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街,一條穿越千年,充滿故事的老街。 南宋《淳祐臨安志》卷五曰:“城東門,崇新門”。明《嘉靖仁和志》曰:“南宋十三門,東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清《康熙仁和志》曰:“南宋十三門,東曰崇新門,俗呼薦橋,今為清泰”。 清代城門: 清泰立交橋西向東上橋處,本人攝于2021年3月: 現(xiàn)在的清泰街東起環(huán)城東路,西至中山中路,穿越古清泰門、東河(古菜市河)、古南土門(城頭巷與金雞嶺相交處)中河(古鹽橋運河)、小河(古市河,抗戰(zhàn)淪陷時淤塞,光復后填沒,成光復路),在中山中路(南宋御街,民國自南而北改稱中山南路、中路、北路至今)處與開元路(民國初拆清營城墻建路,1913年至1928年名興武路。1928年稱開元路,1966年改新中國路,1981年復稱開元路)相接,據(jù)杭州市地名辦1980年考察資料,全長二千零十六米。而在二十年前,上世紀末,清泰街是自杭海路與清江路(民國時稱觀音塘直街)交叉口起一直到中山中路,包括了民國(民國十五年即1926年前后)時的清泰門外直街(觀音塘直街口至清泰城門)、清泰門直街(清泰城門至石牌樓即現(xiàn)清泰街與建國南路、建國中路交叉口。石牌樓名稱因清乾隆時編修關(guān)槐居此,后地方官在此建石坊牌樓紀念而得名,1934年時拓建建國中路前身東街路時拆除)、章家橋直街(石牌樓至城頭巷)、焦旗桿(城頭巷至佑圣觀路。焦旗桿之名來源于金雞嶺一場大火,只燒剩一根焦旗桿)、薦橋直街(佑圣觀路至三元坊即中山中路羊壩頭),也包括了1985年建成的當時華東第一橋清泰立交橋,距離更長。 章家橋,本人攝于2021年3月: 薦橋,本人攝于2021年3月: 清泰街因元末重建清泰門而名,民國早期時也因有薦橋跨越中河而將西段稱為薦橋直街,中段稱焦旗桿、章家橋直街,東段稱清泰門直街,城門外是清泰門外直街,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統(tǒng)一稱為清泰街。清泰街上有兩處城門遺址,一處是五代吳越國時的南土門,為當時城東四城門之一。南宋時,紹興二十八年(1158)在南土門原址上重建城門,稱崇新門(因街有薦橋故俗稱薦橋門),為當時城東七城門之一。《夢梁錄》卷七曰:“崇新門外直東曰章家橋,北曰淳佑橋。拱圣營東曰螺螄橋”。《咸淳臨安志》曰:“城外四壁,東壁東至螺螄橋,接連茶槽界,南土門鋪地也”。因章家橋與螺螄橋近在咫尺,就在城門南角,又有螺螄埠,臨近南土門菜市(崇新門外門四里南土門菜市),故杭人俗稱螺螄門。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軍攻占臨安城后,將城墻全部拆毀,以示天下統(tǒng)一。另一處是現(xiàn)在環(huán)城東路與清泰街相交處,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農(nóng)民起義軍張士誠占據(jù)兩浙后,向東延展三里在此重建城墻城門,改稱清泰門。 據(jù)南宋《咸淳臨安府》卷十九描述:南宋時,清泰街自修義坊(現(xiàn)羊壩頭。宋為修義坊,俗稱凌椒姜巷,因屠肆所聚,亦呼肉市巷。明淳安人商輅住此巷內(nèi),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均得第一,后地方官在巷口建石牌坊上刻三元坊,故明稱三元坊,今巷仍存)向東道路稱崇新街、薦橋街或新開南巷,時臨安城內(nèi)灶商、鹽商多居于此。跨越市河(小河)、大河(中河),臨菜市河(東河)。河上分別有水巷橋(與現(xiàn)中山中路三元坊巷隔路相對小巷稱水巷,巷向東再折北至薦橋大街,跨越小河,河上之橋名水巷橋,后世訛傳為水漾橋)、薦橋和裝駕橋(紹興二年即1132年朝庭從紹興遷都臨安府時船運至此故名,后訛傳為章家橋)。已是一條不比御街差多少的熱鬧大街。 羊壩頭三元坊巷,本人攝于2021年3月: 同上: 現(xiàn)在沿清泰街南北兩側(cè)很多小街小巷南宋時即已存在。如佑圣觀巷(當時屬興禮坊,后世因南宋此地建有佑圣觀始稱佑圣觀巷)、百花池上巷(現(xiàn)建國南路,民國前期為下板兒巷)、小粉墻(現(xiàn)建國中路)、義井巷(當時又稱四眼井)、大興隆巷、豐禾巷(南宋時巷內(nèi)有官府豐禾倉)、長明寺巷(因吳越國王錢弘俶建有長明寺而得名)、賢福巷(清時改元福巷)等。在這些坊巷中,因臨近皇宮大內(nèi)和太上皇趙構(gòu)所居德壽宮而布滿了南宋的皇家宅邸?!逗级茧s詠》曰:“佑圣觀,在興禮坊水亭子東,即宋孝宗潛邸也。光宗、寧宗皆誕于此”。《夢梁錄》卷十曰:“顯仁韋太后(宋高宗趙構(gòu)生母)宅,在薦橋東。憲節(jié)邢皇后(宋高宗趙構(gòu)原配皇后)宅,在薦橋南?!赡鹿屎笳?,在佑圣觀后?!