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看似目中無人,實則小心翼翼。 愛新覺羅·弘晝,乃是雍正皇帝與皇貴妃耿氏所生,是雍正的第五個兒子。 說起弘晝這個人,后人對他“眾說紛紜”,從歷史對他的記載事跡來看,很多人會把弘晝當(dāng)成一個“囂張跋扈”、“仗勢欺人”的霸道王爺,可仔細觀察弘晝的“性格變化”,會發(fā)現(xiàn)這一切并不簡單。 雍正一生擁有很多個兒子,但是雍正的“父親緣”不好,有好幾個孩子都是出生之后便早早夭折了,從嫡長子弘暉,到三子弘昀,幾個兒子的“早逝”,讓雍正心力交瘁,欲哭無淚。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駕崩時,雍正碩果僅存的便是一些“庶子”,例如后來的乾隆皇帝弘歷,還有一同見過了康熙的弘晝。 弘歷和弘晝的年紀相仿,可在雍正即位后,弘歷的“儲君之位”不是板上釘釘?shù)?,也是存在著“懸念”的?/p> 暫且不說弘晝,雍正當(dāng)時還有一個年長的兒子,名為弘時。 弘時當(dāng)時已經(jīng)成年,而且為人聰慧,是雍正選擇儲君的“最好人選”。 可惜弘時忽然變得“不可理喻”,頻頻讓雍正失望,于是弘時丟掉了儲君之位,如此一來,雍正的下一任皇帝,就從弘歷和弘晝之間誕生。 其實早在康熙六十年,弘歷和弘晝因為年齡較小,就曾被康熙青睞。當(dāng)年康熙來到雍正的園子,雍正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推到了康熙面前,這兩個兒子便是弘歷以及弘晝。 也是因為這次的“爺孫”見面,奠定了后來的弘歷的儲君之位,因為康熙更加喜歡弘歷,于是把弘歷帶著身邊撫養(yǎng)長大,在康熙的最后時光里,弘歷是陪著康熙的。 雖然康熙更加喜歡弘歷,但也并不能說明弘晝就差。 雍正即位時,弘晝是一個刻苦、和善的皇子,另一方面,弘晝與兄長弘歷的關(guān)系非常不錯,雍正本來就是討厭兄弟手足相殘,弘晝的“品性”也讓雍正滿意。 只是因為康熙親自“撫養(yǎng)”過弘歷,雍正在不久后,便將弘歷的名字寫入“秘密立儲”的詔令中,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背后。 要說弘晝和弘歷比差在哪里,歷史上并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弘晝本身也是具有“奪嫡”資格和能力的。 早期的弘晝,并不比弘歷差。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逝世。眾人將雍正的“遺志”找了出來,秘密立儲果不其然是讓寶親王弘歷即位稱帝,年輕的弘歷登上了皇位的寶座,而他的弟弟弘晝,也是祝賀兄長成為大清新的主人。 變成乾隆皇帝的弘歷對弟弟也沒有疏遠,反而是更加地“照顧”弟弟弘晝。 出于兄弟情深,乾隆皇帝將雍正的“遺物”都送給了弟弟弘晝。 乾隆以及弘晝,這是大清歷史上難得沒有因為“皇位”鬧翻的兄弟,而雍正的舊府邸、遺留下來的物品,都讓乾隆“送”給了弘晝,以此來表示自己對弟弟的重視,而弘晝也欣然接受了。 可也是這個“時間節(jié)點”,弘晝開始變了。 在雍正十一年的時候,弘晝就被封為了“和親王”,弘晝當(dāng)王爺?shù)膸啄陼r間里,做了很多實事,也的確有治理以及管理地方的能力。 到了乾隆這里,乾隆決定重用弟弟,一來是發(fā)揮弘晝的能力幫自己處理政事,其次則是為了表示自己對弟弟的恩寵。 就這樣,弘晝成為了乾隆的“秘書”。 在乾隆即位不久,弘晝就領(lǐng)到了他的工作,成為御書處以及內(nèi)務(wù)府的長官。 可別以為這只是文職工作那就不厲害了,實際上,總領(lǐng)內(nèi)務(wù)府以及御書處的工作,往往都是和皇帝極其親密的人才能得到。 