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胯不是收胯,只是將身松下、卸下地心去,卸下去了,才有地對身的返承作用,才能浮得起自己……” “虛領頂勁與收胯下坐這對關系既矛盾又互相成就,不可分割理解。每一次收胯,充分地收入地。感受由地返上至腳至手的開放過程,不知覺中就進入了另一個境界,不但在拳上的感覺日新,劍也隨之變化了?!?/p> 小珠與明昊說著最近的心得,并請明昊幫忙錄下劍照。 對收胯落胯的新感,才是近三四天的事,但在劍上,讓小珠看到一個與之前不同的小珠。 將劍照發(fā)給圓通、蒲谷子看,圓通很快回復:“進步很大!這次看到氣勢出來了,拳上的東西開始體現(xiàn)在劍上了。剛開始時打得有點散亂,后面狀態(tài)漸佳?!?/p> “行劍中,力在手上較多,未能貫穿到劍上 ,如順水推舟等動作,是劍尖領,劍身要隨劍尖所行的路線;猿猴舒背,重心前移過大;眉中點刺,點劍沒有體現(xiàn);左右翻身劈劍,翻身的身形沒有做到;云麾三舞,身形不到位,要蹲下去避開劍勢;蒼龍攪尾,退步向前挽劍,是以尾閭帶動挽起的……” 圓通細致地指出了小珠的基本面。 蒲谷子的觀感也不錯,少有的表揚了幾句:“劍靈不錯!表揚!只是因劍還未定,如果是劍之舞,我打八十分,繼續(xù)努力!” 小珠問:“劍之舞?指什么?” 蒲谷子:“劍舞,是劍運轉(zhuǎn)你,劍是你,而不是你是劍。現(xiàn)在是你在運劍?!?/p> “就如108,丹是你,腕點就是天。人隨天動,如摟膝拗步,雙手由手揮琵琶右旋摸壁四十五度上升,腕點就定在四十五度的位置不動,身體重量全交給腕點,不動。丹自然向前飄移為靠。門外人會覺得你雙手在移動啊,其實在身靠的過程中,雙手都是定在四十五度角上不動的,動的是身體飄移而靠?!?/p> 小珠:“劍是主,人是客。您的意思是我反客為主了……這個我從沒想過!我一直在做招式。劍是不動的?動的是人?人隨劍走是這個意思?” 蒲谷子:“差不多吧,如果你弄明白了這個,108與劍,你就真明白了!每個式或勢,都含這個動與不動!” 小珠:“勢,我理解是空間變化產(chǎn)生勢。您指的是?” 蒲谷子:“勢是意志與精神的外現(xiàn)形態(tài),或范圍的空間分割結(jié)構(gòu),動能與靜態(tài)二合為一。簡單說就是人掛在劍上,身掛在腕點上,除了劍和腕點,人只是殘影。” 小珠:“這說法能讓人想好久!勢是這樣產(chǎn)生的?人與劍,人與腕點間的相互吸引或排斥,開或合。就是勢?” 蒲谷子:“劍由腕運,即劍與人都是腕點運動軌跡所帶動的動能或風,因此劍與人都是視覺上的殘影。” 小珠:“那么心意聚焦在腕點上,是不是說,丹與腕點合一了?人身只是皮囊飯袋,便就是殘影了?” 蒲谷子:“是的!” 小珠:“這樣說來,我還只是用身體玩劍,還執(zhí)著在身體上……” 蒲谷子:“你在舞劍,而不是越女的劍舞?!?/p> 小珠:“這我也沒概念,只能亂舞了。” 蒲谷子:“那就由舞劍慢慢變成劍舞吧!” …… 這讓小珠又看到一片新天地。 小珠又問:“那怎么突破身體?廢掉身體?我之前理解:打開身體的十方空間,以丹與周圍聯(lián)系。” 蒲谷子:“這還是有身!因你的丹在身體內(nèi)或劍內(nèi)。當你的身心都凝聚在球壁上運行的那個與腕點相聯(lián)的那個能量點上時,方為色空,空色!” 小珠又一次停下腳步。 這個發(fā)現(xiàn)與破掉這個發(fā)現(xiàn),之間不過相隔幾天! 恰在群里,軒源發(fā)了一篇近來的練拳心悟:“在和朋友交流中,兀自蹦出練虛還無的心解,心生歡喜,以記。” “將身心融入宇宙,將自己生命之光融入宇宙之光。將自己元氣融入宇宙元氣。這無疑將我心滅了,我身滅了,我神亦隨之滅了。我把我融入宇宙,交還宇宙,一切由宇宙安排,由菩薩安排,我無妄無作,我順應而已。這大概就是練虛還無的真義?!?/p> “把自己融入宇宙,無身、無心、無神。身滅、心滅、神滅,這是終極,即練神還虛,才能致無極?!?/p> 周日早上,軒源、偉城、阿深、文哲、小珠等人約飲早茶,軒源再次說到近來對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練虛還無的感悟。 “練精化氣。即將陰身轉(zhuǎn)化為氣(能量);” “練氣還神,即物身能量足,則神現(xiàn)(光);” “練神還虛,即感悟到生命之光,要回歸宇宙,此為成功;” “練虛還無,與宇宙一體,和光同塵,才是究竟,即功成身退?!?/p> 在練功場,軒源有點凝重地與大家講:“我已年過七十,一直都沒有怎么休養(yǎng)。現(xiàn)在我又要過關了,近來常感足跟痛,有時痛到影響心情,真是有身就有?。∥椰F(xiàn)在要往虛、無的方向走一走了。我最近用'光’打拳,即是用'神’打拳,前段時間下不去的下勢竟能下去了!” 說罷即演示。是的,就外觀看他似與平時無異,但從他較平時凝重的神情,他現(xiàn)在所面臨的身苦,是小珠等人現(xiàn)階段還不能盡知的。 軒源依然瀟灑下勢,初秋的微風徐徐撫過練功場…… 接著,文哲向軒源問了一個問題:“師父,我聽小珠說,您在東陽提出了'用意是為了不用意’,這個我覺得有意思,您能不能關于這個問題給我們說說呢?” 軒源對這個問題很是歡迎,拿來粉筆,蹲下來在地板磚上寫下“用意不用力”。 站起來,背著手,看看大家:“關于用意不用力,首先,意源于哪?” 小珠回應:“心?!?/p> 軒源:“對,心!那么何為心?” “心者,恁萬物者為心。意是什么?意是心之波,即心有所憶(相、象、像)為意?!避幵醋匀缰v下去。 “用意不用力,有幾個層次:一,'以心領意,以意領氣,以氣運身’,這個層次,是有為、有用、但未能脫離力的束縛,他的認識觀是順向的,在六識層面的?!?/p> “二,認識觀逆向(道者為逆)。這是認識到道是無為、不爭,而否定力,強調(diào)意,是一種回歸?;貧w到道的相、像中,以文字論,則是輕、松、靜、圓、均、光、活、虛、空、無、自然等這道的狀態(tài),是屬模擬階段?!?/p> “三,用意不用意,達虛無狀態(tài)。即用意的目的是不用意!在有意無意間才是真意?!?/p> “用意,有幾種:用己意,這是多數(shù)人所為的,是妄念?!?/p> “用它意,能舍己從人?!?/p> “不用意,就是在前面講的滅心、滅身、滅意?!?/p> “即是說,用意不用力這句話,還是帶著主觀之用意,是未究竟的。這句話最終指向,是為了明了不用意!” 文哲雙眼閃爍著清透的光芒,他自身的經(jīng)歷,他對武功的追求和體會,讓他對軒源所述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繼而在與軒源搭手的過程中,在軒源廢身廢意的參照下,文哲的稍一動念,都被軒源聽得清清楚楚。又因他的功底好,而更易落入軒源的松空里。 “身內(nèi)是充滿光線,而這光線還要與周圍虛空宇宙聯(lián)系上,搭手時,通過接觸點,照射入對方!” 軒源通過講述和演示,在不斷打破眾人不斷建立的一個個認識知障中,眾人,在這些認識碎片下,有點手足無措。 阿深撓著頭,歪著眉為難道:“師父,只有道,沒有拳了……我們想好像您那樣,廢了身廢了意,但師父您廢身廢意可以出神入化,我們一廢,就是殘廢……這條通道在哪里?” 偉城也笑道:“我們還有執(zhí)念放不下,有些執(zhí)念,自己是知道的,但有些不知道的執(zhí)念,才要命!” 文哲呵呵笑說:“就算知道了,放下執(zhí)念這個念,也是執(zhí)念!好像不會動了,不知怎么辦才好?!?/p> 小珠:“興隆不耐受這不確定性,用手腳他就很有自信,用心意,就抓不住點了……” 敏和則說:“師父直接以心印法,我們還在分別,一分別就不是師父說的那回事了?!?/p> 小余:“你們想太多了!像我,不行就不行,管他呢!反正我是因身體不好學的拳,現(xiàn)在感覺不錯,我的目的已達到了。至于師父講的這些,我是隨緣,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 小明:“這種狀態(tài)可能只有喝了酒,才體會到,啥時候我們一起喝酒呢?!” 詩婕:“二師兄你什么問題都可以奔著吃去解決,真服了你!” |
|
來自: 太極璞谷齋360 > 《太極拳岐行~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