擅C謝皇后宅,在豐禾坊南?!屎笳?,在豐禾坊南”?!秹袅轰洝肪硎鑼懝俑k本州倉庫場務(wù)和點檢所酒庫時說:“回易庫,在薦橋北。外有公使醋子庫”(回指西域客商,易指交易。買賣珠犀香藥,金銀器物后在此存放)?!按瑘雠c架閣庫,俱在薦橋門外”?!包c檢所官酒庫……曰東庫,清、煮俱為一,在崇新門里,有酒樓,名之曰太和,廢之久矣。……崇新庫,清、煮兩界俱在崇新門外?!?。南宋時清泰街商業(yè)繁華,餐飲娛樂發(fā)達。街西頭,有中瓦子。街東頭,有薦橋門瓦子。所謂瓦子,也稱瓦肆、瓦市,一般常稱瓦舍。是南宋臨安城中吃喝娛樂和商品交易的集中場所。瓦子中表演的勾欄大的可容上千人。表演有早晚場,最早的在五更時便已開始,而夜場可直至深夜。娛樂有宮調(diào)、大曲、京詞、評書、模仿秀、雜技、魔術(shù)、傀儡戲、影戲、相撲、雜耍等上百種?!皝頃r集合,去時瓦解”?!段淞峙f事》所載,各瓦舍和街頭藝人等有數(shù)千人之眾?!秹袅轰洝肪硎旁唬骸肮埠贾呱?,城內(nèi)外合計有十七處……市南坊北三元樓前(現(xiàn)三元地)謂之中瓦子……崇新門外章家橋南名薦橋瓦子……”。位置分別在今天中山中路西南三元地一帶和清泰街南側(cè)城頭巷、道院巷附近一帶。酒樓、茶館、鋪席、夜市眾多。酒樓既有官辦的太和樓(也稱東庫,官藏酒庫之一,在崇新門外),“規(guī)模宏麗”,設(shè)有300間包廂,營業(yè)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酒樓里有上千服務(wù)人員和釀酒工人。也有私家的酒樓如三元樓,在街西頭中瓦前。南宋《武林舊事》卷六曰:“熙春樓、三元樓、五間樓……以上皆市樓之表表者,每樓各分小閣十余,酒器悉用銀,以競?cè)A侈。每處各有私名妓數(shù)十輩,皆時妝袨服,巧笑爭妍,夏月茉莉盈頭,香滿綺陌,憑檻招邀,謂之賣客……歌管歡笑之聲,每夕達旦,往往與朝天(指朝天門御街)車馬相接,雖風雨暑雪,不少減也”?!秹袅轰洝肪硎鶎Υ艘灿猩鷦用鑼懀骸爸型咦忧拔淞謭@,向是三元樓??瞪蚣以诖碎_沽,店門首彩畫歡門,設(shè)紅綠杈子,緋紅簾幕,貼金紅紗梔子燈,裝飾廳院廊廡,花木森茂,酒座瀟灑。但此店入其門,一直主廊,約一二十步,分南北兩廊,皆濟楚閣兒,穩(wěn)便坐席,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妓女數(shù)十,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如神仙”。對茶館也如此描述:“又中瓦內(nèi)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大街車兒茶肆、蔣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約友會聚之處”。根據(jù)《夢梁錄》的描述,這一帶還有中瓦前皂兒水、中瓦前職寧紅羊飯、彭家油靴、中瓦前徐茂之家扇子鋪、陳直翁藥鋪、梁道實藥鋪、張家豆兒水、錢家干果鋪、金子巷口陳花腳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鋪、楊將領(lǐng)藥鋪、市南坊沈家白衣鋪、徐官幞頭鋪、鈕家腰帶鋪、南瓦子北卓道王賣面店、薦橋新巷元子鋪、水巷口戚百乙郎顏色鋪、徐永絨線鋪、阮家京果脯、俞家冠子鋪、修義坊三不欺藥鋪、水巷橋河下針鋪、彭家溫州漆器鋪等等。“每日清晨,兩街巷門,浮鋪上行,百市買賣,熱鬧至飯前,市罷而收”。夜市也是很多吃食:中瓦前賣十色糖、中瓦前車子賣香茶異湯、中瓦前武林園前煎白腸、烤腸。另外,還有中瓦子浮鋪有西山神女賣卦。而團行集市也很多,《夢梁錄》卷十三曰:“南土、北土門菜行”,“東門蟹行”(因崇新門為所有城東城門之正東,也稱東門)。 ![]() ![]() 時間到了明朝,杭州雖然已非京都,但也是東南形勝之處繁華依然。林正秋《杭州地名史》考證明萬歷《錢塘縣志·紀疆》說,萬歷時杭州錢塘縣有十一條主要道路,仁和縣有十三條主要道路。其中一條從鳳山門過鎮(zhèn)海樓(南宋時稱朝天門)向北,沿途有東文錦坊(即羊壩頭)、永清坊(俗呼水巷)、中瓦巷、西文錦坊(即羊壩頭)、修義巷(俗呼肉市巷)、富樂坊(中山中路東西兩側(cè)皆屬)。另一條則從清泰門向西,至清泰橋(即南宋時薦橋)轉(zhuǎn)南而西,出東文錦坊口。其南為安肅坊、崇新坊、南場巷、熙春巷、九曲巷(也稱豐禾小巷)、佑圣觀巷、打羊巷(今義井巷)、林木梳寧海巷、堂子巷、長慶巷(俗呼嚴馬官巷)、安平巷、集慶巷、鐵線上巷、賢福巷;其北為同德坊、石板巷、北場巷、熙春巷(今城頭巷和金雞嶺)、雙茶坊巷(許仙與白娘子故事中白娘子居住處,后為小學巷,今為嚴官巷)、豐禾巷、高橋巷、忠孝坊、柴木巷、普寧巷、鐵線下巷。與南宋時相比,街坊增加的更多了,除了新增的九曲巷等小巷,更多的則是元末張士誠重建城墻從現(xiàn)城頭巷處往東外延三里至現(xiàn)環(huán)城東路之故,不僅把板兒巷、小粉墻、長明寺巷和東河等納入城中,還新增不少小巷。