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一個孩子, 但卻是世間最偉大的母親。 01 袁隆平去世后, 媒體曝光了一張照片。 照片上顯示: 1930年, 袁隆平出生之時, 為他接生的醫(yī)生, 竟然是林巧稚。 02 有人可能不知道林巧稚。 其實林巧稚, 也是一個巨了不起的人: 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院士, 也被稱為“萬嬰之母”。 03 ▲中為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 林巧稚出生在福建鼓浪嶼。 其父親是一位歸國華僑, 母親是一名普通婦女。 林巧稚5歲那年, 母親患宮頸癌去世, 因為喪母之痛, 她從小就立志: “我要學醫(yī)?!?/span> 04 1919年, 她從廈門女子師范畢業(yè)后, 留校做了老師。 做老師雖好, 但她心里依然念著醫(yī)學。 1920年,機會終于來了,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對外招生, 于是她參加了考試。 前幾科考試, 她都答得很不錯, 哪知最后考英語時, 發(fā)生了意外: 一位女考生中暑暈了過去, 礙于女生身份, 監(jiān)考老師不便施救, 林巧稚就跑了過去。 因為救人耽擱了太長時間, 林巧稚沒有做完英語試卷。 協(xié)和在全國只招25名學生, 因為英語試卷沒答完, 林巧稚覺得這次考試完蛋了, 沒想到一個月后, 她竟然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原來監(jiān)考老師給協(xié)和寫了一封信, 贊揚林巧稚樂于助人, 處理問題沉著冷靜, 是做醫(yī)生的好材料。 協(xié)和醫(yī)學院查看她的前幾科成績后, 決定破格錄取她。 05 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試極嚴。 它的及格分不是60,而是75。 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 兩門主課不及格,淘汰。 當時協(xié)和學生淘汰率極高, 近四分之一的人無法畢業(yè)。 剛進入?yún)f(xié)和的時候, 林巧稚非常吃力, 她在女子師范讀書時, 沒學過物理和化學。 相當于這兩門課程, 她要從零開始學起。 但1929年她畢業(yè)時, 不僅拿到了博士學位, 還摘得了協(xié)和畢業(yè)生最高榮譽——文海獎。 此獎每年只授一人。 這也是協(xié)和醫(yī)學院, 第一次有女生獲得此獎。 06 因為成績優(yōu)異,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好多科室, 都向林巧稚拋出橄欖枝。 但沒想到林巧稚, 竟然選擇了很多人看不起的——婦產科。 為什么選擇婦產科呢? “當時的中國, 產婦的死亡率高達1.5%, 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16%?!?/span> 林巧稚的想法很樸素: 想拯救更多母親和嬰兒。 07 協(xié)和醫(yī)院聘用林巧稚時, 聘書上寫著: “茲聘請林巧稚女士, 任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科助理住院醫(yī)師…… 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 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當時協(xié)和實行24小時工作制, 覺得女醫(yī)生如果結婚生子, 難免會影響工作, 所以規(guī)定女醫(yī)生不許結婚。 (這一規(guī)定早已廢除) 正是這一規(guī)定, 讓林巧稚錯過了緣分, 一生無緣結婚和生育。 08 ▲稚留學美國 之后幾年的事, 我就不贅述了。 反正林巧稚非常出色, 是他們這一屆學生里, 第一個晉升住院醫(yī)生的人, 第一個成為副教授的人。 1939年,為拓展婦科知識, 她選擇去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院留學。 留學期間, 因為表現(xiàn)出色, 她被美國方面聘為自然科學榮譽委員會委員。 