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讓子彈飛》中的斗爭為什么那么復雜?張麻子為什么不一進城就跟黃四郎火并? 你這就犯了左傾盲動主義錯誤! 反動派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盡管你事后諸葛亮覺得黃四郎外強中干,手下都是墻頭草,不過如此。 但實際賬面實力對比上,黃四郎簡直是泰山壓卵,他統(tǒng)治整個鵝城,有錢、有槍、有人,張麻子只有六個兄弟,六個對人家?guī)装偬柸?,怎么打?更別提黃四郎背后還有劉督統(tǒng),還有掙美刀的兩大家族、講茶大堂里的無數(shù)鄉(xiāng)紳......這是一個體系。 想要掀翻這么一個體系,可不能著急。 舉個例子,1946年,一邊是六百萬軍隊,美械裝備,背后有帝國主義支持,控制各大城市和交通樞紐,是“抗戰(zhàn)”中舉國軍民的合法領袖,是“革命前輩”,掌握金融,和官僚資本、封建地主、青幫黑社會深度綁定;另外一邊是幾個農(nóng)村根據(jù)地,一百多萬軍隊,“幾十萬條破槍”......力量對比也是懸殊的,所以就連教員一開始也沒有那么樂觀,認為起碼要打五年,戰(zhàn)爭初期你們也知道,其實沒那么好打,中原突圍、東北拉鋸戰(zhàn)都是千鈞一發(fā)的險境。 但是戰(zhàn)場嘛,形勢瞬息萬變,再加上一邊用人不疑,另一邊微操上癮;一邊眾志成城,一邊勾心斗角;一邊依靠群眾,一邊殘害人民......這勝利的天平就開始傾斜了,打著打著,忽然發(fā)現(xiàn)就沒那么難了,一反攻,打到內線去,就發(fā)現(xiàn)對面原來是外強中干紙老虎,再打著打著,什么武舉人、管家,都陣前起義了。 不要瞧不起墻頭草,墻頭草不傻,墻頭草最會順應歷史潮流,張麻子怎么待兄弟的?他連師爺這種兩面三刀的人都要愛護,他連武舉人這種人都能寬容,他對老三這樣的兄弟都能信任,這叫什么?這叫統(tǒng)戰(zhàn)!黃四郎是怎么對待手下的?動輒打罵,毫無信任,動輒越級指揮,電話打到胡萬的小弟的堂哥那里去下命令,動不動就找背鍋俠,胡萬死了還得槍斃五回,你覺得他的狗腿子們看了不寒心?這就叫獨夫民賊,眾叛親離。 他對鵝城愚昧、膽怯的老百姓非常慈祥和藹,哪怕是有人要搶他最后一張椅子,他都能接受,哪怕是最后兄弟們和花姐要去浦東,他都祝福他們......他是真的菩薩心腸,哪怕鵝城人不感激他,哪怕兄弟們怕他,嫌跟著他辛苦,這些人都不瞎、都不傻,明白張麻子是為他們好,這叫什么?這叫人心向背。 他沒有半點私心,銀子發(fā)出去就發(fā)出去了,槍彈發(fā)出去了就發(fā)出去了,武裝每一個人,讓他們都站起來,是他的夙愿;黃四郎是什么做派?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了,還想著搜刮民脂民膏,派馬車去收繳銀子,收繳槍彈.....這就把大家的怒給勾了出來,這就是黃四郎的“階級局限性”,他永遠都做不了張麻子的事情。 只有把這些工作全部做了,落到實處了,革命者張麻子才有資格和統(tǒng)治者黃四郎正面抗衡,這些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要花很長時間的“水磨工夫”的,電影的篇幅,展示不了全部。 “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自身建設”三大法寶都祭出來,才有可能戰(zhàn)勝武裝到牙齒的敵人。 最后的勝利,才會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