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說明出處 商業(yè)合作請掃描文后二維碼 每周堅持兩篇原創(chuàng) 致力于跨界讀書 用不同的經度突破思想的維度 本文主要介紹我在網上搜集資料時常用的思路! 驚見黃裳 在金庸大俠的著作《射雕英雄傳》中,金庸借周伯通之口說出了黃裳的來歷,原文較多,這里就不引述了,想了解的去看原文即可,省得又有讀者給我發(fā)私信說我的文章“又臭又長,像女人的裹腳布”。 其實“裹腳布”放在現代是好東西,從這“又臭又長”中我們能看到女性在古代社會地位的演變,古代中國與戰(zhàn)斗民族之間曾經歷過的不友好但很親切的“交流”,同時要告訴一下這位發(fā)私信的讀者,你的名字我就不對外公布了,省得女權主義者打上門去。為什么?因為你竟敢說女性的腳臭,你說該打不該打? 總之,看過金庸小說的,大多都對黃裳這個名字如雷貫耳,黃裳與獨孤求敗、寫《葵花寶典》的太監(jiān)并稱金庸小說里首尾都見不到的隱形高手。終于有一天,楊老師我哼著小曲,吃著鹽水茴香豆,一邊思考著“茴”字的四種寫法,一邊翻著《內鄉(xiāng)縣志》,突然發(fā)現,在《人物志》的第一欄赫然記錄著: 黃裳,上白亭保人,永樂壬辰科進士,官至翰林院修撰,卒于京。 然后呢,沒有然后了…… 本來故事講到這里,就該出現熟悉的“我知道有物書齋的讀者都是喜歡深度思考的”這句結束語的,奈何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好奇心不可擋,對“黃裳”這個名字的執(zhí)念讓我決定追查,查,一查到底,搜山檢海也要查出來。 誰知一入史料深似海,五個半小時后,當我檢索了將近600萬字的史料以后,揉著通紅的眼睛,幽幽的說了一句:黃大人,你害得我好苦…… 下面,是我逐步揭開真相的過程…… 前方高能預警,本文為萬字長文,且以下文字的枯燥率是上面文字的0.92倍,請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自行決定是否閱讀下去。 查還是不查?這是問題! 用百度搜了幾遍以后,基本確定百度是不靠譜的。“永樂”這個年號鎖定“黃裳”是明朝人,百度給的都是宋朝的黃裳。搜索引擎的好處就是,如果有什么人被搜索的比較多,那么他就會讓你快速找到;缺點就是,如果這個人沒有被很多人搜索過,那基本上你就找不到。 那么谷歌呢?嘿嘿,我就不告訴你我用沒用谷歌。不過,谷歌也沒搜出來,必應也沒搜出來,維基百科也查不到,英文版的也查不到。這時我倒抽一口涼氣,看來今晚的事情,不能善了哇。那么我急需要考慮就是一件事了,是現在回房間睡覺,美麗的妻子正在床上等我,還是繼續(xù)追查下去? 如何選擇?這是靈與肉的糾葛。思考了半天以后,我像教科書中寫的一樣,像新聞聯播中播放的一樣,像各種官媒中描寫的一樣,大手一揮,堅定的對臥室的方向說了句:“不,老婆,我們不約,我……有重要的……任務?!?/span>(畫面請自行腦補)。 下了決定以后瞬間就輕松了,我知道其實這是我體內荷爾蒙和腎上腺素大量分泌以后產生的能量,這會讓我的腦子更清醒,并不是真正的輕松感。我開始繼續(xù)翻閱《內鄉(xiāng)縣志》,一個小時后,我悲哀的發(fā)現,“黃裳”好像從縣志中消失了。但是沒理由啊,一個在縣志里人物志中排第一位的人,不可能后面沒有他的事跡,到底是哪里出錯了? 永樂十年壬辰科殿試名單 我滴眼藥水的時候仔細想了一下那句話,永樂壬辰年就是永樂十年,也就是公元1412年,這一年,我的老鄉(xiāng)“黃裳”中了進士,那么我從明清時代的進士記錄表查一下可以不? 我趕快用百度找出明代歷朝進士記錄表,找到了永樂十年壬辰科殿試名單,那一年是馬鐸中狀元,黃裳的名字排在第三甲第11名,賜同進士出身。這里我用了個小技巧,就是打開網頁后,在瀏覽器上方點擊“文件”——“查找”,輸入要查找的內容,比如“黃裳”,那么網頁馬上就會跳轉到有“黃裳”字眼的位置,并用黃色標識出來。快捷鍵是ctrl+F,蘋果電腦是command+F,非常快,這個技能在檢索大量資料的時候非常有用。 壬辰科殿試名單并沒有更多的信息,只是印證了《內鄉(xiāng)縣志》關于“黃裳是進士”的說法。