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墨菲定律,心態(tài)決定運勢 1949年,空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對自己的一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沒想到這句話經(jīng)過傳播擴散后,被演繹成了如今的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fā)生。我們應該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穿上新鞋的時候遇上下雨;需要準時的時候偏偏堵車。墨菲定律在我們的生活中被一再驗證,“壞事一定會發(fā)生”的悲觀預期似乎是無法逃脫的詛咒。 我們總是認為樂觀是有意義的,悲觀是有害的,但是《打破莫非定律》這本書中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這本書的作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是一名有著30多年研究經(jīng)歷的心理學家,她對樂觀與幸福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是普爾頓心理學獎的獲得者。不同于那些成功學的心靈雞湯,作者在這本書中以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數(shù)據(jù)為基礎,為我們介紹了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各種性格特點和思維方式。 從字面上看,樂觀似乎意味著快樂,悲觀似乎意味著悲傷,其實快樂和悲傷都是人類面對場景的情緒反應而已,而樂觀和悲觀是一種態(tài)度。作者在書中有一個巧妙的比喻,態(tài)度相當于發(fā)動機,情緒相當于速度表,提示大腦怎么調(diào)動身心機能來應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由此可見,樂觀和悲觀是人格的一部分,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樂觀者總是相信事情會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發(fā)展,但很多時候這種積極信念會讓自己誤入歧途,比如說相信自己是個好司機,會讓你把車開得更快,相信自己不可能生病,可能會讓你不注意飲食和鍛煉。美國作家麗莎克萊佩說,我喜歡悲觀主義者,他們才是那些帶救生衣上船的人,適當?shù)谋^反而是件好事,有一種未雨綢繆的心態(tài)就被稱作防御性悲觀。它是指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做好最壞的打算,但這并不是一種消極的預言,因為如果你能夠預料到不好的事情,你也就可以采取措施來避免它。 《單獨中的洞見》作者張方宇說:“只有從智慧中才會產(chǎn)生出真正的樂觀,這個樂觀是智慧所產(chǎn)生的達觀的一部分。源自于無知的樂觀是脆弱的,那是一種盲目的自我安慰。”從這個角度來說,防御性悲觀主義才是落地的樂觀主義。 白巖松說過,他不算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悲觀并不意味著他每日都是消沉和絕望。過于樂觀就會把世界和人生看得很美,而結果往往是有十之八九不盡如人意;可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就做到人生這條漫長的路上,總是會有大小苦難在前方,遭遇了會以平常心去面對,躲過了也會更加竊喜。也許我們在清醒的認識世界之后,仍然能夠理性的面對生活,大概才是最好的人生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