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親密關系,人們首先會想到夫妻關系。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相遇、相知、相愛,共同建立一個家庭,物質上逐漸積累共同的財富,精神上分擔彼此的痛苦,分享彼此的快樂,兩者不可或缺大概是親密關系和諧穩(wěn)定的關鍵。 現(xiàn)實社會中,物質是基礎,“有情飲水飽”只會出現(xiàn)于熱戀期,更多的現(xiàn)實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縱然如此,依舊抵擋不住人們對極致的美好的追求。 元朝才女管道升寫的捏泥人的故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這大概是古代女子對于愛情最美好樣子的憧憬。這樣的詩句在離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就如同童話。生死與共當然有,比如那部韓國電影《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老了以后還能一起堆雪人,吃初雪,自得其樂,最簡單的奢侈大概就是這樣吧?這個大家努努力就可以實現(xiàn)了吧。 夫妻是沒有血緣的兩個人,因為彼此的愛慕組成了家庭。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一起在柴米油鹽的平凡中成長。一張床上睡,一口鍋里吃,在這樣的共同陪伴中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的經(jīng)歷中,不可分割,不愿分離。——這大概是親密關系中最特別的存在。 親密關系會存在于血緣關系中,比如父母和子女,比如兄弟姐妹之間,但它不是必然的結果。只有當雙方都互相關心,彼此接納,愿意向對方交流自己的日常,共度那些特殊有紀念意義的時刻;能夠一起面對生命中至暗的時光,或者分享最光明燦爛的時刻——處于這種親密關系的血緣關系無疑讓人覺得最穩(wěn)妥、最牢固的。 有的時候,具有血緣關系的人卻不一定擁有親密關系。由于種種原因,父母不一定了解子女的想法;而子女呢,可能會不了解父母,在這種時候,血緣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而親密關系卻不一定存在。 親密關系還可能存在于朋友和同事之間。因為有著共同的工作環(huán)境,或著有著共同的成長經(jīng)歷,于是女的有了閨蜜,男的有了兄弟。 也許,在我們的同事關系中就有這樣的一個人,你可以跟他什么都說,他會批評你,但更多的是一種包容。所以你會坦然地接受他的批評,同時也知道他對你毫無保留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彼此的。 親密關系讓我們感覺到安全,身邊有這樣的一個或者幾個甚至一群關心我們、認可我們的人,無論我們做什么,他們都會接受;而如果我們遇到了不開心或者高興的事情,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和他們去分擔或者分享。當我們需要支持,我們知道他們一定會傾力相助。同樣當他們需要幫助時,我們也會義無反顧。 親密關系的存在,讓我們這些沒有根的樹,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在風中飄搖,而是形成了一片互相牽絆的樹林,能夠抵抗一定的風險、如同沙漠中的胡楊抵抗著風沙,如同海邊的紅樹林阻擋了風浪。俗話說,獨木不能成林,這詮釋了親密關系存在的必要性。 親密關系的確立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如同培育一棵小樹,從小苗苗開始需要去澆水、除草、施肥、殺蟲,在這個過程中,親密關系會越來越深厚,時間的推移,根會越扎越深,枝葉會原來越茂盛,就如同舒婷的那首《致橡樹》:“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span> ![]()
有人說,“親密關系”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xù)這段關系。站在物質的角度,這樣的權衡無可非議,對于“有利可圖”的親密關系,人們會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幫助親密關系變得幸福、長久。 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決定一段關系能否幸福、持久?有一種理論認為: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種交換關系,人們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 去獲得最大的“回報”,只有當兩個人都能從一段關系當中,獲得足夠的“利潤”,這樣的關系才能夠持續(xù)。 那么矛盾來了:當人們都想小付出而又大回報時,是否就會出現(xiàn)利益不均呢?這時,一個新名詞出現(xiàn)了:“自我犧牲”,并非親密關系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味地希望以小博大的,那樣的關系其實是成立不久的,恰恰是我們都在做著自我犧牲的選擇,而且心甘情愿,親密關系才能持久。 在這個二元世界,一味地強調精神而忽視物質,會讓親密關系沒有了存在的基礎;而一味地關注物質而忽視精神,親密關系則失去了持久常新的動力。 所以在親密關系中,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不偏頗、都重視,雙方都愿意去關注和付出、營造舒服氛圍,我們才能在親密關系中得到滋養(yǎng)和潤澤,無畏歲月和風雨,攜手走向終點——就算半路走散,也終會重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