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學的文字簡述之三十四 承前篇 指事的范式在于建立認識事物的方式。 先設定一個參照物,然后與該參照物相與比述。就能達到“視而可識,察而見意,”。而設定的這個參照物一定是大家熟識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在字內(nèi)結構之間相與比述獲得的即為本義。其如“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在語境之中相與比述所獲得的意蘊便是衍義引申之意了。 象形的范式在于建立動態(tài)邏輯的思維模式。 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中,要想認識變化,就得憑籍參照。而最佳參照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用來作為參照的。象形只是可以參照的依托。并不是形本身。是形而上學的。所以這個象形是象憲象之形。為的是轉述變化。 還有一種象形。即在一個靜止的世界中,以物體的靜止狀態(tài)的形象為寫照的象形。即形而下的象形。象形只是象物體的之形。這種象形只能表達形而下的內(nèi)容。只可以表達最簡單的意思。不能表達物象以外的內(nèi)容。 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中。物象只是變化中的一個幻影。要想理解真實的事物就必須通過假借參照來幫助認識。比如數(shù)字。在自然界是沒有數(shù)字這個物品的。但我們通過物品來理解了數(shù)字。然后再通過數(shù)字來認識物品。通過數(shù)字來認識的物品是量化的、有質(zhì)感的、立體的。而沒有數(shù)字,所認識的事物是模糊的、隱約的、平面的。 同樣的道理,陰陽五行是依靠物體被認識的。但陰陽五行不是具體的物質(zhì)。而是借物體來作為參照的認識。然后以此作為認識變化的憑籍。即認識變化時的參照。以此讓變化的趨向變得可以被認識。 用“日月”作為象形的典范式樣,是有非常深刻內(nèi)涵的?!叭铡痹谔祗w運行中是一個相對不變的存在。“月”在天體運行中是一個相對簡單變化的存在。以“日、月”作為參照便可以認識所有的變化。而變化的邏輯來自于對天象的認識。 太陽即太陰,太陰即太陽。陰之及為陽,陽之及為陰。陰陽輪轉變化,萬物生成。識陰陽變化即識萬物之存亡。西方的邏輯學是建立在相對靜止狀態(tài)的。而中文的邏輯學卻是動態(tài)變化邏輯學。動態(tài)變化邏輯學與靜態(tài)邏輯學最大的不同,是動態(tài)變化邏輯學必須建立一個典范式樣,才能進行辯證思維。而靜態(tài)邏輯學直接就可以進行辯證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