因為清代的皇權(quán)的加強,御書處這個部門是處理政事的主要部門,給了弘晝這個位子,自然也是乾隆變相地給弟弟“討福利”。 按照弘晝的能力,他的確是能把這些工作做好,但問題卻來了,弘晝開始犯的錯誤不是能力上的謬誤,而是思想和行為中的“巨大失誤”。 最明顯的,便是弘晝暴打軍機大臣訥親一事。 訥親乃是滿清貴族,是為遏必隆的后代,地位極高。 在當(dāng)時,訥親已經(jīng)被封為了“一等公”,爵位極高,但就是這么一個地位極高的“一等公”,卻在朝堂眾目睽睽之下,被弘晝“暴打”一頓,最后乾隆對此事沒有表態(tài),平時還咋樣,如今仍舊是咋樣。 一次朝會上,和親王弘晝打了訥親,這件事情直接造成弘晝的形象暴跌,周圍的臣子都十分害怕弘晝,一是覺得弘晝變得野蠻不講理,惹不起但是卻躲得起,第二就是因為乾隆皇帝的“沉默”,讓人對這對兄弟之間有著一定的“猜測”。 但可以確定的結(jié)果是,曾經(jīng)那個好人緣、和藹的和親王弘晝一去不復(fù)返了,不僅是變得不像一個人,而且弘晝反差極大的行為,仿佛又有著什么難言之隱。 其實“變壞”了的弘晝,才真的是最聰明的。 在乾隆即位以前,弘晝或許也知道了自己的“儲君”之位無望,但事情不到最后一刻,弘晝也不可能放棄“儲君”之位。 在此之前,弘晝展現(xiàn)的是自己本真的個性,真正的性情大變,是在兄長登基之后,曾經(jīng)那個人緣極好的弘晝,一下子成為了京城人“聞風(fēng)喪膽”的暴脾氣王爺。 弘晝的發(fā)展軌跡和性格特點,是有巧合的。 雍正還在世,弘晝表現(xiàn)得落落大方,因為他也有著“立儲”的資格,因此弘晝自己也在盡力爭取。 而雍正駕崩后,弘晝知道了自己的哥哥弘歷才是“儲君”,要說失落那肯定是有的,可對于弘晝來說,如何避免兄弟之間的猜忌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弘晝在乾隆朝變了,變得“目中無人”,有的人或許還對弘晝的反差絞盡腦汁找原因,但實際上,弘晝“變了”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一改過去自己良好的名聲,讓朝臣對自己有所排斥,這樣一來,才能保證他自己是沒有存在任何其他的想法,也沒有人支持他。 所以乾隆對于弘晝暴打“訥親”一事沒有表態(tài),為的正是讓弟弟把他自己“瘋狂”的名號打出去,自此之后,大家在京城都是“聞弘晝色變”、近而遠之。 這看似是乾隆對弟弟的過分寵愛,但實際上,這又何嘗不是乾隆為了自己安心,而選擇看著弟弟演的一臺“大戲”。 雖然弘晝在朝堂中的名聲壞了,但是乾隆卻是繼續(xù)重用弘晝,后來還讓弘晝成為了議政大臣,有了議政的資格。 但弘晝也不是沒有經(jīng)歷“驚魂時刻”。 有一回,弘晝因為反駁乾隆皇帝,造成乾隆皇帝很沒面子,乾隆連臉色都變,立馬沉默離開。 弘晝立馬反應(yīng)過來,他知道他闖大禍了,因為他了解自己兄長的性格,于是弘晝干脆“裝傻到底”,組織了自己的子女,給自己安排了一場“葬禮大戲”,這件事可以說是瘋狂至極。 后來也不知道乾隆主動提起,還是弘晝自己說起,乾隆對于弘晝這樣荒誕的行為表示了批評,可雖說是“批評”,卻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上的懲罰,由此可見,弘晝還是一直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的。 弘晝在乾隆登基后,為人處世的“刻意改變”太過明顯,但這件事也反映出了弘晝和弘歷之間的兄弟情誼,在皇位面前仍舊是“一文不值”。 而弘晝其實踏出了極有意義的一步,那就是結(jié)束了自努爾哈赤以來,為了搶奪皇位,手足相殘的不良習(xí)慣。 所以弘晝的一生,行為看似荒誕,背后卻有他的深意與人生智慧蘊含其中。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