明時,上下馬坡巷(后分別為羊市街和馬坡巷)成為了非常熱鬧的沿街集市,“郡市之盛惟此為盛”。明初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還在文錦坊(現(xiàn)羊壩頭)設(shè)立了杭州課稅司。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1599)在佑圣觀路正式開辦了崇文書院,這也是民國至解放后曾經(jīng)的佑圣觀路小學,今天大名鼎鼎的勝利小學的前身。《武林坊巷志》還寫到,明代時清泰門內(nèi)有澡堂,說是有道士“至暮來浴”,明大街上公共服務(wù)業(yè)非常發(fā)達。明代小說家馮夢龍也曾多次寫到了薦橋大街?!毒劳ㄑ浴分杏幸黄栋啄镒佑梨?zhèn)雷峰塔》,說是在官巷口生藥店當管事的許宣,在西湖邊保俶寺燒香后遇雨乘船,船駛不遠即見岸上避雨中的白娘子和丫環(huán)小青招手搭船,于是和兩人一同乘船至涌金門,白娘子未帶盤纏,許宣就幫忙付了。“還罷船錢,那雨越不住。許宣挽了上岸,那婦人道:奴家只在箭橋(即薦橋)雙茶坊巷(今嚴官巷)口。若不棄時,可到寒舍拜茶,納還船錢”。另一篇《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十五貫》在上世紀一九五六年代被浙江昆劇團改編成昆劇在北京演出引起轟動并被拍成電影,救活了戲曲的祖師昆劇,影響深遠),開篇描寫道:“去那城中箭橋左側(cè),有個官人,姓劉名貴,字君薦……”。 清朝,薦橋一帶城市形態(tài)更顯成熟,商業(yè)發(fā)達。到清末,還發(fā)展到重新改橋鋪路、修鐵路、破城墻、建教堂、辦新學,不一而足,一直延續(xù)至民國。不過在清朝早期,杭州城發(fā)生過一件歷史上有記載的大事?!犊滴跞屎椭尽酚涊d:“康熙甲寅(十三年,公元1674年,也是虎年)九月,夜有虎入城,蹲清泰門民家后園。至明,里人尋虎跡,乃跳城而去”。 清朝清泰街上算得上頭等大事的是建鐵路拆城墻。光緒三十三年(1907),杭州歷史上首條試驗性鐵路江墅鐵路(閘口至拱宸橋,全長16.135公里)建成通車,當時客運站設(shè)在清泰門外貼沙河東邊,距城門約三百米,也是后來清泰水廠現(xiàn)在的杭州水表廠位置,稱清泰門站。但因旅客進出受制于城門啟閉及河上吊橋不便之苦,原兩淮鹽運使,時任浙江全省鐵路公司總理湯壽潛(1911年任浙江都督)通過浙江巡撫奏請朝庭開建滬杭甬鐵路并破墻鋪軌、為方便起將站臺遷入城內(nèi),歷經(jīng)一番曲折,宣統(tǒng)元年(1909)4月清庭準奏“得旨允行”。7月排除重重阻撓和風水迷信后拆除了數(shù)十丈城墻,使鐵路得以從城外貫入城內(nèi),這是元末張士誠重筑城墻后第一個被拆的,也為之后民國15年(1926)第一個拆除清泰城門、將清泰街延伸至城門外鐵道外(民國24年即1935年將貼沙河上吊橋改固定平橋,道路通至觀音塘直街口,稱為清泰門外直街,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統(tǒng)稱清泰街,1966年改名立新街,1981年復稱清泰街)創(chuàng)造了條件,由此開啟了現(xiàn)代杭州的序幕。8月清泰門內(nèi)之南、羊市街南端(與城站路相交口車站廣場東側(cè))三幢聯(lián)體歐式古典帶鐘樓新客運站在原靈芝寺(建于吳越國時后晉天福七年即公元942年寶積院,明正統(tǒng)年間即1436-1449年將西湖邊錢王祠旁毀于元末的靈芝寺在寶積院重建。光緒三十四年即1906年11月14日拆除,用于建火車站)地基上建成,8月13日滬杭鐵路在嘉興接軌貫通,9月滬杭甬鐵路中先期建成的滬杭鐵路順利通車。新客運站因在城內(nèi),杭人俗稱城站至今。除了拆城墻修鐵路,杭州至民國元年(1912)起,開始逐步拆城筑路。1912年當年,省民政司成立,先行修筑羊市街至章家橋一段道路。1914年在小河上老水漾橋之北現(xiàn)清泰街與光復路交叉口上新建了一座“水漾新橋”,將原先折南再拆向西,經(jīng)老水漾橋到中山中路的道路拉直了。后在1917年拓建清泰街時將石拱橋改成了平橋,方便汽車通行。民國五年(1916)8月孫中山先生抵杭,在浙江都督呂公望舉行的歡迎會上作了《道路為建設(shè)著手的第一開端》演講,勉力浙江努力修筑道路。第二年,1917年時任浙江都督楊善德下令對城站附近十三條道路修筑拓寬,清泰街、佑圣觀路都在其中。清泰街從窄窄的石板路變成了雙車道的碎石路面,在馬車、獨輪車之外,多了自行車、黃包車和新穎的汽車。從1922年起七路公共汽車也從城站起始行經(jīng)清泰街到靈隱。1927年清泰街和佑圣觀路等又從碎石路面改造成瀝青路面。除了交通日新月異,發(fā)電和電報電話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光緒九年(1883)板兒巷中誕生了杭州最早的電報局。