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開課,題目是《人類文明的趨勢與危機》。我在第一天開課的時候,我就講我們這課程,歸根結(jié)底是講思想史與文明史的關(guān)系。 到今天這個題目,我們對這個系統(tǒng)做最后總結(jié)。我得說明一下。講課不是著述,講課時一句跟著一句,沒有片刻時間停留的允許,因此嚴謹性根本做不到,口誤甚至硬傷都在所難免。再加上我現(xiàn)在垂垂老矣,智力嚴重衰退,以至于我這個原來語速很快的人,說話都變得極慢,原因是我無法在快語速中整理語言,也就是智力衰退逼迫著我講課的方式變得語速越來越遲緩,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激情也會漸漸消失,可謂老邁昏聵,所以課程就尤其沉悶了。請大家和各位聽眾諒解。 相對而言,前十一天課程都可以視為是表觀現(xiàn)象描述。其中所謂的原因,其實至多不過是誘因,甚至因果關(guān)系根本不成立。因為在直觀現(xiàn)象層面上,多因素影響關(guān)系,以及休謨所說的時空序謂之迷失,就導致任何因果關(guān)系的討論其實都不成立。 因此大家要注意前面的課程,沒有全面嚴謹探討問題的那個內(nèi)在的規(guī)定或者內(nèi)在的邏輯,那個東西是比較差的。所以嚴格說來,此前的課程基本上不具有學術(shù)價值,它僅僅屬于最后這節(jié)課的知識鋪墊和邏輯導引。 也就是說本節(jié)課才是真經(jīng),才是真?zhèn)?。也就是說它才是真正有證明根據(jù)的結(jié)論。盡管它仍然是粗略概論、框架之談,真正更細致的證明過程大家還得去讀書。我們根據(jù)什么來講文明演進的趨勢?也就是說我們講一個趨勢,你絕不能靠貿(mào)猜這個方式來進行。 我們的根據(jù)就是一個嚴謹?shù)倪壿嬜C明哲學體系。這節(jié)課同時回應(yīng)與整個課程主題相關(guān)的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揭示貫通全系列講座的思想主軸,也就是你聽懂這節(jié)課,你就知道我前面講的所有課程,為什么會有某種跟其他學者講課不同的傾向性。 第二,探討人類文明運行及趨勢的基礎(chǔ)理論。它的學術(shù)本態(tài)是哲學邏輯論證,因此它既難講又難聽。因為我們?nèi)祟惖挠弥欠绞?,或者在日常生活狀態(tài)中的基本感知運行方式,是在具象上運行的。 而人類要想整頓大信息量,它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具象中的大量的信息拋撒掉,只把所有具象中共同的最基本的屬性抽取出來,然后加以邏輯整頓、思想整頓。由于它把具象中的大量信息拋棄掉,用極簡化的純邏輯方式整理問題,從而它能夠?qū)嶋H整頓更大信息量覆蓋面上的問題。 但由于這種感知方式跟我們通常的用智方式相差甚遠,因此我們在接受度上就很低,討論起來就很困難,聽起來也會非??菰?。所以這節(jié)課如果大家聽得很困倦,要打瞌睡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我講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仍然奔著盡量拉到具象層面上來給大家講課,當然這樣嚴謹性就會喪失。 我的研究目的,就是最初我寫《物演通論》的時候,我是沒有任何目的性的,也沒有任何功利,也就是不打算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它純粹是出于興趣,我只是為了談?wù)搨鹘y(tǒng)哲學的遺留問題。 我從來沒有想探討人類文明這個實際問題,也就是說這本書寫完以后,最后導出對人類文明趨勢的一個新解釋,純粹是這項無目的研究的一個副產(chǎn)品。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跟我們一般做學術(shù)的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一般的學術(shù)框架都是面對一個實際具體問題加以研究。這種研究也不失為一種非常有益的研究,人類絕大多數(shù)學問都是處理實際問題的,它構(gòu)成人類文明或者人類思想系統(tǒng)的99%以上。帶著功利性、帶著目的性去處理問題,它有四個麻煩不可避免: 第一,主觀導向的證據(jù)篩選。 