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這個故事最早出自于《條亮五事》: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 為了豐富人物形象,《三國演義》對這個故事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 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zhí)塵尾。城門內(nèi)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三國演義》比之《條亮五事》在細節(jié)上更為突出了諸葛亮的坦然自若、從容不迫、神機妙算、洞若觀火,當(dāng)然也更加表現(xiàn)出來了司馬懿的謹(jǐn)慎、多疑、膽小、寡斷。 可是任誰看到都覺得疑心病無論到怎樣一個程度,也不至于直接就撤退,好歹也會多觀察觀察幾天吧? 所以很多人從開始一味夸贊諸葛亮機智,一味鄙夷司馬懿狡詐,到后來開始思索:空城計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真相? 這件事要從司馬懿這邊說起,由于司馬懿存在的年代比較特殊,所以他的事件是散見于《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 出生于公元179年的司馬懿從一開始就不受信任,因為他一開始登上仕途,面對的就是曹操,曹操先是不相信他竟然敢三番幾次推辭自己的拉攏,后來真拉攏過去又懷疑他有“狼顧之相”。 曹操還經(jīng)常在曹丕面前說他的不好,要曹丕小心他,公元220年曹丕上位,君臣雖然相合,但是很明顯曹丕也是防著司馬懿的。 在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手中確實握著軍政權(quán)力,但他很少率軍出征,不然曹丕怎么會每次南下都打敗仗?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前特意對曹叡說:“這三位重臣,一定不要懷疑他們?!边@里面就有一個司馬懿,但司馬懿沒有被懷疑嗎? 內(nèi)向口吃的曹叡其實一直提防司馬懿,他曾問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然后陳矯回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笨扇绻皇歉静恍湃嗡抉R懿,為什么要問另一個大臣司馬懿是不是社稷之臣?這句話的內(nèi)涵根本就是在問司馬懿會不會造反! 至于公元239年去世之前,曹叡甚至都沒有將司馬懿放入輔政名單,就因為覺得他權(quán)威過重,所以給出的是5人名單。 后來被人操作了一番,才變成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 而空城計就發(fā)生在曹叡當(dāng)政期間的公元228年,彼時曹真病逝,只有司馬懿可以應(yīng)付諸葛亮北伐,曹叡才不得已將他放上戰(zhàn)場。 可司馬懿知道自己不能贏得太漂亮,如果贏得太好,那么曹叡一定會嘉獎他,但對于他來說,任何一種嘉獎在當(dāng)時都會變成催命符。 更何況打敗諸葛亮之后,沒有了諸葛亮的制衡,司馬懿的作用也就不大,曹叡出于永絕后患的心理,未必不會找個理由宰殺了他。 思前想后司馬懿都是不能殺諸葛亮的,即便之后他要面對眾多的嘲笑,眾多的紛爭,眾多的不解,他還是逃了。 所以臨終前司馬師問他的時候,他會說:“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驚駭。”這一句其實就是空城計中他會中計的根源。 由于被三任君主防著,他自己心中也養(yǎng)成了多疑的習(xí)慣,而且因為害怕不由得更為謹(jǐn)慎,這種謹(jǐn)慎下令他對于諸葛亮的行為有點發(fā)怵。 病態(tài)的謹(jǐn)慎,又令他思慮自己在整個曹魏的位置,并最終得出了輸給諸葛亮有的益處,所以才做下這個決斷。 從最后的結(jié)局來看,司馬懿的退縮不能不說是一件他的保命法寶,即便從曹操開始就說他想篡位,但他怎么都沒有死,還熬走了三代皇帝。 面對一個只有8歲的曹芳,他當(dāng)然也沒有立即下手篡位,還在曹叡跟前說:“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 他是在曹芳18歲的時候動手的,這時候所有的一切都很成熟,別人罵他是叛徒,是賊子,這是避免不了的,但誰都不會罵他欺負小屁孩。 誠然不少專家認為“空城計”是假的,但這確實符合司馬懿以及諸葛亮的心理特征,不能不說也是羅貫中的高妙之處。 |
|
來自: ThinkfunQ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