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梨帳中香:沉香末一兩,檀香末一錢,鵝梨十枚。右以鵝梨刻去瓤核,如甕子狀,入香末,仍將梨頂簽蓋。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勻,久窨,可爇。――《香乘》 ![]() ![]() ![]() ![]() ![]() ![]() ![]() ![]() ![]() ![]() ![]() ![]() ![]() ![]() ![]() 1、用沉香一兩細(xì)銼,加以鵝梨十枚,研取汁,于銀器內(nèi)盛卻,蒸三次,梨汁干,即用之。 鵝梨是一種香味強烈的梨,把十只鵝梨研成梨汁,與一兩沉香末和在一起。然后,把這混合原料放在銀容器里,再將容器放入甑內(nèi),坐在水鍋上,在火上反復(fù)蒸,直蒸到梨汁收干為止。顯然的,這是讓沉香借梨汁的果香,讓梨汁的清而且甜的香芬浸到沉香中。在《陳氏香譜》中,同樣的合香法被列為“江南李主帳中香”之第二方,然后記載云: 2、又方:沉香末一兩,檀香末一錢,鵝梨十枚。右以鵝梨刻去瓤核,如甕子狀,入香末,仍將梨頂簽蓋。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勻,久窨,可爇。(《補遺》) 把鵝梨挖去內(nèi)核,裝入按比例配好的沉香末、檀香末,密封,然后上火蒸———這是把原料之一的香梨直接發(fā)展為盛香料的容器了。蒸過之后,把梨皮去掉,梨肉連同其中的香末一起研碎、和勻,做成餅兒、丸兒,經(jīng)過“窨”的程序之后,就可以焚燒。 這個一兩應(yīng)該是31.25克,古法十六兩為一斤 據(jù)考證,宋以前方書中的劑量,除特別標(biāo)明為大斤兩者之外,一般可以按一兩=14克計算.宋以后至民國初年,衡制基本未變,一般可按一兩等于37克計算.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所用市稱,1斤=500克 一斤=16兩,一兩=31.25克;一兩=10錢,一錢=3.125克.目前為了處方配伍 鵝梨(鵝梨) 亦作“鵞梨”。 梨之一種。皮薄多漿,香味濃郁。 唐 馮贄 《南部煙花記·帳中香》:“ 江 南 李主 帳中香法,以鵝梨蒸沉香用之?!?宋 范成大 《內(nèi)丘梨園》詩:“汗后鵞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猶榮?!?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梨》〔集解〕引 蘇頌 曰:“鵝梨, 河 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漿多,味差短,其香則過之?!?/p> 古方中記載的香方有兩種: 其一:用沉香一兩細(xì)銼,加以鵝梨十枚,研取汁,于銀器內(nèi)盛卻,蒸三次,梨汁干,即用之。具體說就是把十只鵝梨研成梨汁,與一兩沉香末和在一起。然后,把這混合原料放在銀容器里,再將容器放入甑內(nèi),坐在水鍋上,在火上反復(fù)蒸,直蒸到梨汁收干為止。顯然的,這是讓沉香借梨汁的果香,讓梨汁的清而且甜的香芬浸到沉香中。 其二:沉香末一兩,檀香末一錢,鵝梨十枚。右以鵝梨刻去瓤核,如甕子狀,入香末,仍將梨頂簽蓋。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勻,久窨,可爇。具體說是把鵝梨挖去內(nèi)核,裝入按比例配好的沉香末、檀香末,密封,然后上火蒸—這是把原料之一的香梨直接發(fā)展為盛香料的容器了。蒸過之后,把梨皮去掉,梨肉連同其中的香末一起研碎、和勻,做成餅兒、丸兒,經(jīng)過“窨”的程序之后,就可以焚燒。 鵝梨就是河北鴨梨! 檀香一錢也就是三克,沉香一兩,古代是37g現(xiàn)在是50g 呵呵,材料簡單,特別適合新手小白 :蒸熟晾涼,搞三次,鵝梨帳中香不需要加蜜 我的還發(fā)酵了!這是正常的!香合好后還要窖藏嘛! 嗆是因為底料用的差了,含油低導(dǎo)致的煙火氣特別大 三蒸之后,是去掉梨皮,跟里面的香粉一起研磨還是,直接不要梨子了,就只留著香粉 :這個看你的保存手段啊!本來窖藏過程中就會有一些特殊的化學(xué)反應(yīng),香氣以后與眾不同??! 干燥密封窖藏 制香牌 用粘粉或者煉蜜混合入模 鵝梨帳中香不需要加粘粉,西風(fēng)大叔說用梨汁里面的糖分來作為粘粉,和香之后要醒香泥,陰干再窖藏,小心發(fā)霉 確實這個鵝梨是榅桲,一種香果 第一,鵝梨并不是梨子,是一種叫榅桲的水果,特產(chǎn)于新疆,第二,《香乘》雖然是清乾隆年間修訂的四庫全書之一,但是寫書的人是明朝,應(yīng)當(dāng)用明朝的稱重?fù)Q算成克,但是明朝的稱重又分為宮廷營造局的和明間的,所以還是需要查找一下資料計算,第三,《陳氏香譜》中有記錄另一個做法,大體與你《香乘》差不多,但是在蒸煮過后還需要加入麝香和金顏香進行攪拌,但是麝香現(xiàn)在很難買,人工合成的麝香不太敢用,我也還在尋找可以替代麝香的香料,第四,風(fēng)干時間要一個月,不是攤開晾干,而是放在容器中自然風(fēng)干月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