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24期 作者:劉心印 很遺憾,今天的人們,大多是通過情史知道孟小冬的。 梅蘭芳、杜月笙,孟小冬的兩任丈夫,都是聲名顯赫、萬眾矚目的人物,自己又是京劇史上最負(fù)盛名的女老生,紅極一時,有“冬皇”之譽(yù)。他們的故事在當(dāng)時是坊間熱議的八卦,即便在幾十年后,仍余溫尚存,時不時被人翻出來舊事重提。和所有名人八卦一樣,閨閣中的真相只有當(dāng)事人知道,而人們卻盡可以憑借自己的好惡,杜撰出許多是非來。真真假假,各執(zhí)一詞,當(dāng)事人都已經(jīng)不在了,爭論還沒完呢。 孟家有女初長成 孟小冬的身世就說不清。至少有三個版本,一說是北平城郊宛平縣人,本姓董,家境貧寒,六七歲時,孟家戲班去那里演出,她因癡迷京劇,被父親送給孟家學(xué)戲,“小冬”就是“小董”的諧音。另一說的故事和這個版本差不多,只是孟小冬的籍貫變成了漢口,父母是給茶園的演員包伙食的,據(jù)說孟小冬16歲時去漢口演出還曾找過親生父母,但沒有找到。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孟小冬生于上海,出身梨園世家,孟氏門中三代共出了九位皮簧戲、京劇名角。當(dāng)時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極低,即便按照最后一種說法,她也算出身寒微。 孟小冬7歲開蒙,拜姨夫仇月祥為師,學(xué)唱孫(菊仙)派老生,并依照科班收徒的規(guī)矩,簽了8年的賣身契約。她天生一副不帶雌音且洪亮的好嗓子,又練功刻苦、悟性極佳,很快就小有所成。 1916年,年僅9歲的孟小冬,在上海哈同花園首次登臺演出堂會戲《烏盆記》。她小小年紀(jì)卻少年老成,把孫派老生的唱功、行腔、念白、表演得有模有樣,當(dāng)時便有行家將其列入童伶中的杰出人才。 舞臺上的男扮女裝,并不罕見,因為早期女性不能登臺,京劇遂發(fā)展出獨特的男旦藝術(shù)。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皆為男性。話劇被引進(jìn)中國后,李叔同、曹禺、周恩來也先后在舞臺上扮過女裝。女扮男裝則出現(xiàn)于光緒年間,當(dāng)時京滬等地全部由女性組成的戲班被稱為髦兒戲。這種稱呼有些歧視女性的意味,髦兒戲始終難登大雅之堂。 1919年,12歲的孟小冬隨王家髦兒戲班到無錫的新世界屋頂花園演出。先后演了四個月,連演130場,小小年紀(jì)就成了戲班的主角,家里的頂梁柱。當(dāng)時《錫報》劇評欄目評論道:“孟小冬十二歲能唱譚派各調(diào),亦天才也?!睆耐昙丛谖枧_上扮演帝王將相、壯士義仆,不能不對孟小冬的性格產(chǎn)生影響,其一生剛烈孤傲、寧折不彎的性格,許是那時便漸漸形成。 同年,孟小冬遇到了杜月笙。1919年底,原本在城隍廟勸業(yè)場“小世界”唱戲的孟小冬被“大世界”游樂場的老板黃楚九發(fā)現(xiàn),重金挖了過來。但由于孟小冬與“小世界”的合同未滿,整個12月,孟小冬都在兩個“世界”間趕場。據(jù)說,杜月笙也隨其奔波于兩個劇場之間。他們的初次相見,便是在“大世界”的后臺,彼時孟小冬還是個懵懂少女,年長她20歲的杜月笙也剛剛在上海灘嶄露頭角。這簡直是一個民國版的“洛麗塔”故事,不過從后來的發(fā)展看,杜月笙當(dāng)時只是一個純潔的粉絲。 杜月笙愛好京劇是出了名的,自稱“天下頭號戲迷”,民國年間的京劇名家?guī)缀醵己退羞^往來,梅蘭芳和他更是交情頗深,還陪他演過《四郎探母》里的“坐宮”。杜月笙戲癮大,專門請了人教戲。他和拜把兄弟張嘯林在好幾次戰(zhàn)亂、洪水的義演中登臺票戲。杜月笙說一口浦東方言,唱戲也帶點浦東腔,上海的滑稽藝人王無能編了一個節(jié)目,專門模仿杜月笙唱戲,很受歡迎。杜月笙聽說了,差人派請柬叫王無能來家里演。王無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沒想到杜月笙看完哈哈大笑,夸他演得像,還賞了200塊大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