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冊上的光影】
江蘇古鎮(zhèn)散文詩系列二

太湖之濱的園林之鎮(zhèn),是能人輩出之地,但我只知道范仲淹,也算孤陋寡聞。
木瀆,據(jù)說是吳王給西施建館娃宮滯留木材的地方,看樣子古代的河道也有吃醋美人的嗜好。
眾山環(huán)抱的福地,溪水交錯,深宅林立。山塘老街上,嚴家花園,榜眼府邸和古松園,用江南獨有的園林氣質(zhì),襯托了木瀆與眾不同的美。
我走進其中,水光和樹影間,我也仿佛是一方大員,或是喝足墨水的羽扇公子,只是我不敢調(diào)戲擦肩而過的美女,怕其中一個是我的祖奶奶,會用水煙袋敲破我的腦袋。
每年都有不同的廟會在木瀆舉辦,此刻正趕上猛將會的廟會,濃郁的吳文化風(fēng)俗,令我體味到服裝的繽紛、美食的豐饒、戲曲的魅力、工藝的原汁原味,和信仰圖騰不一樣的詮釋。我購買了一大堆紀念品,泥塑、銀飾、絲綢、木雕等等,就是想把木瀆時光過往的點滴收藏起來,雖然不能像種子一樣發(fā)芽,但也算是沾點藝人的氣息。
我倚在一處假山旁小憩,不再看牌匾和名人手跡,用手機自拍一張臉孔,怎么看都像被攆出大宅的家丁,嗚呼,我終究只是木瀆的過客,是不屬于古鎮(zhèn)祠堂那炷香的。

與那個養(yǎng)蠶人攀親戚,她真絲一樣的話語,都離不開盛澤的血統(tǒng)。
作為四大絲綢之都之一,盛澤古鎮(zhèn),就被絡(luò)緯機抒聲,從遠古一直伴隨在今天,這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和音了,他早已成為這方天地最悠長的旋律和感動。
我從先蠶祠的戲臺上,看扮演絲綢行業(yè)祖先的演員,進入角色只借崇敬就夠了,只要桑蠶還在,老街的日出還在,絲綢的繁榮就會子孫滿堂,就會闔家歡樂。從這里開始,走向世界的那一抹色彩是如此撩人,獨有的盛澤質(zhì)感,有呼吸,有傳承,有詩意,更有虹彩祥開。
舀一盞盛澤的河湖水,可醉萬丈柔情。
剪彩一片明橋和南新橋的月色,可當(dāng)綾羅滿身。
坐在濟東會館,一邊欣賞古建筑的雅致,一邊品書,不說安閑寧靜,只說可消光陰斑影。
桑樹可能不再是以前的桑樹,但喂養(yǎng)的吐絲的蠶,依然是盛澤高品位的繼承。我嘗試性地坐到古老的踞織機邊,提綜桿、分經(jīng)棍和打緯刀,對我來說好如外星武器,我終究還是敗下陣來,感慨吟出那句名聯(lián):風(fēng)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從飲水更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