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辰即事 劉克莊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②。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yǎng)吳蠶③。 【注釋】 ①戊辰: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②和戎:與外族議和,戎在此指金人??V:質(zhì)地細軟的絲綢。 ③剩:僅僅。吳蠶:吳地所產(chǎn)品種精良的蠶。 【語譯】 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青衫?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我建議: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yǎng)吳蠶。 【賞析】 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完全接受,答應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這年,除了歲貢銀外,還要多交三百萬兩犒師銀。這樣,本來就不很富裕的宋朝,國家經(jīng)濟頓時緊張起來,廣大愛國志士,對朝廷的無能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對國家前途充滿了憂患,寫了不少詩抒發(fā)不滿,劉克莊這首諷刺詩是其中較出名的一首。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征,是與一般平民區(qū)別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征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jīng)掃地。言外之意,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guān)系調(diào)轉(zhuǎn)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yōu)榱私患{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yǎng)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然,詩人并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fā),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diào)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后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李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