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這塊曾經(jīng)的飛地。 在石家莊人的印象中,井陘是一個特殊的所在。那里有連綿的群山,那里有迷人的風光,那里有豐富的物產(chǎn)。 很早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井陘的煤,還有井陘產(chǎn)的盆碗缸這些生活用具。 井陘還有一個著名的蒼巖山。每年過廟的時候,母親都要從平原的老家費盡周折去上廟,回來時帶些柿餅黑棗之類的吃食,讓我們大飽口福,而這一天也恰恰是我的生日。
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個千年古縣曾經(jīng)是一塊飛地,時間長達135年之久。 自西漢置縣,一直到宋朝,雖說幾經(jīng)析復,但井陘一縣始終屹立在太行山中,而且一直歸屬正常。變化要從宋末的亂世說起。 北宋末年,宋、金、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后來,宋王朝聯(lián)合金滅了遼,隨即又被金所滅,其中著名的、讓大漢民族痛徹心扉的事件就是“靖康之恥”。 金國統(tǒng)治了廣大北方地區(qū)之后,為穩(wěn)定局面,于金天會七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在井陘域內(nèi)置威州,級別比井陘縣高,但只管井陘一縣,形成了一州一縣、州縣同治的格局。之所以叫威州,大概是取井陘形勝之義,有威治九州的寓意吧。 后來,蒙古興起。為抵御蒙古大軍的進攻,金開始利用漢族地主豪強的勢力。在目前的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直至河南北部一帶,勢力最大的就是后來的河北西路五路萬戶侯史天澤。 史天澤家族之后也降了蒙古,為元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元朝統(tǒng)治者對此一直是心懷芥蒂的,在元朝局面穩(wěn)定之后便開始分而治之。 元太宗六年也就是公元1234年,元朝在今邢臺、邯鄲一帶設立了邢洺路,并且把地處河北西路的威州和洺水縣(今威縣)劃歸威州管轄,就形成了邢洺路——威州——井陘縣、洺水縣的管理層級。 由此,地處河北西路的威州及井陘縣,就成了一百多公里外邢洺路管轄下的飛地,而洺水縣也成了威州的飛地。 到了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又把威州劃歸洺磁路轄下,并把威州治所由井陘境內(nèi)遷到了洺水縣,名字雖然沒有變化,但此時的威州距誕生之地已有幾百里之遙。 轉眼到了明代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應該也是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威州被降為縣,其治所所在地洺水縣更名為威縣,隸屬于廣平府。 而井陘則重回正定府的懷抱,從此結束了飛地生涯。 來源 | 古驛陘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