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紅老師的第二本地域散文和情致詩的合集《聽古城》,在淮南書城一樓的“淮南作家”,二樓的“讀書會”均有展示,可以免費閱讀。同時展示的還有《詩意八公山》。 君子之里,古鎮(zhèn)瓦埠。我曾經多次去那里采風。最近的一次是為了寫作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孟慶樹女士。 那是初冬季節(jié),田野里的樹木大都已落葉紛紛,僅在樹梢頂端還聚攏著一些葉片,遠遠望去,像是一把把熊熊燃燒的火炬的外焰。 我們的車輛在火炬的照耀下大踏步前進。途中,共同采風的千紙鶴先生把車子停下來,他說崔老師你看這里有座橋。他說的那座橋,就是我今天單程65公里專門趕去觀瞻的這座瓦埠鎮(zhèn)里的老橋。 印象中的那座老橋橫跨在瓦埠湖的湖梢,好像位于小咀村。如果你對那座橋沒有什么認知的話,就會任憑車輛一躍而過。因為橋面與路面幾乎齊平,冬天的瓦埠湖又下降了水位,加上這是湖梢,所以人們不會注意有座老橋。即便是有意在搜尋,也可能會擔心遺漏它。比如我,需要停車問橋。 在仇集村的路邊,幾個人站在夕陽里嘮嗑。我對他們說,我記得快到瓦埠鎮(zhèn)的路上有一座老橋,大約是20世紀70年代造的,橋欄桿上刻有字。一位男青年說,那座橋就在前面,大約不到十里路的樣子,順著這條道路前進就可以了,注意前面有一個大彎…… 我并沒有在意他說的那個大彎,結果我的車錯過大彎,徑直開進一條非常窄的村間小道,這需要再次問路。 冬天的壽縣瓦埠鎮(zhèn),年味越來越濃。在鄉(xiāng)村的大道和小路上,置辦年貨和走親訪友的人們騎著電動車來來往往。在一位過路人的幫助下,我的車輛在村村通水泥路上完成了調頭。他還熱心地騎著電動車把我?guī)У搅宋蚁胝业哪亲鶚蛏稀8兄x這位路人,君子之里,好人惠風。 這時,夕陽西下,給這座老橋鍍上了一層暖色調。在暖暖的色光里,我漫步在這座老橋上,我在用眼神丈量歷史,我在用心靈觸摸時光。 這座石橋所在的位置曾經是一個渡口。如果從瓦埠去往壽縣,需要在這里擺渡過河。瓦埠湖的女兒孟慶樹當年前往壽縣三女中讀書的時候,可能就是坐著滑竿從這里過的河吧? 在渡口船只的來回穿梭中,時間就穿到了1976年。那一年,毛澤東主席病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束。華國鋒接任中共中央主席。壽縣開始籌建這座石橋。這座老橋是特定時期,當?shù)厝罕娮粤Ω髸?zhàn)的成果。 在這座石橋的欄板上,刻有“鐵姑娘戰(zhàn)斗隊”“青年戰(zhàn)斗隊”等字樣。建橋人員是從各大隊調配過來的能工巧匠和好勞力??梢韵胍?,在4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戰(zhàn)天斗地的建設場面。經過仔細辨認,我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塊橋攔板上刻畫著“為建橋?公元七七”的字樣,估計這座橋落成了1977年。 這座石橋剛建成的時候,橋面高高地隆成圓弧,似一道彩虹臥在瓦埠湖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橋兩端的道路不斷被墊高,現(xiàn)在的橋面僅僅是路面的一個部分。時代和平了,道路的落差也被取平了。如果不是橋兩邊的欄桿提醒路人這里有座老橋,行人會對它忽略不見的。 這座老橋保存完好,除去時間的包漿,清晰可見的是橋欄桿和護板剛落成時的風貌。走上石橋,在橋的兩端各有一堵迎面的橋頭照壁。在以兩塊照壁為起、止點的線段中點處,是一根較大的水泥欄桿。這根水泥欄桿水面對應的是河流中心線,橋面對應的是橋長的中心點。以它為界限,左右各有10根欄桿,10塊欄板。對稱與均衡,什么時候都是中國審美元素的重要成分。 在老橋兩端的橋頭照壁處,各有一條可以下到水面的小路,這條陡滑的皮路淹沒在枯草叢中。我抓著一根根蘆荻的的莖干慢慢靠近水面,從側面去觀察石橋的造型。 石橋的迎水壁由一塊塊巖石砌就,砌縫處勾抹了水泥。在三個疏水大拱的肩上,又留了四個小拱。這個造型顯然是學習了中國石拱橋的杰出代表——趙州橋。國人的擅學智慧昭示著中華民族永遠都堅不可摧。 夕陽無限好,不怕近黃昏。夕陽西下,天空的云朵倒映在水面,萬花筒一樣,瓦埠湖變得奇妙起來。水中的枯草,舒緩的波流,一躍而過的車輪聲,橘色的暖光,世界之音影的虛幻在瓦埠湖的這座老橋面前變得真實又可感。 我在前文問路的那位男青年說,他的三爺爺曾經參與了這座石橋的修建,目前還健在。我有幸聯(lián)系到了那位定居上海的老人張君仁的妻子。 我與她在電話交談的時候,得知這座橋由當年的仇集公社負責修建。她說這話的時候遲疑了一下,好像不能確定。這也難怪,她是上海下放的知青,當?shù)匦姓^(qū)劃又幾經變更。于是,我上網搜索毗鄰的大順鎮(zhèn)和瓦埠鎮(zhèn)的歷史沿革,希望找到仇集公社的蛛絲馬跡,無果。我又輸入“壽縣仇集公社”的搜索條目,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不僅讓仇集公社浮出了瓦埠湖的水面,還弄清楚了前文“為建橋?公元七七”中的疑問之謎。 刻字的原文是“為建橋?公元七七,水上大隊”。我在搜索“壽縣仇集公社”的時候,看到一則縣政府的“關于李多庭等人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意見書說“李多庭等先生:2016年5月18日,你們來訪反映:農村老船民(原仇集人民公社水上大隊37名成員),因到晚年,請求政府給予生活上照顧……”這則意見書不僅證實了仇集公社的存在,還印證了橋欄刻字“水上大隊”這個專有名詞。 