其導師著名婦科專家艾蒂爾, 希望她留校: “林,留在這里你前途無量。” 但林巧稚婉拒了, “我是一個中國人, 中國的母親和嬰兒, 需要我回去?!?/span> 1940年,林巧稚回國后, 升任協(xié)和醫(yī)院婦產科主任。 她也是協(xié)和醫(yī)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09 ▲免費收費的記錄 1941年,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日軍進駐協(xié)和醫(yī)院, 醫(yī)院被迫關門。 為了繼續(xù)救治病人, 林巧稚在北京東堂子胡同租了幾間房, 開了一家婦科門診, 掛牌看病,出診接生。 開這個診所, 她也完全是“劫富濟貧”, “只收比較殷實家庭的錢, 而對很多窮人免費?!?/span> 有時不僅免費,她還要倒貼。 據(jù)她的房東說: “林醫(yī)生出診的時候, 常在出診包中放一些錢, 以救濟困苦的病人?!?/span> 10 在這里,說一個小插曲。 2015年的時候, 一位老太太去北大人民醫(yī)院求診時, 出示了幾張自家長輩的病歷復印件。 醫(yī)生一看病歷,驚叫起來: “竟然是婦產科泰斗林巧稚書寫的病歷?!?/span> 病歷一曝光, 立馬成了熱點新聞, 網(wǎng)民們紛紛感嘆: “現(xiàn)在醫(yī)生書寫的病歷, 跟林巧稚書寫的病歷相比, 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 林巧稚書寫的病歷, 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 不僅端正工整、一目了然, 而且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1942—1948年, 林巧稚在開私人診所和到北平中央醫(yī)院坐診期間, 書寫了8887份這樣的病歷。 大師就是大師。 11 再說一個小插曲。 林巧稚接生過的名人, 除了袁隆平,還有很多。 如傅作義的小兒子, 如冰心和吳文藻的三個孩子, 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兩個孩子, 如很多大領導的孩子, 都是林巧稚引領到人世間的。 12 1948年5月, 協(xié)和醫(yī)院復院后, 林巧稚關了診所, 回協(xié)和繼續(xù)擔任婦產科主任。 1948年秋天, 蔣介石的保健醫(yī)生盧致德, 寫了一封信給林巧稚, 他是林巧稚的協(xié)和同學: “時局難卜,前途未料。 如愿來寧,我當盡心?!?/span> 但林巧稚沒有去南京。 13 1948年,平津戰(zhàn)役前夕, 北平城防總司令傅作義的夫人, 給林巧稚送來一張機票, 可搭乘任何航班去任何城市。 傅太太特別說: “這是很多人用金條都換不來的?!?/span> 但林巧稚還是選擇了留在北平。 14 1949年秋天, 林巧稚收到一個紅色請柬, 她打開一看, 里面竟是開國大典邀請函: “協(xié)和醫(yī)院林巧稚教授: 茲定于十月一日下午三時, 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 特請光臨?!?/span> 受邀參加開國大典, 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啊, 但10月1日那天, 林巧稚竟然放棄了, “那天我出門診, 我的病人需要我?!?/span> 15 新中國成立后, 1955年6月, 林巧稚被中國科學院聘為學部委員, 且是當時唯一的一名女性學部委員, 也就是說, 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院士。 1956年6月, 中國第一個婦產??漆t(yī)院, ——北京婦產醫(yī)院建成, 林巧稚出任第一任院長。 16 ▲換血療法救活的嬰兒 擔任北京婦產醫(yī)院院長后, 林巧稚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攻克重大醫(yī)學難關。 林巧稚攻克的醫(yī)學難關很多, 我也不贅述了。 只舉一例——換血療法。 1962年,她收到一位女士來信: “我是懷第五胎的人了, 前四胎都沒活成, 嬰兒出生后, 都是全身發(fā)黃死的。 求求您了林醫(yī)生, 救救我腹中胎兒吧?!?