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組詩) ——紀念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文/余勉 (一)衣 爺爺?shù)囊律?父親穿 父親的衣裳 我來穿 “傳家寶” 傳承的是一部創(chuàng)業(yè)史 如今 我的衣服 爺爺穿 年輕的爺爺 穿出了新時代的潮流 (二)食 那年那月 野菜是主食 咀嚼的是一段苦澀苦澀的心事 而今 在和煦的春風里 田間地頭 尋尋覓覓 采擷的是馨香和喜悅 進進出出酒店 品嘗的是時尚 在五谷豐登的四季里 用仙草為富得流油的身子 炮制一個減壓的秘方 (三)住 低矮、潮濕、漏風 從舊時代走來 歷經(jīng)歷史風雨肆虐 在新中國 新時代 鳳凰涅槃 老屋嬗變成廣廈千萬間 如雨后春筍般撥地而起 幢幢插向藍天 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 七十年巨變 讓整個世界站在陽臺上觀看 發(fā)出嘖嘖驚嘆 衣食住行 四大民生 鄉(xiāng)村變成城市 白墻紅瓦 亭臺樓閣 假山公園 城市有鄉(xiāng)村的鳥語花香 清新的空氣 明媚的陽光 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 安居樂業(yè) 老人樂哈哈住進了敬老院 年輕人喜滋滋地搬進了婚房 學生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書聲朗朗 幼兒園里小朋友蹦蹦跳跳 …… 如畫江山 多嬌江山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 (四)行 記得那時 上縣趕“十一” 每每坐得是“11”路車 兩條腿就是飛速旋轉(zhuǎn)的輪子 縣城就像向往的首都北京 后來成為城中居民 常常往返于城鄉(xiāng) 坐得是帶有汽油味的中巴車 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再后來 背著鄉(xiāng)愁遠行 游子的鄉(xiāng)愁里 滿滿的裝著公交車的身影 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得熟悉又陌生 春節(jié)從北京乘高鐵直達家鄉(xiāng)“小北京” 看到來回奔馳的中巴車 皆變成了快捷方便的公交車 城鄉(xiāng)的血管縱橫交錯 目不暇接 血管里流淌著你 流淌著我 流淌著他 流淌著一個民族的希望 老屋 文/余勉 一把銹蝕斑斑的鎖 鎖住了塵封的歲月 把冰冷的鎖打開 打開了悠悠的歷史 推開千瘡百孔的門 堂前掛著的父親 用威嚴的目光責備 我不驚打了寒戰(zhàn) 脊背襲來絲絲涼意 父親在敲打我的靈魂 我羞愧地低下了頭 老屋漏風漏雨 陣陣霉味撲鼻 白馬蟻張牙舞爪吞噬著一段段往事 蜘蛛肆無忌憚地編織著自已的故事 大門頂上的字古色古香 是祖上對子子孫孫的寄語 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就像祖祖輩輩的雙眼 此刻正緊盯著背著鄉(xiāng)愁回家的子孫 青磚灰瓦 旱已被歲月洗刷得體無完膚 開裂的墻壁 就像祖宗干裂的唇 墻上爬滿了常青藤 像是給祖屋披上了雨衣 在保護風燭殘年的它不要倒下 墻與藤互為依存 共迎風霜雨雪 年復一年 墻腳跟長滿了厚厚的青苔 像是給祖宅穿上了棉鞋 還有墻上的雪 一下子點然了我童年的樂趣 仿佛聽到了墻雪被火柴點著滋滋作響 嗅到了絲絲硫磺味 門前鄰居菜園里的枇杷樹 張牙舞爪地掀開老屋的頭蓋 小門的出路已被鄰居堵死 面對此情 父親再也不能從堂上走下來 來一聲聲如洪鐘的吶喊 再也聽不到父親那親切熟悉的嗓音 我淆然淚下 面對左鄰右舍對老屋的圍獵 我想起張英的“讓他三尺又何妨” 又變得豁然開朗 鎖上老屋的門 一步三回頭 詩人名片: 余勉:浙江衢州 人,詩歌愛好者,偶有詩作在《仙霞》《西南作家》《一線詩人樣本》等處發(fā)表。 推介當下最活躍、最具特色的一線詩人,力塑當代詩人群像。 投稿與稿酬發(fā)放: 郵箱540153707@qq.com; 微信wxid_jiqj0bgohqsu21( 夢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