然后我想起了第二個信息,“翰林院修撰”,這個官職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洪武后期(朱元璋時代)設立“翰林院修撰”,作為給皇帝起草政令,謄寫奏章的官員,是皇帝的貼身秘書之一,類似于現在的主席辦公室秘書。 在永樂二年以后,永樂帝改為由一甲進士三名,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擔任翰林院修撰,由二甲進士擔任翰林院編修,“黃裳”是三甲進士,按道理是不能擔任修撰一職的,那么說明,縣志記錄的黃裳“翰林院修撰”一職不是黃裳殿試以后的第一職位,而是最終職位。 一查到了隔壁縣 那么現在有兩個選擇:1、查永樂朝翰林院名單,翰林院人數少,應該能查到,但是搜索引擎再度不給力,所有的“度”“歌”“百科”全部查不出來。那么轉而第二個選擇,回去再翻一下縣志,看有沒有遺漏。 重新核對縣志的過程是痛苦的,904頁的PDF格式縣志,我用一個半小時重新翻閱了一遍,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物志》、《藝文志》、《碑記》,因為這些分類內容里一般都會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某地立個碑,邀請在朝中做大官的本鄉(xiāng)人寫一篇碑記,這對于作者來說是很高的榮耀,大部分人都會在寫碑記序言的時候把自己的生平簡略交代一下,很多歷史上籍籍無名的人就通過不朽的石碑留下了名字。但是我翻了一遍,結果是,沒有。“黃裳”這個人就像消失了一樣。 我的思想再度斗爭起來,腎上腺素又開始分泌,這時候腦子突然靈光一現,記起好像開頭《地理志》里有提過一句,明朝初年,從內鄉(xiāng)縣分出了十個大保(類似于現在的鄉(xiāng)鎮(zhèn))分到了隔壁淅川縣。我趕緊翻閱《地理志》,查出確實是成化七年分出十個大保到淅川縣,其中一個保的名字叫做“上白亭?!?/span>。 哈哈哈,功夫不負有心人,黃裳是上白亭保人,成化七年是1471年,黃裳中進士是1412年,說不定淅川縣志里有“黃裳”的記載。于是我馬上在百度網盤里找到《淅川廳志》下載下來看。淅川在清代的行政單位是廳,修這本縣志是在清代,所以叫做《淅川廳志》。 明太宗實錄 滿懷欣喜翻開《淅川廳志》的時候,我撇了一眼時間,22點42分,沒關系,還不算太晚,老婆還沒睡熟,我馬上就破案了,破了案就可以回去睡覺了。我這樣安慰著自己。 但現實很快無情的擊碎了我的夢想,《淅川廳志·人物志》的記載: 黃裳,字黌(hong)衷,以進士入翰林院修撰,修國史,卒于京。 短短的一句話,沒了,沒了,沒!了?。。?/p> 我心哇涼哇涼的,差點就要合上Mac去睡覺了。但幾番斗爭以后,終于決定,繼續(xù)查,查不出來老子今晚不睡了!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冷靜下來以后,“修國史”這三個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百度了一下,明代修訂《元史》是永樂大帝登基以后開始的,1414年就基本結束了,“黃裳”如果去修國史,最多只能趕上個尾巴。而且,他一個“同進士出身”,能修起居注就燒高香了,怎么能修國史呢? 想到這里,好像有一道閃電在我腦子里閃了一下,“起居注”,對啊,我怎么不查皇帝的實錄呢?實錄是史官們忠實記載歷代皇帝吃喝拉撒的記錄,皇帝們今天干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穿的什么衣服,翻了哪個妃子的牌子都有忠實的記錄,“黃裳”既然最后的職位是“翰林院修撰”,以他的同進士出身,肯定會有升官的記錄,翰林院的官升官時,皇帝肯定要親自召見,實錄里一定有。對,這個思路對! 那么從哪位皇帝查起呢?永樂帝,就是明太宗!哈哈,歐耶! 太宗的孫子是宣宗 沒想到,一入宮門深似海。 《明太宗文皇帝實錄》一百三十卷,近百萬字,我決定先從永樂十年查起: 永樂十年三月癸巳日(1412年4月19日),……命第一名進士馬鐸為翰林院修撰,林志王銓為編修,進士內原……黃裳為庶吉士,隸翰林院。 