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易經(jīng)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 前天去參加研討會,會上有人分享了一個觀點: 孫悟空用如意金箍棒,在易經(jīng)中能找到淵源。 主要論點有:
從一個“申”字能聯(lián)想這么多,這想象力也是沒誰了。 但是,僅靠拆字、找同音字這樣的方法去解讀易經(jīng),全不全面呢? 這樣的方法在民間非常有市場,我們經(jīng)??吹接腥丝谀瓩M飛的通過對漢字的再分析、再解讀,得出看似很有道理的結(jié)論,圍觀者頻頻點頭的景象。 如果僅僅是茶余飯后圖一樂就算了,但如果拿出來教人,就有點以偏概全,牽強附會了。 甲骨文的申 且不說,“申”字在甲骨文中代表“雨天的閃電”,且就從造字的本意來說,“申”通“電”和“神”,也跟“申訴”“申明”這些詞扯不上關(guān)系。 就僅僅從“申”和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之間的關(guān)系來說,就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因為孫悟空之前是不用棍子的。 那孫悟空之前用的兵器是什么呢? 這要從孫悟空這個形象是什么時候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說起。 02 孫悟空是什么時候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大眾熟知的孫悟空形象,來自明代人吳承恩寫的《西游記》,這部小說完成于明朝中后期。 但大眾不熟知的是,吳承恩之前,已經(jīng)有多部《西游記》的前身,一共有:
也就是說,孫悟空的人物形象至少在紙面上可以追溯到南宋。 明代吳承恩在寫《西游記》的時候,大量參考了上述版本的《西游記》。具體內(nèi)容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已經(jīng)講述過,點擊下面圖片即可打開。 這充分說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孫悟空這個角色也不是一天成型的。 03 孫悟空一開始就使棍嗎? 當我們知道孫悟空的角色不是一次成型以后,自然要去找最早的孫悟空形象。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開元寺在泉州市區(qū)西街。 開元寺內(nèi)有兩座建于南宋時的石塔,西塔高44米,全部石砌。在第四層?xùn)|北壁上有一個“神猴”的形象:
這座在吳承恩版《西游記》成書之前約300年的雕像很明確的表明了,至少在南宋時代,人們概念中的神猴也就是日后的“孫悟空”,“所使用的武器是刀”。
來源于印度,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講述了神猴哈奴曼的故事,從此以后,神猴哈奴曼就成了印度人所敬仰的神祇。 中國從北宋中期開始,航海業(yè)蓬勃發(fā)展,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從當時最大的港口泉州港傳入了中國,在中國經(jīng)過改頭換面一番,從神猴哈奴曼變成了孫行者。 04 孫行者為什么用刀? 孫悟空的故事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那時候還叫猴行者,跟神猴哈奴曼一樣,猴行者主要使錘,后來慢慢的,十八般兵器開始輪番使用,最后定型為刀。 為什么定型為刀? 因為南北宋時期,政府對民間武器實行管制,禁止私人擁有長柄武器和弓弩,但是刀、劍不禁。 就像現(xiàn)在美國雖然可以合法持槍,但依然規(guī)定私人不能持有連發(fā)武器一樣。 為什么不能使用長柄武器呢? 因為長柄武器可以有效的對抗騎兵,并且一旦多人結(jié)陣,會形成很強的沖擊力。
所以南北宋時期,民間最多的武器就是刀劍,最流行的就是拳、掌、刀、棍、劍術(shù)。 神話故事傳播的基礎(chǔ)是“老百姓要喜歡”,自然要選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于是本來使錘的猴行者就使上了刀。 05 刀棍雙絕的孫行者 自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鉆政府政策空子的高手永遠在民間,北宋時期,民間有高人發(fā)明出了可以組裝的長柄武器——樸(po)刀。 平時是一根棍和一把刀分開裝,用的時候,就組裝起來,我們從《水滸傳》就可以看出來,
在《智取生辰綱》中,黃泥崗樹林里,劉唐手里拿著一把樸刀,說自己七人是販棗子的客人,即便是小心謹慎的楊志也相信了,可見在宋代樸刀是廣泛使用的。 那么作為始終非常接地氣的戲曲雜劇角色的孫行者,自然也要有些變化,雜劇《西游記》里鐵扇公主不敵孫悟空,唱道:
看,這時候?qū)O行者的武器就變成了一根鐵棍和一把戒刀,平時用戒刀,需要的時候從耳朵眼里掏出棍子,把鐵扇公主差點給打哭了。 所以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06 使禪杖的猴行者 到了南宋末期,天下大亂,為加強控制,南宋統(tǒng)治者又恢復(fù)了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的“武器持有禁令”,禁止民間持有任何武器,包括刀劍; 而北方的元朝,干脆連民間“持有鐵棍”都禁止,這時候戲臺上的孫行者也與時俱進,趕快拋掉了刀棍。 南宋話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的“猴行者”,降妖除魔的兵器是“金镮錫杖—條”,而且這條“金镮錫杖”還是“北方毗沙門大梵天王”(這位是唐代普遍供奉的戰(zhàn)神,以后有機會再講)送給唐僧的,只是除妖動手時,才由“猴行者”使用,而且不是當兵器用作對打,而是化作一條龍。 看,不但只能使禪杖,連武器都是師父給的,并且武器只有魔法屬性,用完還要上繳。 順便說一句: 元朝還禁止私人擁有彈弓,違者打七十七大板,這讓以彈弓為武器的灌口二郎神很尷尬,民間只好給二郎神又配了一把禮儀用武器——三尖兩刃刀。 07 吳承恩的腦洞 到吳承恩寫《西游記》的時候,孫行者的武器就成了個難題,因為明代政府不禁止民間擁有刀劍弓弩這些冷兵器,只禁止火槍、火炮等熱兵器(奇怪吧)。 所以,理論上應(yīng)該讓孫行者回歸用刀的老傳統(tǒng),但這時候社會大環(huán)境,換言之就是,粉絲們已經(jīng)不允許了。 因為元代的武器禁令,民間智慧再次發(fā)揮了作用,元朝政府禁止私人“持有刀劍和鐵棍”,于是民間就讓孫行者扔掉了刀,只留下棍子,并且改了個新名字——“生金棍”,因為金子比鐵軟,殺傷性小。
所以在吳承恩時代,大部分西游故事里,孫行者都已經(jīng)改用了“生金棍”這種小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這時候再回歸傳統(tǒng),讓孫行者改用刀或者改用刀棍,票房風(fēng)險很大。 于是吳承恩在一眾西游故事的基礎(chǔ)上,干脆腦洞大開,發(fā)揮想象力,“生金棍”最終定型為“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前身是大禹治水時的定海神針。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孫行者的武器從神猴哈奴曼的錘到十八般武器混用,再到用刀,再到刀棍雙絕,再變成禪杖,最后變成用棍。 你可以看到民間智慧和政府禁令之間的博弈,也可以想象到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神祇形象,必然像孫行者一樣,其形象也經(jīng)過了很多的改變和變遷。 如果孫行者不是個戲曲角色,而是個活生生的人,從公元前300年開始用錘,用了1400年,改用刀,又過了300年,來兩個人突然塞給他一根“如意金箍棒”,讓他換兵器,告訴他,你只能用這個了,我想,他一定是迷惑不解: “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的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