水上大隊是什么大隊呀?她說就是搞運輸?shù)?,過去沒有土路,主要靠水運,修橋的石頭都是水上大隊從壽縣北山運來的……北山?那不就是八公山嗎?怎么能是八公山呢?八公山是淮南的,北山是壽縣的。我說您確定是從壽縣北山運來的嗎?那我就可以確定是從八公山運來的,因為八公山在壽縣城北約1.4公里處,所以又叫北山。那問號處的模糊文字應該是“運”了。 意見書說“經調查,仇集人民公社水上大隊成立于1959年,順應大躍進時代的要求,解決當時當?shù)亟煌ㄟ\輸問題……” 人民公社設立的時間為1958年,于1983年取消。這段時間,神州大地在世界范圍內有著怎樣的處境?如果你有這個疑問,建議你來到瓦埠鎮(zhèn),來這里看看這座暫時還沒有掛牌文物,卻已經具備文物資格,且在發(fā)揮文物作用的老橋。我相信你可以從橋欄桿的刻字里找到解題的訊息。 1977年,而立之年的張君仁作為瓦匠被抽調到這座橋的施工現(xiàn)場,橋欄上的文字就是他和他的幾名工友負責雕刻的。這些結體勻稱的刻字經過40多年的風吹日曬,依然虎頭虎腦。 橋欄上的刻字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八類: 一是鞏固國防——加強戰(zhàn)備、鞏固國防,促工作、促戰(zhàn)備。二是警惕糧食安全——以糧為綱全面?。三是樹立國內工作目標——大干社會主義,農業(yè)學大寨,工業(yè)學大慶。四是工作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獨立自主,世上無難事。 五是爭取更大的國家生存空間——全世界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六是轉變觀念——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七是時代標簽——繼承毛主席遺志,落實華主席抓綱治國?,聽從華主席指揮,大批修正主義。八是款識類——水上大隊,鐵姑娘戰(zhàn)斗隊,青年戰(zhàn)斗隊。 橋欄板上的浮雕內容豐富,有揮舞鐵錘大干的人物,有象征工業(yè)文明的高壓輸電線路,有成排的樹木,壯碩的肥豬,盛開的荷花,喜慶的燈籠…… 那些關于工業(yè)、農業(yè)、環(huán)境、生活的圖畫,讓你知道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心中希冀的美好生活圖景原來是這個樣子的。那個時候,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人們的奢華夢想。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手機,更不知道微信。如果現(xiàn)在再樹立一個學習榜樣的話,口號是不是可以確定為“工業(yè)學華為”? 不過,不論是大慶,還是華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立足本土,充滿自信,自力更生,依靠科技,艱苦奮斗。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呀。這個嚇一跳的動心點就來自于瓦埠鎮(zhèn)里的這座老橋。來自于這個暫時還沒有掛牌的文物。 文物是在歷史長河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幸存下來的遺物遺跡,它記錄了歷史的痕跡,能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是穿越回歷史生活的時空隧道,具有時代特點,不可再生。稟賦了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正確利用好文物,可以發(fā)揮教育作用和借鑒作用。 看著眼前的這座老橋,我由衷地欽佩當年人們的戰(zhàn)天斗地精神。那時的中國貧窮落后,就像我們貧窮的被人瞧不起的父輩,但是他們不吃饅頭爭口氣,就是要活出個人樣來。他們的法寶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于國于家于人而言,都是永遠適用的。那時的中國確立的國防觀念,糧食觀念,直到現(xiàn)在依然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基本國策之一。 人類文明既隨著時代得以傳承,又與時俱進并發(fā)展、變遷。那時追求的工業(yè)文明,現(xiàn)在也不落伍。那時向往的綠樹紅花,現(xiàn)在發(fā)展成生態(tài)文明。我的祖國啊,在去偽存真的道路上步伐越來越堅定。 最近傳來一個消息,美國要求引渡中國華為副總裁孟晚舟女士。我站在瓦埠湖的這座老橋上,思緒隨晚風飛揚。我想到了橋欄桿上的一行刻字“繼承毛主席遺志”。他曾經發(fā)明過一個英語單詞“paper tiger”(紙老虎)。經典例句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中國傳統(tǒng)的對稱心理審美,表現(xiàn)在國家關系上勢必追求地位對等。 《瓦埠鎮(zhèn)里有座老橋》 2019.1.31 作者:崔小紅,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