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身臨其境的感受特別強,皇帝殿試,金榜題名,瓊林賜宴,金殿授官,我這位老鄉(xiāng)“黃裳”終于從一介布衣熬成了公務員,還是國家中樞機構的公務員,這一天,應該是“黃裳”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了吧,我眼中含著淚花,隔著600年的距離,看著這位老鄉(xiāng),默默的祝福他。 但從此以后,“黃裳”在史料中消失了蹤跡,一直到九年以后: 永樂十九年秋九月丙寅日(1421年10月2日),攫翰林院庶吉士應奉初,黃裳……為檢討庶吉士。 還是庶吉士,只是加了檢討,不是反省自我的意思,而是檢查詔書和文章的錯漏,能做到“檢討庶吉士”,說明“黃裳”至少在同僚和天子那里有了“認真、細致、剛正不阿”的印象。當然,這個性格最后也是導致在縣志里沒有他記錄的原因。 然后接著檢索,無數次的“command+F”以后,《明太宗實錄》檢索完畢,太宗的兒子仁宗的實錄也檢索完了,“黃裳”又消失了,一直到永樂帝的孫子,著名的明宣宗朱瞻基,他的年號叫宣德,對,著明的宣德爐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宣德七年秋七月壬戌日(1432年8月1日),以考最升行在翰林院檢討黃裳,劉應麟俱為本院修撰。 考上進士20年后,同進士出身的“黃裳”終于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在年度考核中以“考最”升職,擔任了只有狀元才能做的翰林院修撰,成為皇帝的秘書長。 欽差大臣 然后,與之前一樣,“黃裳”又消失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之中。直到: 正統(tǒng)三年四月丙寅日(1438年5月6日),賜謄稿修撰等官黃裳等九員白金各十五兩,彩幣一表里,羅衣一襲。 這是明英宗對黃裳修訂他的父親《明仁宗實錄》的獎賞,在《明仁宗實錄》里,我們可以看到黃裳的名字排在“謄錄”這一列的第一個,官職是“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從六品,相當于副市級干部,升官了。 翰林院修撰位卑權重也責重,擔負著修國史,記錄皇帝言行和協助皇帝起草詔書的職責,是皇帝的身邊人,皇帝經常會問他一些國策方針,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他父親一樣,或許在問對中了解到了黃裳的“認真、細致、剛正不阿”,所以五年以后, 正統(tǒng)八年六月戊子(1443年7月1日),攫進士黃裳、熊璘等為監(jiān)察御史。 監(jiān)察御史相當于中央巡視組,代天子巡狩四方,位卑權重,是欽差大臣。明代把全國分為十三個區(qū),每年都派監(jiān)察御史巡視,懲治不法之徒和貪官污吏,縣級以下官員,可以先斬后奏。但是實錄上沒有寫黃裳去哪里,我們不著急,因為: 正統(tǒng)十年秋七月甲申(1445年8月15日),浙江監(jiān)察御史黃裳言浙江紹興、寧波、臺州三府屬縣去冬以來瘟疫大作……如裳言行,不可徒事虛文。 原文有點長,主要意思是:浙江瘟疫死了三四萬人,黃裳去浙江巡視時發(fā)現朝廷的賑災款沒有發(fā)放到位,且病死的人戶籍還沒消,家里沒死的人還要給已經死的人接著交稅,皇帝聞言大怒,讓民政部火速通知浙江省委,嚴厲查辦。 原來是去了浙江,這一去,浙江三個市被查出問題,三個縣令被撤職,黃裳政績斐然。 土木堡之變 歷史沒有記載黃裳為什么巡按浙江以后就沒有再去其他省份,或許是年事已高,畢竟已經從政三十年,即便考上進士的時候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現在也快花甲之年了。也或許是地方官員影響中央,不讓這個愣頭青到地方去了,總之,黃裳沒動靜了,一直到第二年冬天。 