1924年1月23日在金芝麻巷(今金雞嶺)成立了交通部浙江長途電話杭州總局,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信息傳遞文流。1907年2月,杭州工商界士紳開始籌建電廠,次年8月在板兒巷(現(xiàn)建國南路)選址成立浙江省杭江大有利電燈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現(xiàn)電力局城南營業(yè)所),1909年改官督民辦,更名為浙江省官商合股商辦大有利電燈股份有限公司。1910年8月,電廠落成,至中秋節(jié)正式向商家、居民送電,并豎近萬電燈桿設(shè)置路燈,一到夜間大街小巷齊放光明,徹底改變了幾千年來城市的夜生活。1928年4月,省政府成立杭州自來水廠籌備委員會,開始在清泰門外直街籌建杭州自來水廠,1930年6月動工,8月15日正式供水,時日制水達800噸。隨著道路交通、水電、通訊逐步普及,城市生活更顯現(xiàn)代而豐富,銀行、珠寶行如雨后春筍涌現(xiàn),羊壩頭和珠寶巷一帶也日益繁盛。1865年,先有上海方姓商人在珠寶巷口開設(shè)銀樓,稱信源(解放后此處為杭州市紡織品公司),以經(jīng)營金銀飾品為主,兼營參茸燕窩,時為杭城最大銀樓。太平天國動亂后難以維持,由胡雪巖外甥范越豐接辦。1890年胡雪巖侄子胡止祥繼盤,因經(jīng)營得方,銷路大開,始執(zhí)杭城銀樓業(yè)牛耳。1917年上海姚姓商人也在珠寶巷口緊鄰信源銀樓在原匯源銀樓基礎(chǔ)上開設(shè)了乾源銀樓(解放后此處為杭州市糧食局,后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道路建設(shè)拆除)。1918年,紹興鹽商鮑雪程也在其旁開設(shè)了義源銀樓(解放后和信源一同成為杭州紡織品公司,1996年因道路拓建被爆破拆除)一時間清泰街上形成了“薦橋洋樓”的新景觀。 湯壽潛像: ![]() 1909年新建的城站火車站: ![]() 民國時城站站臺: ![]() 拆除部分城墻,鐵路入城的清泰街和城墻: ![]() 民國時在華飛虎隊拍攝的清泰街和薦橋洋樓群: ![]() ![]() 爆破前一刻: ![]() 民國薦橋洋樓群: ![]() 1996年6月1日珠寶巷口被爆破拆除的“義源”大樓: ![]() 清末至民國再到解放后,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末,清泰街一直文商并重,沿街和不少街巷里弄都有許多著名建筑、宅院、商鋪乃至校院。1946年,民國時《浙江工商年鑒載:全市金銀珠寶店和銀樓共有四十九家,而珠寶巷就占有了十九家,當年胡雪巖所開第一家錢莊“阜康”也開在珠寶巷內(nèi)。當時,巷內(nèi)還開設(shè)有黃金交易所,珠寶巷真是名符其實。而向東不遠處羊壩頭則在1923年建成了浙江興業(yè)銀行大樓,占地3.39畝,建筑面積達3487平方米,有大小房間78間及地下金庫,整體建筑為西洋風格,雄踞御街和清泰街交叉口,前身曾為浙江鐵路銀行,淪陷時被汪偽政權(quán)占作偽市政府辦公樓,現(xiàn)為浙江省工商銀行羊壩頭支行,2003年3月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近年網(wǎng)紅、新人婚紗攝影打卡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美籍傳教士甘惠德在石牌樓淳佑橋東(今清泰街建國中路相交東北側(cè))建蕙蘭學堂,宣統(tǒng)三年(1911)改稱蕙蘭中學堂,民國時1928年改名蕙蘭中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基督教會在鍋子弄37號又開辦了蕙蘭小學??箲?zhàn)時1937年12月24日下午杭州淪陷,蕙蘭中學停辦,成為“臨時難民收容所”。蕙蘭小學則成為代號72的日本特務(wù)機構(gòu)駐地。1946年2月抗戰(zhàn)勝利后中小學復校。解放后,1951年蕙蘭中學將浙大附中并入改名為杭二中,1952年蕙蘭小學改名為私立新光小學,1956年再改名建國一小,2001年并入回族穆興小學,改稱時代小學。九曲巷在清道光、咸豐年間設(shè)有輔仁義塾,后成為大學士的王文韶(宰相府邸在清吟巷內(nèi),原清吟巷小學及相鄰建筑)也曾在此就讀。巷里有軒轅宮,有供奉服裝祖師的祖師殿,解放后在此誕生了現(xiàn)代杭州第一個話劇團,后此地成為九曲巷小學,此處現(xiàn)已成為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一部分。民國和解放后佑圣觀巷中也有明崇文書院延續(xù)下來的1959年改名的佑圣觀巷小學,后期1965年再改名的勝利小學。