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破世界紀錄,一旦突破,能源不再是問題! 2021年5月28日,這是值得國人高興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我國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當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利用EAST(下圖)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xiàn)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的等離子體運行。 此前的紀錄,是由韓國科學家于2020年年底創(chuàng)造的,韓國人的人造小太陽在1億攝氏度的狀態(tài)下運行了20秒。 可不要小看這短短幾十秒的提升,20秒和101秒相差了5倍,可這只用了半年時間,未來500秒、1000秒也是可期的。這足夠其它國家追上一陣子了。新紀錄,進一步證明可控核聚變的可行性,也為邁向商用奠定了基礎。 這雖然是中國科研人路上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的重要一步。 科學研究顯示,原子核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原子核一分一合,只要利用得當,人類就能夠從原子核中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僅1千克鈾235完全裂變后,就相當于2000噸優(yōu)質煤充分燃燒后所釋放出的能量。 核聚變,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太陽的巨大能量就源于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太陽核心區(qū)域的氫正在源源不斷地聚變?yōu)楹?。氫彈爆炸就利用了核聚變釋放能量?/span> 核能發(fā)電都要先燒水,再利用水蒸氣推動發(fā)電機運轉。現(xiàn)在全世界的核電站采用的是可控核裂變技術,而核聚變不像核裂變那樣會產生放射性核廢料,并且核聚變能源的原材料“氫”,在地球上幾乎取之不盡,因此被視為“終極能源”。這也是全球許多大國爭相研究的原因。 此次用到的科研設備EAST,全稱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它是我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利用它可以創(chuàng)造類似太陽上的核聚變反應機制。 EAST究竟有多牛? 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這些名詞足以證明。因為要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就必須將這些尖端技術匯于一爐,所以這一套裝置非常復雜。沒有一定的家底和前期的技術積累,一般國家還真玩不動這個,更別說創(chuàng)造新的記錄。 為了實現(xiàn)本次突破,EAST上近百萬個零部件必須完美地協(xié)同工作,并且我國還首次采用了全金屬主動水冷第一壁、高性能鎢偏濾器等關鍵技術。相關科研人員介紹,EAST上的核心技術有200多項,專利近2000項。 可控核聚變的難點在于聚變的產生和聚變物的約束。 要想實現(xiàn)核聚變發(fā)電,首先得讓核聚變反應持續(xù)穩(wěn)定地進行下去。而要讓氫原子核發(fā)生聚變,就必須讓它們處于高溫高壓狀態(tài),并且還要長時間穩(wěn)定地持續(xù)下去。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地球上模擬出太陽內部的環(huán)境。 在太空中,太陽是依靠重力約束聚變物,而在地球上主要有兩種約束方法:磁約束和激光慣性約束,目前最有希望的就是磁約束。托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場約束上億攝氏度等離子體的一種設備,與之原理類似的還有仿星器。EAST就屬于托卡馬克。 為了將核聚變燃料加熱到上億攝氏度,并持續(xù)保持這個溫度,EAST的總功率達到了34兆瓦,這相當于大約6.8萬臺家用微波爐一起加熱。EAST的磁場由超導體產生,不是普通的電磁鐵產生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超強的磁場,用以約束上億度的核反應物。僅靠磁場還不行,必須要用地表大氣壓約一千億分之一強度的“超高真空”隔熱,這樣才能避免高溫損壞EAST。 除了EAST,我國下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也已經完成了工程設計,未來我國還計劃建設全球首個聚變電站。前期的技術、資金等投入雖然很大,但是一旦成功,將獲益良多。 點贊加關注,咱們下期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