正統(tǒng)十一年冬十月癸卯(1446年10月28日),巡按浙江監(jiān)察御史黃裳言御史給事中國初以來考滿黜陟取自上裁……上嘉裳所言,以其下吏部行之。 黃裳沒閑著,又對自己人開炮了。他說御史,給事中這些言官,這些年的升遷有些亂,上司說你行你就行,沒有嚴格按照考評來,導致紀檢隊伍素質整體下降,希望以后吏部(組織部)能從嚴把關?;实勐犃撕芨吲d,督促組織部按照黃裳的建議執(zhí)行。 查完地方官查自身,黃裳確實是“剛正不阿”,皇帝沒選錯人,黃裳也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那一場戰(zhàn)爭沒有來的話。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壬戌日,公元1449年9月1日,歷史上第二次發(fā)生了皇帝被俘事件,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虜,隨行官員上至英國公張輔下至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連風水師都死了)等66名大臣戰(zhàn)死,二十萬明軍死傷一半,最終回到北京的約三萬人。 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明英宗被俘 黃裳就在其中,殉國時官職為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不是必須隨皇帝親征的,而翰林院修撰則必須要跟皇帝在一起,我想,黃裳應該是以翰林的身份隨皇帝出征的。這時候,他應該已經年過花甲,出征之前,朝野上下均不看好這次戰(zhàn)爭,他毅然決然換了個身份,跟著皇帝一起走向未知的戰(zhàn)場,應該是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完滿人生 至此,黃裳的人生在史料中清晰了,我的案子也查完了,但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600年前,我們在一個地方長大,同飲一江水,同看一片山,如果不是我偶然翻到縣志,怎能知道黃裳這蕩氣回腸的故事,我想,在土木堡的戰(zhàn)場上,這位頭發(fā)花白的老鄉(xiāng),是否用拿了一生毛筆的手,執(zhí)著寶劍,護衛(wèi)在皇帝的身邊,面對瓦剌人的屠刀呢? 這篇用將近一萬字的文章敘述的黃裳的生平,在縣志上就是短短的20個字,人的一生有多長又有多短呢?就如同現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和寫文章的我,我們能在史書上留下幾個字呢?黃裳讓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儒家知識分子,讀私塾,考科舉,試金殿,游帝都,諫天子,誅奸邪,護圣駕,死其所。 黃裳的一生,是轟轟烈烈的一生,是不留遺憾的一生,他不會主動去處理人際關系,也不會上下鉆營,他對著同僚開炮,只因為看不慣那些蠅營狗茍,他死在皇帝面前,只因為他要報皇帝的知遇之恩,他的性格,讓他跟老家的關系也沒處理好,縣志上竟然連他死在哪里都沒搞清楚。縣志上滿是同縣文人李蓘的詩詞章句和碑記,對他的記載只有簡簡單單一句話。 悲哉?不悲,因為我相信,黃裳在死之前,是滿足的,是欣慰的,因為,這一生,他該經歷的,都經歷了,足矣! 合上MacBook,我走到陽臺,看著外面的夜色,已經凌晨三點了,北方的冬夜真冷啊,不過,轉念一想,還有三個小時就天亮了,立春也只剩40天了,快了!快了……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書齋的讀者都是喜歡深度思考的。 培訓資訊系列 與人生哲學相關的文章 2019年傳統(tǒng)奇門遁甲預測調理班(中級班)開始報名,滿12人即開班,具體情況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咨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