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落日圓
敦煌這兩個字于我而言是神秘、浪漫、虔誠、信仰和奇跡,包含太豐富意象。總覺得我與敦煌十分遙遠,那是遙不可及的未來…… 最早的神往還是上世紀閱讀始為臺灣影星、后來成為琉璃藝術家楊惠姍的故事《琉璃工坊》一書,從書中看到楊惠姍在創(chuàng)作琉璃的過程中去膜拜敦煌莫高窟,她在窟中不茶不飯不言不語靜坐一日,與佛像壁畫相對,內心大受震撼,見到千手千眼觀音像,知道壁畫終將消失,決心以琉璃雕塑永留之,是為今生大愿。并表示,藥師如來發(fā)愿之愿詞:“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背蔀樗齽?chuàng)作的力量來源。此后她的作品開始進入“不著相”、“法無定法”的境界。 我讀她的故事大受震撼,也記住了敦煌莫高窟的神奇。遙想將來有一日我也要去敦煌,與佛像壁畫默然相對。 不覺20年過去,敦煌還沒有去過,我的人生度過跌宕起伏的大山大河,大歡樂和大悲傷都體驗過了。一切歸零,落入零度空間,無家可歸,卻有一種全新的自由:也許來日無多,也可重新上路。 一日,在朋友夫妻的車上,朋友說:父親想去敦煌,那是一生的夢想。 猛然間我的腦洞開了:去敦煌! 是啊,我可以去敦煌! 查過地圖,于是,有了絲綢之路的路線,有了敦煌的目標,也有了“漫漫西行”的想法。 沿著絲綢之路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敦煌,很快就被這座有“沙漠綠舟”之稱的小城吸引。這里有巨大的鳴沙山,可山上的沙子卻不會吹到鳴沙山之外,起風時,風把沙子從下吹著向上走,多奇妙;雖是西部蒼茫的區(qū)域,敦煌卻獨有黨河之水穿過,因而不缺水不缺綠色,城市綠化得極好;敦煌有豐厚的歷史文化,有美妙的自然風光,居住環(huán)境非常好,歷史上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這里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又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在敦煌住下來,自然要去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鳴吵山月牙泉;賞滿天星斗、看飛天、反彈琵琶的壁畫雕塑;移步敦煌古城、西出陽關、到達玉門關,注目漢長城遺址,路上見過海市景象還有旋風吹起沙子飄在空中形成一管孤煙;探訪雅丹地質公園,那是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質遺跡,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有獨特的大漠風光和形態(tài)各異的地質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探險者前來的探秘。 所謂雅丹地貌,放眼望去,在茫茫的黑黃色沙石地面上,有一些形態(tài)各異的干巴土堆而已,也不覺得什么。最后一站到了,游人們下車去拍那些風蝕的土堆,我問導游:“這一站停留多久?”答:“落日之后就開車?!庇謫枺骸斑@里一般幾點落日?”答:“大約九點前十分鐘開始。” 眼看著天漸漸暗下來,土堆在余輝中有一點色彩了,回頭看去,天哪!落日在另一側的地平線上已經成黃金,趕緊繞到車前,這才看到完整的落日風景:金黃的落日與一片霞光同在,廣闊無邊的大地,地平線在眼前,前面的姑娘們早已開始舞蹈造型,與落日融入同一畫面,無比美妙,趕緊取出相機,按下快門,拍了又拍,眼見著落日一點點下降,接近地平線了,鏡頭里分明還有一處圓光,是月亮?是折射的太陽光?還是佛光?我驚呆了。拍、拍、拍,發(fā)現照片里留下不少雙圓的光,一個是落日,另一個也如落日一般的圓亮,色彩一個白亮,一個蛋黃般金色。再拍,落日一半已經在地平線以下了,突然間,整個落日消失了,還有一點余輝在地平線那邊,導游說:上車,走人。 我震撼著說不出話來。 天哪,我來敦煌,原來是看落日的。 司機說:大漠孤煙直,指的是風吹起的沙子;長河落日圓,就是今天的風景。 天哪! 我看到了。 落日融金,長河落日圓,絕美的落日,心中跳躍著幾句話,只覺詞窮。大自然啊,可以這樣壯美!這樣驚人的表達,呈現給我們無法言說的美妙體驗,讓我停下來,就停在這里。 我得在敦煌多留些日子,慢慢消化看到的風景,大自然的奇異美妙,還有歷史深厚的記憶。 重新了解敦煌。 “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盛也。”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qū))的交匯處,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yè)為主,旅游服務業(yè)次之。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span> 漢武帝繼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fā),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條道路。南線從敦煌出發(fā),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羅馬);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漢唐之際,又沿天山北麓開辟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漢宋之際,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17-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