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6年,北宋東京汴梁城,仁宗皇帝由于年初的一場大病,剛剛改元嘉佑,改元以后,病竟然奇跡般的好了,這讓崇道修佛的宋人對命運無常又深信了一層。在汴梁城的大相國寺里,來自長安的張載掛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條幅,坐在虎皮之上,開講《易經(jīng)》,一時轟動知識界。汴梁城的讀書人奔走相告:繼大儒周敦頤和邵雍之后,終于又有人講《易經(jīng)》了!如果連講一個月而沒人能將張載駁倒的話,就意味著張載可以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學派,一個新的學術思想體系將誕生。對于崇尚文教的北宋,這是比開疆拓土還要讓人激動的大事。有一天晚上,大相國寺里來了兩個年輕人,自稱白天聽過張載講的《易經(jīng)》,但有不同的見解,希望能與張載當面討論。張載看到拜帖上分別寫著“程顥”和“程頤”兩個名字,依稀聽過,似是河南府的才子,于是同意面談。三人談論一夜,第二天張載對人說:“我本來以為我很懂《易經(jīng)》,但是跟二程討論后才知道,我之前說的都不是正大之道,程家兄弟二人比差的太遠了,從此以后,你們聽二程講《易經(jīng)》吧,我不再講了。”然后張載把自己的座椅撤掉,離開了大相國寺。程顥程頤兄弟接替張載繼續(xù)講《易經(jīng)》,從此名聲大噪,兩人因此也在知識界奠定了宗師的地位。千百年后,我們稱程顥為“程明道”,稱程頤為“程伊川”,二程與周敦頤、邵雍、張載五人共同闡發(fā)儒學,一改魏晉時代儒學的浮華之風,唐代儒學的佛老之氣,形成了一個新的儒學派別——理學,這五人也被稱為“北宋五子”。為什么要開創(chuàng)一個學派一定要講《易》?這個傳統(tǒng)其實是從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春秋時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后來刪改《春秋》的時候,孔子把《易》的思想貫穿在《春秋》中,并且傳給了弟子們。商瞿、顏回、子貢、子夏都得到了孔門易學的真?zhèn)?,將孔門易學傳播下去。其中子貢把孔門易學的預測之法運用的非常靈活,不但經(jīng)商成了巨富還做了外交官。西漢武帝時,增設了《易》和《禮》兩個博士,和原來的《書》、《詩》、《春秋》三經(jīng)博士合在一起,形成五經(jīng)博士,總數(shù)大約五十人,成為西漢思想文化界金字塔尖的一群人,做《易》經(jīng)博士的要求自然就是懂《易》,且能講《易》。所以,能講《易》就意味著登上了學術的巔峰之一。因傳承不同,故西漢時期一共有七家易經(jīng)派別,其中官方認可的有施氏、孟氏、梁丘氏,官方?jīng)]有認可的有丁氏,京氏和田氏。到此為止,大部分易經(jīng)派別都是依托《易》,以六十四卦為基礎,對易卦的爻辭進行闡發(fā),闡發(fā)的思路和《春秋》經(jīng)一樣,都是以微言大義講述內修外治的思想,內修以治己,外治以治人,繼而引申到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道理上。但到了京氏易的創(chuàng)始人京房這里,就變了個樣子。京房傳承自當時西漢的諸侯國梁國(現(xiàn)在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人焦延壽,焦延壽主要研究卦氣,并且往往在地方上有大的刑事案件發(fā)生之前就會做好預防,所以焦延壽做官的地方治安很好。焦延壽后來收了個學生就叫京房,京房繼承了焦延壽的卦氣說,又在此之上對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納甲體系進行了發(fā)揚,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納入八卦中,從此,《易》學之路開始分叉。形而上的《易》研究思想理論,形而下的《易》為百姓生活做預測。后來,為了避免混淆,就把京房開創(chuàng)的《易》叫做“納甲筮法”。但這個詞依然文化氣息太重,不符合老百姓直白簡捷的需要,于是根據(jù)《易》中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個爻組成的特點稱為“六爻”。實際上如果去比較六爻和《易》,會發(fā)現(xiàn)這幾乎就是兩種不同的學問。只是因為六爻法借用了《易》中六十四卦的框架,實際用起來的時候,并不像研究《易》的方法一樣,去先看卦名,然后仔細分析爻辭,而是直接分出世爻應爻,再根據(jù)每一爻的納甲干支進行分析,其實大部分跟《易》的思想沒有什么關系。