既富有科學的內涵,又飽含藝術的美感的科幻美學的創(chuàng)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