而羊市街南端近城站處有一座電影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稱“二七”電影院和鐵路工人文化宮。其實此處最早是杭州第一大舞臺,始建于1913年,當時面積達2917平方米,三層樓座,設(shè)包廂,有座位1039。臺上有旋轉(zhuǎn)舞臺,時為杭城最早的現(xiàn)代化劇場,各路京劇名角先后都在此登臺演出,有梅蘭芳、馬連良、譚鑫培、尚小云等。而在石牌頭東南側(cè),有一座建于1866年的基督教教堂崇一堂,原址在清泰街77號,在原鐵路醫(yī)院現(xiàn)浙醫(yī)一院潘方仁分院處,已不存。在佑圣觀路與九曲巷之間,有著名的中藥館承志堂及內(nèi)置的養(yǎng)鹿園。城頭巷里除了解放初期設(shè)有杭州市總工會,還是第三醫(yī)院的所在地。《武林坊巷志》載,明清時燈市俱在瑟琶街(1981年和南段元福巷合并通稱元福巷)?!段淞蛛s事詩》中有一首詩《瑟琶街看燈》:正月十三燈市開,看燈人上瑟琶。今年常州工匠好,銀花火樹開到曉。當然名人故居也不少,清代文學家龔自珍故居就在馬坡巷(今故居不存,在小米園建有龔自珍紀念館)。紅學大家俞平伯在1920年至1924年間居住在城頭巷3號,期間寫成《(紅樓夢)辨》大作。珠寶巷里曾走出過人稱杭州唐伯虎的著名畫家唐云(現(xiàn)南山路上有唐云紀念館)。各類商家店鋪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有薦橋東南的宋恒興糕團點,開設(shè)于十八世紀,是近代杭城最早的糕團店。創(chuàng)始人為宋姓紹興人,后高義泰、明湖池兩老板及錢莊人士也有參股,實力雄厚。1966年因清泰街改名立新路而改稱立新糕團店。在義井巷口,也有1881年蘇州人葛錦山賣定勝(心)糕起家開設(shè),與采芝齋、九芝齋齊名的頤香齋。豐禾巷口有孟大茂香糕店。佑圣觀巷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有知名酒樓順興樓。佑圣觀路口有創(chuàng)建于1907年聞名杭城的景陽觀醬菜店,后1956年遷至官巷口光復路口。羊壩頭也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回民開設(shè)的羊湯飯店。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薦橋西北光復路口西有健康實惠,市民津津樂道的康樂飯店(后改得意樓)。光復路口西則是這一帶最大的理發(fā)店容容理發(fā)店。在清泰街中段488號,上世紀七十年代古舊書店在此開張。章家南側(cè)橋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了一家小小門面的三毛烤雞店,而馬路斜對面是杭州豆制品廠,后廠里改制搬遷,烤雞店遷到對面一層,店面擴大了好幾個門面,生意十分火爆?,F(xiàn)在此處重新建造了居民樓,三毛烤雞店向西稍移后還在原地開設(shè),是目前清泰街上經(jīng)營時間最長的一爿店了。而近四十年清泰街上最出名的就是娃哈哈總部大樓,清泰街160號。其初創(chuàng)時為上城區(qū)教育局校辦工廠,宗慶后取名杭州保靈兒童養(yǎng)食品廠,專做兒童營養(yǎng)液,后取名為娃哈哈,兒歌響遍神州大地,火的不得了,但廠房只是普普通通的灰色三層樓。一直到現(xiàn)在,千億級的娃哈哈總部還是在老地方,沒搬去秋濤路邊原觀頭廠,沒搬去下沙新廠區(qū),只是三層樓變成了六層樓,可謂大隱隱于市。而娃哈哈大樓斜對面的鐵路醫(yī)院也算是目前清泰街上幾輪“舊貌換新顏”后歷史最久的老建筑了。 羊壩頭浙江興業(yè)銀行舊址,現(xiàn)為工商銀行。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同上: ![]() 同上: ![]()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羊壩頭工商銀行門口排隊購買有獎貼花: ![]() 原鐵路醫(yī)院,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同上: ![]() ![]() 近四十年歷史的三毛烤雞店,清泰街420號,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娃哈哈集團總部大樓,清泰街160號,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城頭巷,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頭巷: ![]() 馬坡巷16號小米園內(nèi)龔自珍紀念館: ![]() 