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橋甕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光華門外紅花鄉(xiāng)七橋村,1982年3月25日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古橋,2007年專門建立了七橋甕濕地公園,橋上禁止機動車通行。 ![]() 七橋甕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初名上坊橋,因橋有七甕(即拱券),故又名七橋甕。橋長約100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用花崗巖、石灰?guī)r摻合灰漿、糯米汁、桐油砌成,有梭船形分水橋墩和螭(chī )首,堅固壯觀。 ![]() 七甕橋身中間最大的石拱上方,還刻有“上坊橋”三字。清代因橋拱俗稱為“橋甕”,橋有七孔,后改稱七橋甕。在眾多的秦淮古橋中,七橋甕是我國唯一不是用“橋”,而是用“甕”來命名的古橋,是我國古代拱橋中的杰作之一。 ![]() 七橋甕橋身酷似彎弓,外部形態(tài)體現出一種秀氣、雄渾的建筑美。七橋甕數經戰(zhàn)火,多次重修,保存較為完整,是南京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橋?,F存七橋甕的橋墩、橋甕、獸頭等均為明代原物。七橋甕的祥瑞之首是“螭首”和“蚣蝮”,人們希望借助瑞獸的吉祥寓意來保護石橋穩(wěn)固、平安。 ![]() 石甕橋橋身有七個橋孔,在橋甕上方兩翼雕刻16只螭首獸頭,橋墩兩側的分水尖石向外突出3米,尖石共有6個分水獸頭(蚣蝮)。螭(chī )首一般指螭,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民間稱沒有角的龍,又名吸水獸,肚子能吸納很多水,在中國古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 蚣蝮(gōng fù),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又名避水獸,好水,頭部比龍頭扁平些,頭頂一對犄角。七橋甕欄桿由護欄石、望柱、抱鼓石、地口等部分組成,這些部件均采用了淺浮雕的手法,裝飾圖案主要有花草、卷云紋等。 ![]() 在明朝時期,七橋甕是“飲萬馬于秦淮”的糧運古道,也是明代拱衛(wèi)京城的門戶要沖。清代時期,清軍在附近設立江南大營,太平軍兩次破清軍于此處。1911年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在此大敗守軍。 ![]() 秦淮區(qū)七橋甕所在的中和橋路,西連大明路,東連高橋門。1937年12月,中國軍人張靈甫奉命率團守衛(wèi)七橋甕以及南面高橋門一帶,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數日,侵華日軍第九師團第十八旅團36聯隊突破防線進入七橋甕。 ![]() 日寇占領七橋甕一帶,并架設大炮,轟擊南京光華門。凌晨,南京城破。隨后日寇殘酷屠殺我軍民百姓月余,計三十余萬……昔日戰(zhàn)火烽煙消散,而七橋甕古橋猶在。撫今追昔,能不慨然?(李 倫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