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秦破郢都,居住在古羅子國鳳凰玉笥山上的屈原寫下《懷沙》絕筆之作自沉玉笥山下屈原潭殉國。產(chǎn)生了紀(jì)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和龍舟競渡,把舊端午習(xí)俗都統(tǒng)一到了紀(jì)念屈原這個偉大的愛國詩人身上。 自漢代始,紀(jì)念屈原的風(fēng)俗在賈誼到屈原潭吊屈原后,就成了遷客騷人的重大主題,從而也產(chǎn)生了汨羅江有關(guān)屈原的十大典故,流傳后世。 第一大典故 《 九歌》絕戀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yuǎn)古歌曲的名稱,戰(zhàn)國楚人屈原對其進(jìn)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毒鸥琛饭彩黄骸稏|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多數(shù)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xiàn)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 其浪漫主義手法引領(lǐng)了中國文化2300多年。 《九歌》千古定論是屈原在屈潭之左玉笥山上所作或者完成的系列作品,玉笥山就成了《九歌》絕戀的寫作之地。 《湘中記》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棲此作《九歌》?!鼻吨?,就是河泊潭故淵處的左邊(東),今天的鳳凰山西南,鳳凰臺正南的那個山頭。但這個地方的正宗玉笥山今天沒有多少人知曉,是因為屈子祠地之名山,今天也稱為了玉笥山,大家認(rèn)定此處為玉笥山。此地離屈原潭二十多里,當(dāng)然也在左的范圍之內(nèi),跟鳳凰山本來是同一山系。但屈原居住的地方,大量文獻(xiàn)特別是明史、通志均表明是在鳳凰玉笥山上。這個山頭離磊石山十里許。 從《九歌》詩章中的內(nèi)容來看,大多數(shù)作品都能看出汨羅江地理和文化習(xí)俗的風(fēng)貌。 其中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就帶著濃重的汨羅江地域及文化特點(diǎn)。 《湘君》《湘夫人》 《湘君》與下篇《湘夫人》同是祭祀湘水神的樂歌。舊說或謂湘君指舜,湘夫人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傳說舜帝南巡,死葬蒼梧,二妃追至洞庭,投水而死,成為湘水女神。《湘夫人》是以湘君的口氣表現(xiàn)這位湘水男神對湘夫人的懷戀,表現(xiàn)了他對愛情的忠貞。 大家不熟悉的是,中國第一座二妃墓就建在汨羅江南黃陵山上,這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二妃墓,韓愈《黃陵廟》記標(biāo)注前古,有漢碑??赏茢嗲酱藭r二妃墓已經(jīng)存在在此地。 《河伯》 河伯為黃河之神。祭祀河神,由來久遠(yuǎn),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有“祭于河”的記載。因為屈原經(jīng)常在屈原潭邊祭祀河神,所以屈原潭后來被人稱之為河伯潭,音變成河泊潭。 