/span> 林巧稚一診斷, 知道這是新生兒黃疸, 又叫新生兒溶血病, 這是母子之間因血型不合, 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在當時的中國, 此病存活概率為零, 歐美能存活的也微乎其微。 怎么辦? 在日復一日的思考后, 林巧稚想到一個方案——換血。 “每一分鐘抽15毫升, 輸入8毫升, 精準把控每滴血的輸入速度, 把新生嬰兒的血全部換掉?!?/span> 這個手術進行了整整三天, 最后嬰兒成功活了下來。 用臍靜脈換血方法治療新生兒溶血癥, 林巧稚填補了中國婦產科醫(yī)學的空白。 17 第二件:推動中國婦女健康普查。 其實很多婦科疾病以及重病, 都是生活衛(wèi)生習慣不好造成的。 “醫(yī)院只是治病的第二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在預防上, 我們應該推進普查普治?!?/span> 1950年代末, 林巧稚開始在北京推進婦科普查。 推進,難度極大, 因為在當時, 婦女受傳統(tǒng)思想禁錮, 覺得婦科檢查不光彩, 所以都不愿意。 林巧稚只好帶著醫(yī)生, 挨家逐戶動員, 講解普查好處。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婦女們才到醫(yī)院做了人生第一次婦科檢查。 在北京引領下, 全國十幾個省市區(qū)也推動了婦科普查, 一度轟動醫(yī)學界。 18 第三件:帶徒弟。 林巧稚是怎么帶徒弟的? 一次考試, 林巧稚要求每個學生, 完成10例初產婦分娩全過程的觀察。 大家不敢松懈, 仔細觀察病人, 認真書寫病歷。 但結果, 僅有一份病歷得到了“優(yōu)”, 其他均為“不及格”。 學生們不得其解, 林巧稚嚴肅地說: “你們的記錄沒有錯誤, 但是不完整, 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東西?!?/span> 林巧稚指著那份優(yōu)秀病歷說: “你們都沒有記錄這一點: 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span> 就是這樣著眼于一點一滴, 林巧稚帶出了很多名醫(yī)。 林巧稚干的這三件事, 大大推動了婦產科學的發(fā)展, 可以這么說, 她是中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 19 除了對中國婦產科學的貢獻, 我其實更佩服林巧稚的人品。 1966年, “運動”爆發(fā)后。 細菌學家謝少文, 工資遭到停發(fā), 舉家難以度日。 謝少文一家最困窘的時候, 林巧稚送去了一個信封。 里面裝了一疊錢, 還有一張信紙, 紙上寫了這么一句話: “這不是錢,這是友誼?!?/span> 20 ▲第一排左二為林巧稚 彭真被“打倒”后, 其子女被趕出家門, 住進一間汽車房里。 因為怕被牽連, 沒人敢和彭真子女說上一句話。 有一天, 彭真的長女傅彥遇上了林巧稚。 傅彥回憶說: “1967年冬天的一個下午, 我在去菜市場的路上, 忽然被一位瘦小的老太太一把摟住, 原來是林大夫! 我惶恐了,在這些日子里, 有誰還敢和我說話? 更不要說在大街上擁抱我! 我想輕輕地推開她, 因為我深知'牽連’意味著什么, 可是老太太抱得更緊,不停地問: '好嗎?彥彥,好嗎?’ 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整個身心感到了一種久已陌生的溫暖……” 林巧稚說: “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 21 1978年, 林巧稚得了腦血栓, 從此一病不起。 患病期間, 她開始在輪椅上、病床上, 編著一本書籍。 4年后, 50萬字的《婦科腫瘤學》誕生。 22 1983年4月22日, 林巧稚安詳?shù)刈吡恕?/span> 臨走之前, 她留下了一份遺囑。 遺囑交代了三件事: ● 平生積蓄的3萬元捐獻給首都醫(yī)院幼兒園、托兒所; ● 遺體獻給醫(yī)院做醫(yī)學研究; ● 骨灰撒在故鄉(xiāng)——鼓浪嶼的海面上。 23 林巧稚一生沒有結婚, 但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 所以大家稱她為“萬嬰之母”。 她沒有一個孩子, 但卻是世間最偉大的母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