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jié)律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生物體的內源性計時系統(tǒng)(俗稱生物鐘),大約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控制著身體一系列生物過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謝循環(huán)和對病原體的免疫保護等。 通常,根據晝夜偏好不同,人們可以被劃分為喜歡早睡早起的人(“百靈鳥”),或喜歡晚睡晚起的人('夜貓子')。晝夜偏好被認為是個體晝夜節(jié)律系統(tǒng)的一種行為表現。個體晝夜偏好也與疾病發(fā)展有關,包括生理和心理疾病。已有研究表明,百靈鳥型人出現抑郁癥狀的風險較低。還有研究顯示,晚睡與焦慮增加有關,有些證據表明這種關系只存在于女性中。然而,這些結果有可能被混淆,并受到反向因果關系的影響。2021年6月8日,發(fā)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IF=12.4)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一項大規(guī)模研究發(fā)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睡眠模式與自然生物鐘相違背的人更容易抑郁,主觀幸福感也更低。也就是說,百靈鳥型人有助于預防抑郁癥,并促進自身幸福感。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也是這個社會更傾向于“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即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巳卮髮W的團隊在先前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一項涉及近50萬人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GWAS)中確定了351個與晝夜偏好有關的遺傳變異。該研究通過使用孟德爾隨機化法提供了證據,證實早睡與較高的主觀幸福感和較低的精神分裂癥,以及當前抑郁癥狀的幾率存在因果關系。然而,該研究沒有探索更詳細的心理健康聯(lián)系,也沒有測試結果是否具有性別特征。除了晝夜偏好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lián)系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個人的睡眠-覺醒周期與其內源性晝夜節(jié)律之間的紊亂可能會導致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例如,夜貓子型人(晚睡偏好)在被迫早起工作,百靈鳥型人可能被迫加班到深夜。這種現象被研究人員稱為 '社會時差',可以通過計算工作和閑暇日之間的睡眠模式進行量化。該測量值可以從調查問卷中得出,并與季節(jié)性抑郁癥有關。然而,這些研究還缺乏定義明確的心理健康結果和量化行為錯位的失調值。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英國生物庫中451025名英國個體的晝夜偏好是否與7種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中449660名參與者有完整的關于晝夜偏好的信息。研究人員使用“社會時差”對146067名填寫過關于睡眠模式調查問卷的參與者測量了工作和閑暇期間睡眠模式的變化,并基于涉及85884名參與者具有行為學監(jiān)測的個體亞集數據,測量出客觀行為失調值,以分析個體晝夜偏好是否與晝夜節(jié)律失調有關。結果顯示,其中252240(62.6%)人為早起偏好,即百靈鳥型人。這些人通常年齡較大,更有可能是女性,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吸煙的可能性更小。研究人員還發(fā)現,晝夜偏好與抑郁癥狀密切相關。與夜貓子型人相比,百靈鳥型人出現抑郁癥狀的幾率較低;此外,百靈鳥型人比夜貓子型人的主觀幸福感更高,還經歷較少的晝夜節(jié)律失調。該結果在男性和女性中一致。 總的來說,該研究表明,那些與自己的自然生物鐘錯位的人更容易抑郁和焦慮,主觀幸福感也更低。研究通訊作者、埃??巳卮髮W醫(yī)學與健康學院復雜性狀遺傳學系的Jessica Tyrrell博士說:'新冠大流行為許多人的工作模式帶來了新的靈活性。我們的研究表明,讓工作時間表與個人的自然身體時鐘保持一致,可能會改善夜貓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論文鏈接: https://www./articles/s41380-021-01157-3 https://www./articles/s41467-018-082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