《山鬼》 本篇為祭祀山神的樂歌,因非正神,故稱鬼。古今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詩中所寫的山中女神就是傳說中的巫山神女瑤姬。 其實這首詩在磊石山所寫。磊石山,比《水經(jīng)注》早100多年的《拾遺記》稱之為洞庭山,屈原在此隱居、在此沉江、楚人在此立廟,漢未猶存。而史料中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就是磊石廟。自漢代始汨羅江就有兩座屈原廟紀(jì)念屈原,一是磊石廟,二是河泊潭淵北屈原廟;宋代始淵北屈原廟被定為正廟,磊石廟則定為行祠。因為淵北屈原廟,建在汨羅戍地,所以屈原廟統(tǒng)稱汨羅廟,汨羅戍所落之山也叫成了汨羅山,與磊石山對峙;宋胡哲稱:"兩山對峙,一水縈回,是謂汨羅?!薄渡焦怼芬苍啤笆诶谫飧鹇?,直接出現(xiàn)磊石名,所以有人認(rèn)為,磊石山也許因《山鬼》而名。 《山海經(jīng)》記載洞庭山和榮余山是洞庭湖中的兩坐神山,自古有祠祭山神,洞庭山也祭水神、龍神。所以磊石山上自古有龍神廟,有洞庭湖第一座洞庭廟?!毒耪隆返钠渌髌罚诖说卣Q生的可能性就有了充分的條件了,因為屈原絕有可能親自主持磊石龍神廟的祭祀儀式。 屈原故居 玉笥山三閭宅和南陽寺在汨羅江傳說中都為屈原故宅。 從歷史資料的查證來看,清前汨羅江的屈原故宅只有“屈潭之左”玉笥山一處,而到了清代位于河市翁家洲東大堤北的南陽寺也成了屈原故宅。這是如何而來的呢? 屈潭之左的玉笥山根據(jù)歷代文獻(xiàn)資料表明,特別是《明史》《通志》《一統(tǒng)志》都將屈潭落在玉笥山下、“縣北七十里”的位置;是河泊潭北的一個山頭,今有南岳廟,現(xiàn)在鳳凰山的概念之內(nèi)。 考屈子祠玉笥山,雖然舊跟玉笥山同一山系,但離屈原潭二十里,中間隔了周家垅、烏龜山,當(dāng)然以山系名稱為玉笥山也是有道理的,實際上此處舊名名山,前面的河流稱名山河,這兒有一個小集市,也稱名山市。把此山附上玉笥山,是因為乾隆二十一年河泊潭北的汨羅廟遷移到此之故。所以要了解屈原故宅的原始地點(diǎn),還當(dāng)在河泊潭北的玉笥山。1958年圍墾屈原農(nóng)場時,炸開中間周家垅改道今汨羅江(實羅水)后,此山才被今人埋沒于古史并沒有記載過的鳳凰山內(nèi),而認(rèn)定名山為玉笥山。 羅含《湘中記》明確記載“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之放棲于此。”(古人面南為尊)這是明確記載河泊潭(春江嘴為中心、此處離羅縣城正是三十里,屈潭之地)左邊為玉笥山的最早文獻(xiàn)記錄,也是可查玉笥山名的最早記錄。因為屈原沉江后,后人把這座山頭叫成了南陽故里(屈原故居)。沈亞之《屈原外傳》:“原棲玉笥山,作《九歌》?!闭f明屈原的《九歌》就是在此山上所創(chuàng)作的。 清《湘陰縣圖志》記載“玉笥山有屈原宅,而大洲舊建屈原祠。真德秀《吊屈原賦》所謂“南陽里”也,亦名屈原宅?!贝苏f記載是明顯有誤的,因為找不到大洲舊建過屈原祠的歷史記載。 考?xì)v代《汨羅廟記》,南陽名出現(xiàn)在宋代,胡哲云:“正廟在南陽汨羅江。”而汨羅江,宋《方輿》記“沉沙處曰汨羅江?!彼阅详栔傅氖浅辽程?,南陽故里指的是屈原故居無疑,說明屈潭之左的玉笥山已經(jīng)被稱為南陽。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陽之故里兮,祠妥靈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輪困?!