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暖,草木繁茂。今天,我們迎來了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夏。 作為節(jié)氣的立夏,是進入夏天的標志,夏天由此拉開帷幕。古人認為,“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是“大”的意思,“假大”,指的是植物拔節(jié)長大,進入快速生長期。明人在《蓮生八戕》一書中有進一步的闡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自然萬物皆生長茂盛,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此時的物候特征為: 一候螻蟈鳴, 二侯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立夏第一候,螻蟈鳴。此時為初夏時節(jié)??梢月牭角嗤艿韧茴悇游镩_始在田間鳴叫。由于此時地下溫度持續(xù)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王瓜是一種藥用爬藤植物,分布在我國的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qū)。在立夏時節(jié)快速攀爬生長,于六、七月更會結紅色的果實。立夏三候王瓜生,就是說這一時節(jié)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T44 齊白石作品選 (4)蛙聲十里出山泉 設計者:邵柏林 發(fā)行日期:1980年1月15日 立夏時節(jié),萬物繁茂。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此外,像“谷雨麥懷胎,立夏長胡須。”、“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等諺語都十分形象的描繪了作物繁盛的生長狀態(tài)。 2018-27 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 設計者:沈嘉宏 發(fā)行日期:2018年9月23日 茶樹的春梢開始以最快的速度生長,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茶農們在立夏時節(jié)開始集中全力突擊采摘茶葉。 1997-5 《茶》 (4-1)茶樹 設計者:任宇 發(fā)行日期:1997年4月8日 立夏,也是百花齊放的時期,而牡丹,在谷雨吐蕊后,于立夏艷冠群芳。雍容華貴的姿態(tài),渾然天成的華貴氣質,傾國傾城。 T98 吳昌碩作品選 (5)牡丹 設計者:盧天驕 發(fā)行日期:1984年8月27日 中國郵政在2016年5月5日發(fā)行了《二十四節(jié)氣(二)》特種郵票,其中,第一圖立夏,以牡丹作為節(jié)氣特征,描繪了現實生活中一位女子觀賞牡丹的場景。 2016-10 二十四節(jié)氣(二) (6-1)立夏 設計者:劉金貴、王虎鳴 發(fā)行日期:2016年5月5日 古詩云:“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绷⑾倪@天要稱體重。在屋梁或大樹上掛一桿大種,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小孩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籮筐或凳子吊在秤鉤上。體重增加了,叫“發(fā)福”,體重減了,叫“消肉”。據說立夏之日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謂立夏過秤可免疰[zhù]夏。 疰夏是指夏日常見的腹脹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俗語有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边@就是立夏的另一項民俗活動“斗蛋”了。立夏時節(jié),蛋類食品正是旺季。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后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掛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立夏時節(jié)一部分作物收割,所以各地都有嘗新的習俗。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杭俗立夏日吃“三燒、五臘、九時新”等等。 立夏后天氣逐漸炎熱,晝長夜短,氣候干燥。中醫(yī)認為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因此,夏季養(yǎng)生的一大關鍵就是養(yǎng)心,即包括心臟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建議立夏后吃一些苦味食物,如生菜、蓬蒿菜、茶葉等。 參考資料: 1、劉魁立、張旭主編,《二十四節(jié)氣民俗》,中國社會出版社; 2、范時勇著《傳統節(jié)日》,重慶大學出版社。 《立夏》 【宋】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詩作意境清新,構思精巧,描寫了初夏生機勃勃、萬物成長的景象。讀來幽靜典雅,宛如一幅精美絕倫的立夏風物圖畫。 《立夏》 【宋】趙友直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 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亭臺。 麥苗綠油油的,黃梅也熟了,“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兒回”,黃鶯鳥兒的鳴叫好像在惋惜春的歸去,蝴蝶留戀落盡的花。表面上是說鳥兒和蝴蝶,實則是詩人自己在惋惜春天。 《方寸天地—郵票上的中國世界遺產》2021版 海報、圖片編輯:于童 編撰:隗琳玨 《方寸天地》2021版編輯:宋欣坤 責編:劉昊凡、周凱 排版:孫旗 |
|
來自: 360_ss_note2 > 《ZS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