城站路北端路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長明寺巷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原鐵路法院、檢察院辦公樓,現(xiàn)為鐵路醫(yī)院一部分,清泰街275號,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九曲巷囗,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九曲巷: ![]() 光復路(古小河)路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光復路上,同上: ![]() 缸兒巷內(nèi),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忠孝巷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民生路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嚴衙弄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金雞嶺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佑圣觀路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義井巷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清泰街488號,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遷此的杭州古舊書店: ![]() 章家橋東側(cè),原杭州豆制廠所在地,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城頭巷3號,俞平伯曾在此居住寫作: ![]() ![]() ![]() ![]() 馬坡巷,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清泰門外,除了最早的火車站和稍后的清泰水廠,最出名的則是鹽擔兒,所謂“螺螄門外鹽擔兒”是也。南宋時,觀音塘一帶尚是江邊的一片灘涂,有很多燒鹽窯廠,后面歲月中隨城市擴展,江道東移,慢慢形成村落和道路,民國時因此地有觀音廟(秋濤支路與清江路相交處附近)故稱觀音塘直街,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名為清江路。清泰門外鹽商鹽擔的消失大約在1949年10月以后,因為對食鹽供應(yīng)采用了新政策,有了鹽業(yè)公司和遍布城鄉(xiāng)的經(jīng)銷點。1949年杭州鹽務(wù)分局年度工作總結(jié)說:“杭尚有鹽擔兒二百余名”。清泰門外的大戶是鐵路,現(xiàn)在的上海鐵路局杭州分局辦公樓就在清泰街與環(huán)城東路相交口東南側(cè),是從北山路浙贛鐵路局老局址遷來。清泰水廠斜對面是鐵路公安分局,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則是鐵路幼兒園。此地再往東約百米則是莫邪塘,道路入內(nèi)遍布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的幾十幢青磚人字屋頂三層樓的鐵路宿舍,墻面上到處印著鮮紅的鐵路圓形圖案。除了宿舍,還有鐵中和鐵小,是一個鐵路的小社會。過莫邪塘約二百米,則是上世紀末大名鼎鼎的四季青服裝城新開的橋頭堡,還是主營服裝批發(fā)零售,正好處于清泰立交橋上下口處,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橋頭堡東鄰是一幢獨立的五層樓,一樓開餐廳,名太白樓。太白樓隔路正對面的是商教新村,新村由上世紀五十年代一批老三樓和八十年代初一批新五樓組成,新村內(nèi)小路直通后面凱旋路杭州茶廠和茶廠宿舍。而商教新村與太白樓相對處正是杭海路、觀音塘直街(清江路)、清泰街三路相交的三角地,這三角地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清泰門小學。清泰水廠往東過凱旋路約百米距離當年是杭州市聾啞學校。清泰水廠隔路正對門是杭州皮革廠(此地現(xiàn)為清泰南苑住宅小區(qū)),皮革廠西是始板橋直街,直街口入內(nèi)約二百米是當年杭州面粉廠,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最早的扁扁包裝的杭產(chǎn)油炸快餐面即出自該廠。 