贝四详栔盖吨笥耋由?。因為宋代翁家洲是羅水包圍的一片濕地,水中不可能有建廟的條件,宋代的真德秀有可能跑到水中大洲上來看屈原祠么? 元致和元年(1328 年),劉行榮《重建忠潔清烈公廟記》:“祠產(chǎn)甚豐,為南陽寺僧所據(jù)。泰定甲子(1324年)州守宋仲仁春卿籍其產(chǎn)歸祠,新其殿宇?!?/span> 元代汨羅廟在河泊潭淵北的汨羅山上,相隔三十里的翁家港南陽寺如何所據(jù)的呢?所以元代的南陽寺在汨羅廟邊,就是玉笥山上,是將屈原故宅改建為南陽寺的。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戴嘉猷《重修汨羅廟記》記:“始克修祀事于汨羅(淵)?!夜?jié)清烈,如我公是處僅專祠焉,祀廢不知幾何年矣,……適有以南陽僧舍,數(shù)多所宜拆毀,請相去甚邇。遂發(fā)公帑馀金,命邑幕袁憲董其役,募夫徙建。” 僧舍指和尚宿舍也指寺廟,數(shù)多,又常占汨羅廟祠產(chǎn),于是決定“拆毀”,公家出資“募夫徙建”,說的是很明白的。 據(jù)《湘陰縣圖志》記載,南陽寺(沿襲到1958年才拆毀),其地翁家洲在大洲垸內(nèi),而大洲垸圍墾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其前此處都是水中沙丘濕地,不圍墾是無法建寺廟的。因此可以斷定南陽寺是明嘉靖二十年遷建到此地的。至于舊南陽寺是否當(dāng)過屈原祠,元至乾隆年間的歷史文獻(xiàn)中無任何記載和說明,南陽寺建于何時、遷于何地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見此寺并不太重要,也許在汨羅廟荒廢時期臨時用過也是有可能的。 宋詩人彭淮《玉笥山三閭宅》詩云:“吳山煙鎖子胥祠,汨羅水繞三閭宅”。指的是汨羅水,就是羅淵之水,今河泊潭與白塘湖相融合的水面,南北西包圍圈?!端谓?jīng)理汨羅廟記》“兩山對峙,一水縈回,是謂汨羅”兩山就是汨羅山(鳳凰山)對磊石山,汨羅就是汨羅淵。 明代遷建的南陽寺離羅子國都城僅僅1000多米,緊鄰大洲彭,又名翁家洲(今汨羅江濕地公園、羋月村),“屈原故宅,在翁家洲,今為南陽寺”。 因為南陽寺從玉笥山屈原故宅而來,所以將其“屈原故宅”匾也帶了過來。清代傳說屈原流放江南時,在南陽廟居留,但這個南陽廟,是在玉笥山上無疑。陳鐘理明確記載屈子祠是從故淵河泊潭遷移而來,有人說南陽寺是屈子祠的前身是沒有任何依據(jù)的猜想。 根據(jù)相關(guān)記載明代所遷建的南陽寺左前方原有古樟樹一株,據(jù)傳為屈原親手所植,樹老中空,可放入一張八仙桌,容納四人玩牌。寺右前方有一水井,傳為屈原所掘。進(jìn)寺的正門,照壁上高懸“屈原故宅”巨匾。屈原志也記載:南陽寺前、后3棟,成品字形排開。寺前右方一水井,左方一土凼,正中一古樟,樟高三十余米,樹干有大洞,人可直立出入其間,相傳為屈原親手所栽,現(xiàn)已被毀。解放后南陽寺改為南陽小學(xué),該寺和古樟古井一直保存到1958年。 1958年圍墾,東大堤縱貫而過,將大洲辟成兩部分,西邊大部分圍進(jìn)垸內(nèi),南陽寺所在的東面則被圍在大堤之外,因此,寺亦被拆,水井被填,現(xiàn)僅存一土凼,南陽寺現(xiàn)僅存遺址。 清宋思仁寫秭歸《屈原故宅》詩云:“茫茫江水漾空虛, 昔日靈均此卜居。秦地可曾亡六里?楚臣徒自放三閭。 汀洲香草情難盡, 岸浦丹楓怨未除。萬古旅魂招不得, 長沙風(fēng)景又何如?” 