就像在服裝商場租個柜臺卻賣起了奶茶,遠看類似,進到店里端給你的卻是不同的東西。不過到了北宋仁宗年間,出現(xiàn)了一位后無來者的神人——邵雍,他根據(jù)《易》經(jīng)六十四卦自己研發(fā)了一套預測占卜體系,不用納甲,不用分世應、動靜、空破,隨心所欲起卦即可預測。因為他有一次使用這個方法,根據(jù)鳥落在樹枝上的現(xiàn)象,成功預測第二天會有一個侍女折梅花摔斷腿,因而名聲大噪,這套方法也就稱為“梅花易數(shù)”。因為邵雍同時也是北宋儒家“易數(shù)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這套“梅花易數(shù)”的方法就算是從形而上的“道”上分支出來的一個簡便法門,類似佛家的“善巧法”。當然,這個故事是《梅花易數(shù)》這本書自己寫的,到底是不是邵雍本人所創(chuàng)造的梅花易數(shù)也是存疑的,按照《梅花易數(shù)》書中的稱呼習慣,這本書很可能是邵雍死后,其弟子門人編纂的,否則一個人怎么能知道自己死后的謚號呢?但不管怎么說,從此以后,學習《易》學可以分成三條路:梅花易數(shù)和六爻側重于預測,儒家的《易》學則側重于心性修煉。有想學習《易》的朋友,于此不可不明。以免剛開始用力過猛,于其中一項鉆研過深,逐漸忘了初心,以致越行越遠,后不復得回返之路。因此我們本系列文章也從這里開始分岔,形而上的《易》學歷來都是有志于開宗立派的文學宗師的目標,非我所能講,也非我所敢講,如有敢講者,我愿心懷雀躍之心,攜凳而往,為其鼓噪助威!“善巧法”——梅花易數(shù)起卦預測相當靈活,幾乎可說是隨心所欲,關鍵在多練,多總結,并無太多可以講述的東西,且邵雍夫子已經(jīng)在他的煌煌巨著中將道理闡述得非常分明,不用小子再獻丑;那么剩下的,我能帶著讀者一起學習的唯有納甲筮法,也就是俗稱的六爻,雖然其為形而下之法,但其一事一測的精準性,六個維度的分析邏輯性對腦力鍛煉相當有好處,且貼近生活,如同柴米油鹽醬醋茶,日日都要使用,學會以后對自己預測事物的趨勢有很大幫助。六爻法雖說是京房所傳,但明確的證據(jù)其實并沒有。京房因擅長謀人而不擅長謀己,最后落得死于非命,他的學問也有很多沒有繼承下來,因此目前流傳在世上的只有一個《京房十六卦變》法,這個方法南懷瑾先生曾經(jīng)提起過,但語焉不詳,且用法已經(jīng)失傳。我在另一本卜筮書上也看到過,兩相對照以后,略有點心得,以后會慢慢說到。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六爻法其實來源于唐末宋初的一本占卜書《火珠林》。《火珠林》是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系統(tǒng)的納甲筮法代表作,作者題為麻衣道者,而麻衣道人據(jù)說是陳摶的老師,不過人們對麻衣道人的聞名大多是因為他的一部相學上的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麻衣相法》。據(jù)《火珠林》自序記載,六爻的飛伏世應動靜空破的方法來自于京房,但具體的傳承脈流也是沒有,我們姑且就這樣認為吧,畢竟我們不是那種易學考據(jù)類公眾號。如果按照考據(jù)學的觀點,目前世界上的古書九成都有問題,都不可讀,那我們豈不是沒有書可讀了?所以,我們只關注學術思想和使用方法,如果這個系列看的人多了,自有易學考據(jù)類公眾號找上門來用放大鏡慢慢研究,到時候看他們逐字逐句逐標點符號的考據(jù)報告就行了。自《火珠林》后,歷代都有納甲筮法的著作問世,如《易林補遺》、《闡奧歌章》、《洞林秘訣》、《卜筮全書》、《卜筮元龜》、《易冒》、《斷易天機》、《黃金策》、《卜筮正宗》、《增刪卜易》、《易隱》等,其中尤以劉伯溫的《黃金策》影響最大。在諸書中,我認為,學習六爻入門的時候,應該細讀《卜筮正宗》和《增刪卜易》兩部書。《卜筮正宗》是清代光緒年間王道亨編纂,王洪緒著作的一部書,其對當時市面上流行的一些錯誤觀念進行匯總并駁斥,力求把納甲筮法還原到傳統(tǒng)的本來面目,具有撥亂反正的效果,且有對《黃金策》的詳細注釋,《黃金策》據(jù)說是明誠意伯劉伯溫所撰,對明代以前的六爻納甲筮法做了清晰的梳理;而野鶴老人著的《增刪卜易》以大量的卦例和豐富的實際經(jīng)驗,贏得了“天下第一卜書”的美稱,且《增刪卜易》中許多卦例,如果結合清末的歷史去讀,不但學好了預測,還了解了歷史,一舉兩得。讀完這兩部書以后,進階之前,我再推薦其他的書,然后慢慢進階,慢慢實踐,慢慢總結,慢慢閱讀。 ? 歡迎理性探討,怒發(fā)沖冠、一葉障目者及鳴翠柳者不回復。E-mail:youwushuzhai@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