清泰門外第一建筑,杭州鐵路分局大樓,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同上: ![]() 原杭州清泰水廠,現(xiàn)為杭州水表廠,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同上: ![]() 莫邪塘建于上世紀五十年的鐵路職工宿舍,已拆剩不多。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在建大樓處為原聾啞學校校址,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此服裝大樓為原清泰門小學校址,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清泰立交橋下來四季青服裝第一站-當年的橋頭堡,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原杭州皮革廠廠址,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在清泰立交橋上,南望第三代城站火車站客運大樓,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在清泰立交橋頂,橋下為環(huán)城東路、鐵路、貼沙河,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貼沙河東側(cè)始板橋直街口,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當年清泰街、杭海路、清江路三叉口的太白樓,本人攝于2021年3月: ![]() 本人有二十年時間與這條古老的清泰街息息相關(guān),生命記憶中抹不去它的痕跡。因為我最初入職的正式工作單位在杭州皮革廠,八年時間后告別工會的工作崗位調(diào)動離廠。因為我就住在商教新村,東鄰是水廠宿舍,南望正好是清泰立交橋上下口,橋邊雕像剛好正對家里陽臺視線(立交橋兩頭四雕像分別為魚米之鄉(xiāng)、香茗之都、絲綢之府、文物之邦)。女兒就讀就在清泰門小學。單位特約醫(yī)院就是城頭巷的第三人民醫(yī)院,女兒也是在此出生。而本人搬離商教新村前,有近二十年時間就在容容理發(fā)店理發(fā)。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獎貼花大行其道,妹妹很幸運中了二等獎,我就陪妺妹到羊壩頭工商銀行兌獎,憑銀行兌現(xiàn)單再到賣魚橋領(lǐng)來了獎品,一臺十二寸彩電。也是清泰立交橋1984年到1985年建設(shè)及剪彩通車的親眼目睹者,因為每天走過路過看見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因為通車剪彩時主席臺正好在我工作的窗口望下去的位置,當時的市委書記厲德馨一頭白發(fā),一襲大衣,精神抖擻,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 1946年清泰街: ![]()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清泰街: ![]() ![]() 手繪一覽圖備注: 1.羊壩頭民國時浙江實業(yè)銀行舊址,現(xiàn)為浙江省工商銀行羊壩頭支行。 2.老水漾橋,現(xiàn)已不存。 3.薦橋。 4.南宋時裝駕橋,也稱章家橋。今稱章家橋。 5.鐵路醫(yī)院舊址,今為浙醫(yī)一院潘方仁分院,還包括了稍東清泰街上原鐵路法院、鐵路檢察院建筑部分。 6.民國時大約在1925年到1926年在拆除舊城墻后新建的清泰大馬路,自清泰街口到城站。后成為環(huán)城東路一部分。 7.1907年杭州第一個火車站,在清泰門外,為原清泰水廠現(xiàn)杭州水表廠所在地。 8.娃哈哈集團總部,現(xiàn)清泰街160號。 9.原蕙蘭學堂(蕙蘭中學)和蕙蘭小學校址。 10.清泰門。 11.石牌頭。 12.瑟琶街(北段)和賢福巷(南段,清起稱元福巷)。明代統(tǒng)稱鐵線上巷,與馬路對面鐵線下巷(今缸兒巷)相對。清康熙時分稱瑟琶街和元福巷。瑟琶街清代以前都為燈市,乾隆時巷內(nèi)建有龍吟庵。1981年兩巷合稱元福巷。 13.扇子巷。南宋時稱鐘公橋巷、集慶巷,俗稱扇子巷。清代時自南而北分上中下扇子巷。民國時有眾多扇子作坊和天竺筷作坊。巷內(nèi)原有徽州會館,后成為杭六中分部。因城市道路拓建,扇子巷今已不存。 14.堂子巷。南宋時有澡堂,故俗稱堂子巷。明代萬歷時稱安平巷。清代時起稱堂子巷。民國時多木器、油漆作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巷內(nèi)有舊貨舊家具市場。 15.寶善巷。南宋時為常慶坊。當時巷內(nèi)有寶善堂,故名。 16.林木梳巷。南宋時為寧海坊。明代時稱寧海巷,俗稱林木梳巷。