因為你有一個目的,你總是去為這個目的去論證,于是你就會不自覺地關(guān)注有利于論證的證據(jù),而會把不利于論證的證據(jù)拋撒掉。 第二,眼界局限的片段證明。 因為你要討論具體問題,你就沒有必要把眼界拉得很大,觀照跟這個具體問題無關(guān)的其他方面,于是眼界反而必須收窄,這個問題才能夠聚焦。于是局限性就會發(fā)生。 第三,當下問題的流變尷尬。 也就是你討論的問題本身不是靜態(tài)的,它本身是動態(tài)的。因此當你正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問題本身變化了。 第四,具體立場的爭論格局。 你站在不同的偏角,面對一個具體問題,這個問題顯現(xiàn)的狀態(tài)就不同。于是別人換一個角度就可以和你發(fā)生爭論,很難說誰是誰非。因此但凡帶著具體功利目的討論問題的學問,從根本上講都具有頗多缺陷。沒有目的性、沒有功利性,純粹為求知而求知,這樣做下來的學問傾向于形成基礎(chǔ)理論。 而基礎(chǔ)理論它有四個特點。 第一,大尺度。因為它不討論具體問題,它可以面對今天人類的總眼界或總信息量來處理問題。 第二,純邏輯。因為它的尺度越大,它的信息量越大,它就必須去簡化處理。它就必須把所有的事物,它的相關(guān)表層直觀屬性盡量撒掉。我舉個例子,萬物都有不同的屬性,比如這個杯子是藍色的,比如這個筆是白色的,杯子是桶狀的,筆是條形的,這都是它的屬性。 但是如果這樣討論問題,它就是無窮無盡的討論量。我怎么辦?我把它們一點一點撒掉,最終撒掉,它們都只不過是存在物,甚至再把存在物都撒掉,它們都只不過是存在系統(tǒng),萬物所有的屬性中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它都存在。 于是我們這就是古希臘哲學追問存在論的原因。這就是自從巴門尼德提出存在和非存在這個問題以后,亞里士多德把它表述為“哲學就是追問存在,而且永遠追問下去?!边@句話的含義。 因此純邏輯就是把事物具象中所有的屬性全部拋撒掉,只把它最基本的那個存在屬性拿出來討論。這種極度簡化的討論方式,使得任何具象要素難以呈現(xiàn),我們把它叫理想邏輯或純邏輯。 第三個特點,簡易原理。也就是它離開因果論的具象界,尋求事物的根本因、第一因。既然是第一因,也就是唯一因,有唯一因就不會有唯一果。因此它一定拋撒掉因果關(guān)系的論證方式,也就是避免休謨所說的因果論不成立的這個麻煩。 第四個特點,超然普解。它雖然不面對具體任何一個問題討論,但是由于它是最基本屬性的總括性討論,因此一旦它討論完畢,證明完畢,它最終得出的結(jié)論或者它的實際理論效應(yīng)將覆蓋所有事物。我們把這種東西叫普解性,這就是基礎(chǔ)理論重大價值和力量所在。 我在這里還得再提一件事情,我在西哲課上做過一個簡略說明,我說理念決定事實,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是事實決定我們的觀念。 大家想,古希臘人為什么到柏拉圖發(fā)展出理念論?他說世界的本原是理念,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這一點。我具象地講,當我們在遠古時代托勒密時代地心說的時候,我們的理念是地心說的理念,結(jié)果是什么?我們看所有的事實都符合地心說,是不是這樣? 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分明是太陽繞著地球轉(zhuǎn)??墒堑礁绨啄崂砟钭兂扇招恼f的時候,我們今天看太陽系全部是星星繞著太陽運行,事實是同樣的事實??墒鞘聦嵲诓煌睦砟钕抡宫F(xiàn)為不同的事實形態(tài),因此是理念決定事實。 如果基礎(chǔ)理論給你轉(zhuǎn)換了一個根本理念,原有的世界景觀將隨之反轉(zhuǎn),也就是原有的事實沒有變化,但原有的事實的排布方式全變了,這叫理念決定事實。只不過我們這里所說的理念不是古希臘人所說的那個不變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絕對存在的那個理念。 我們這里所說的“理念”是邏輯變革的新思想,也就是這個理念是不斷變革的,是不斷流變的,而不是絕對的。而新思想決定新認知,新理念排布新事實,這叫宇宙觀,這叫基礎(chǔ)理論。我們今天就在這個點上,在這個基礎(chǔ)層面上討論問題,我們在這里重新建構(gòu)一個宇宙觀理念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