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灣林國卿短文,講人生看花何需窮極耳目,眼前數(shù)朵,日日看看賞賞,自可一新耳目。作者自家陽臺很小,僅可容一人看花,所養(yǎng)之花,也是素常多見的花:“十數(shù)年積累了蘭、竹、金桔、石蓮、桂花、薰衣草等熟悉的植物?!?/span> 花是尋常之花,“十數(shù)年”之積累,可非尋常之情。耽于日常,花開時開,落時落,看花人,還是那個看花人,不見生動細節(jié),卻分外叫人感到光陰清芬喜人。 接著讀時,看到作者說這些熟悉的植物“依時開花結果,靜好不奇”,讓我一下子驚呆??! 是舒展自如的如意心,是靈魂相通的通透美,我亦有此感,卻下筆尋不來這“靜好不奇”四個字。 我窗前養(yǎng)花草,也多是尋常的。曾癡于奇花異草,曾追求砌紅堆綠,想把閣樓養(yǎng)得滿滿當當。仿佛只有這樣,才能盡顯窈深幽約之韻味,也才能盡享花草光芒之美意。 后來,一切都淡下去?;ú輰こ?,看花心亦尋常,但更溫恭自如。 日子很安靜,花草也很安靜。每天花邊一坐,閑翻幾頁書,看幾片綠葉,或發(fā)呆,花草依然寧靜悠然。那一刻,有著動人迷人的美,不可言說。 想想這樣的日子,原來便是“靜好不奇”,平淡朗和,又自有深意,意深處,味尤雋。 前幾日寫《案頭》小文,落一字,如描一筆,只尋著書案之物,一一白描。其實不過都是尋常物,有書有筆,有瓶花有溪石。 案頭并無新奇之美,但我就是覺得我落落大方地寫著,以我筆,明我情志,自會得一分閑適之韻。 書案無奇,讀書為文無奇,靜心其中,已然是美意了。 有讀者讀了《案頭》小文,借他人談論古人清雅事之句留言說:“拳石寸草,羅羅清疏,片景在案,心游泉壑?!?/strong> 是的,一拳石,一寸草,自性自在,疏朗恣意,案上小景,人心足以遠游泉壑間。它們于案頭,日日寧靜,石色寧靜,草綠寧靜,并無稀奇,唯有天然。這份案頭清雅,滋養(yǎng)身心。 清雅之意,因靜好不奇,也許才有更深邃的天然之美了吧。 如果說日子有什么新奇之事,我倒也能一口氣列出很多。比如,我想得到一卷古詩稿,未經(jīng)問世,藏于某處,我偶然得之;比如尋回一扎舊信箋,上面記錄著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的天氣,和舊亭臺。 多么新奇!我會繼續(xù)想下去,會想那古詩稿里住著什么人,高逸的畫家,或一縷古時的風;那信箋里可有一個遠方客,抱琴而去。 后居深山久,與草木云煙日日為鄰。我常走的山徑就一條,常陪我散步的小溪就一道,但四時徑邊花草不同,溪里清水不同,每一次都能相逢不同的美。 我卻又是深知,遇到美,靜好不奇。本該這樣,本該如此。 因此,我也終于知道了,風居住的那一卷古詩稿,微花細草裝訂的那一扎舊年信箋,原來都在深山里。越往水煙深處走,越覺得一個人一閑身,處處見得花開一軸畫,時時聞得風彈一囊琴。 |
|
來自: 白音格力 > 《白音格力(潘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