此詩倒是也適合河泊潭的屈原故宅。 反映屈原在河泊潭玉笥山居住生活的傳說 筆架山 筆架山位于鳳凰玉笥山左側(cè)、河泊潭春江嘴(屈潭)岸邊。 據(jù)傳屈原被流放到汨羅江后,他選擇在磊石山對岸玉笥山上南陽廟居住下來(今有南岳廟),開始寫作《離騷》。 屈原選擇在這個地方居住,一是交通便利,磊石港(羅汭)是上達(dá)長沙下通郢都的中心交通站;二是南陽廟對岸就相傳有黃帝墓的黃陵山,還有舜帝二妃墓在其山上;背有鳳凰臺,是黃帝登熊湘山、張樂洞庭之野的地方,還傳說黃帝在此乘龍升天;其右有磊石洞庭山,有龍神廟在山上,是楚人祭龍的地方,也是羅子訓(xùn)練水兵的港口。 正是這些原因,屈原并沒有接受羅王邀請到羅城內(nèi)居住,而是選擇與此地的駐軍居住在一起。 相傳有一天屈原坐在鳳凰玉笥山南陽廟前的一個亭子內(nèi),寫《離騷》,寫著寫著,突然黑云壓天,狂風(fēng)大作,暴雨傾盆,大風(fēng)吹過磊石山,形成陣陣巨大的旋風(fēng),刮得樹葉層層飛旋,刮得樹枝吱吱作響,屈原頭上的帽子也飛了起來。 屈原只得起身收拾,拿起的竹簡剛提起來就被狂風(fēng)吹到汨羅江中,筆架也被吹到了玉笥山腳,幸好被一小山堵住;可飄到汨羅江中的竹簡一下就飄到了汨羅山下,屈原只得劃船急趕打撈;竹簡飄啊飄啊,屈原劃啊劃啊??竹簡一會兒飄到磊石山,一陣風(fēng)浪涌來,竹簡推到了龍神廟的臺階之上。磊石山的龍神廟,傳說最早是用來紀(jì)念黃帝的。楚人首先把黃帝稱之為龍壽,因為黃帝在磊石山下的鼎湖“乘龍升天”之故;屈原撿起竹簡,對龍神廟作揖祭拜,感謝龍神相助。 屈原劃船回來,在玉笥山下?lián)炱鸸P架,卻發(fā)現(xiàn)堵住筆架的山堆變成了筆架之形。 屈原感動不已,他感覺到是這兒的龍神黃帝在保佑他了。后來屈原就干脆就在山坡上的這個小山邊搭起一個棚子,把筆架放在這個小山之上,在此專門寫作。 說也怪,屈原在此地寫作,感覺自己思如泉涌,《離騷》一氣呵成。 從此他面對磊石山寫出《卜居》《山鬼》《悲回風(fēng)》,面對黃陵山他寫出《湘君》《湘夫人》,面對湘江他寫出《涉江》《哀郢》《抽思》《懷沙》?? 屈原投江殉國后,人們?yōu)榱思o(jì)念他,便將他放筆架的小山更名為“筆架山”。此山至今在春江嘴江邊,上還有盤石馬跡。 釣魚臺 《湘陰縣圖志》標(biāo)注其地在鳳凰山鳳凰咀西南,汩羅山西北、磊石山對岸鳳凰山臨江原有的一塊大石頭,傳說屈原經(jīng)常坐在此石釣魚。 相傳屈原放逐江南游于鳳凰玉笥山后,看到楚國危在旦夕,焦慮萬分,或山而樵以消慮,或水而漁以澆愁,在此釣魚消遣。 一天黃昏,屈原悲憤之余,手握釣桿,靜坐在這塊大石頭上,望著清澈的江水呆坐著,微風(fēng)吹來,好似浮筒在飄動,他輕輕一提不見有魚。蒙眬間,只見江邊來了一位童顏鶴發(fā)的老人,自稱是前朝宰相姜子牙。 屈原十分驚喜,忙問太公在渭水蟠溪釣魚時,為何不用彎鉤而用直鉤?姜太公哈哈大笑道:我在渭水用直鉤,“非釣魚也,乃鉤周文王也”,讓他了解我的才能,以此贏得他的賞識,“愿者上鉤”呀!果然,周文王看中了我,讓我當(dāng)軍師,終于推翻了紂王,開創(chuàng)了周朝的天下。 屈原聽罷恍然大悟,他想只要楚懷王清醒了,自己重新被召回朝廷,就可以重振朝綱,施展自己遠(yuǎn)大的抱負(fù)了。正在想入非非之際,只見江面游來一條大魚,一口吞食了鉤餌。屈原忙拉釣桿,不覺用力過猛,仰天一跤,將臺面躺了一個背印。屈原從蒙朧中醒來,日已西沉,原來是南柯一夢。 后人將他釣魚的地方名為“釣魚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