民國時稱林木梳巷。 17.義井巷。明代成化時稱打羊巷,明萬歷時稱義井巷。因巷內(nèi)有四眼井,水色異,顯紫色,南宋時“染工多取焉”。清代康熙時四眼井干涸。但清代和民國時仍皆俗稱四眼井。 18.佑圣觀路。南宋時為興禮坊。明代和清代稱佑圣觀巷,民國時1917年道路拓寬改稱佑圣觀路。1966年改名勝利路,1982年恢復舊名。2003年道路向北延伸拓寬至解放路,并入了豐禾巷和金錢巷,統(tǒng)稱佑圣觀路。南宋時除建有佑圣宮外,還有名泉天一泉。元代時(1303年)重建改稱佑圣觀。明代時(1599年)巷內(nèi)設(shè)有現(xiàn)勝利小學前身崇文書院。 19.九曲巷。明代時稱豐禾小巷,與馬路對面豐禾巷斜對。 20.城頭巷。明代時稱春熙巷,與馬路對面熙春巷(今金雞嶺)相對。清代時稱馬弄、上下城頭巷。民國時稱下城頭巷。民國時巷內(nèi)有衣業(yè)會館,專事舊衣批發(fā)。解放后稱城頭巷。 21.建國南路。南宋時清泰街以南段稱竹桿巷、明代時稱百花池上巷、板兒巷。清代和民國時分稱上中下板兒巷。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清泰街以南段改稱建國南路至今。 22.城站路。舊名括扒巷。清代時稱義門巷。清末稱許衙巷。民國時,北段稱許衙巷,中段折東通靈芝路(在現(xiàn)環(huán)城東路城站郵政大樓旁,上世紀四十年代改稱郵局路)。南段折東直對城站方向稱城站路。城站路在淪陷時改名更生路,1946年恢復舊名城站路。1981年許衙巷和城站路合并稱城站路。 23.羊市路(街)。明代稱下馬坡巷、安肅巷。清代稱羊市街。清代后期稱下馬坡街。民國時稱羊市路,中段隔路相望城站火車站。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已不存 24.環(huán)城東路。元末起為清泰門及城墻。1925年清泰街以南段為建郵政局拆除城墻后建成清泰大馬路,后改名郵電路。1959年將清泰街以北段殘存城墻拆除后建成道路合稱環(huán)城東路。 25.馬坡巷。南宋時稱馬婆巷。明代時稱上馬坡巷。民國至今稱馬坡巷。 26.長明寺巷。因巷內(nèi)有吳越國時建的長明寺而得名,延續(xù)至今。1994年至1997年,巷內(nèi)曾有郵票交易市場。 27.建國中路。南宋時稱小粉墻。明代時稱崇新巷。清代時,清泰街至葵巷段稱石牌樓,葵巷以北段仍稱小粉墻。1934年石牌樓拓寬改造后從清泰街到慶春街統(tǒng)稱東街路。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東街路改稱建國中路。 28.石板巷。清代時和民國時都稱石板巷。后與下城石板巷同名,改稱上石板巷。 29.里塘巷。明代時稱北場巷,與馬路對面道院巷(明代時稱南場巷)相對。 30.金雞嶺。元代時稱淳佑橋巷。明代時稱熙春巷,與馬路對面城頭巷(明代時稱春熙巷)相對。清代時稱金芝麻巷。民國時,南段稱金芝麻巷,北段稱金雞嶺。1949年解放后稱金雞嶺。 31.嚴衙弄。明代成化時稱雙茶坊巷,明代萬歷至清代康熙時稱小學巷,康熙后至今稱嚴衙弄。 32.豐禾巷。南宋時為豐禾坊。明代時稱安福巷。清代時稱豐禾巷。民國至2003年間,南段稱豐禾巷,北段稱金錢巷。2003年并入拓寬延伸后的佑圣觀路。 33.大東山弄。元代時,僧也里可溫在弄內(nèi)建有十方寺。明代時,在十方寺地基上重建了三太傅祠,祀晉太傅謝安、宋太傅謝深甫、明太傅謝遷。明代大畫家、文學家文征明為祠題寫“萬世流芳”匾額,并取謝安“高臥東山”之義為祠堂題名“東山”,此為東山弄出處。 34.民生路。南宋時為新開北巷。清代時稱回回新橋直街。民國時,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導的三民主義而改稱民生路。1966年改名愛民路,1981年恢復民生路舊名。 35.忠孝巷。南宋時為東巷坊、上中沙巷。明代時,稱忠孝巷,俗呼中沙巷。清代康熙時,稱絲綱巷。清末以后稱忠孝巷。 36.珠寶巷。南宋時為西巷坊、下中沙巷。元代時,因西域客商聚此交易金銀珠寶,始稱珠寶巷。民國時,稱上珠寶巷。1966年改名滅資巷,1981年恢復舊名珠寶巷。因上世紀末中河改造和道路拓寬,現(xiàn)已不存。 37.盔頭巷。明代時,稱普福巷,俗稱盔頭巷。北段部分,明代時稱柴木巷,也稱柴木普寧巷,清代時和民國稱謝麻子巷?,F(xiàn)不存。 38.缸兒巷。明代時,稱鐵線下巷,與馬路對面鐵線上巷(后為瑟琶街)相對。清代康熙時,俗稱缸兒巷。民國時,稱上缸兒巷。1966年改名更生巷。1981年恢復舊名缸兒巷。 39.新水漾橋。民國三年(1914)時在清泰街與小河上新建石拱橋,橋身有石刻隸書“水漾新橋”。后1917年拓建道路時改平橋,1946年填小河建光復路時廢。 2021.3.30寫于西湖區(qū)珊瑚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