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兔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高22.2厘米,長31.8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 兔作匍匐狀,雙目前視,兩耳向后并攏,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兩側飾三層依次凸起的圓形紋飾,由里向外依次是渦紋、四目相間的斜角雷紋和勾連雷紋。以兔作為尊的器形,在青銅器中尚屬首見,在晉侯墓地的M8組(晉獻侯夫婦)、M64組(晉穆侯夫婦)墓中均有數(shù)個銅兔尊作為禮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別,是為奇觀。 

2、晉侯壺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通高68.8厘米,口縱18厘米,口橫22 8厘米,腹最寬35.2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 盛酒器。壺為長頸垂腹橢方形,同樣形制的壺在陜西眉縣西周銅器窖藏也有發(fā)現(xiàn),唯蓋有別。此壺的口、蓋結合處與普通的壺不同,從外形看,壺蓋似乎與常見的子口內插的壺蓋相同,實際上是壺口開在四周鏤空波曲形華冠之中。蓋為平蓋,上有山形鏤空提手。雙耳作象首形,其上揚的長鼻又做成曲體的龍形,耳內各套一環(huán)。蓋面飾體軀交纏的吐舌龍紋,口下和圈足飾獸目交連紋,頸部飾波曲紋,腰橫一道鱗紋,腹部以一個圓突的雙身龍首為主,輔有多條身驅相交的龍紋。整器造型別致、雄渾,紋飾華美、流暢。蓋內鑄銘文4行26字,記晉侯所作此壺,用于祭祀其祖、父。 
3、晉侯簋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通高38.4厘米,口徑24.8厘米 1992年曲沃具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 蓋為隆頂,圓形捉手。器身敞口,束頸,鼓腹,國足外侈,下連方座。兩側有獸首垂珥耳,雙耳渾厚,頗具氣勢。足底部一環(huán),應為系鈴所用。蓋頂、蓋沿、器頸、腹部、圈足各飾獸目交連紋一周,兼飾粗疏的橫條溝紋。方座側面飾獸目交連紋,方座面上四角各飾一個牛角形獸面紋。蓋內、器底鑄有銘文4行26字,內容與晉侯斷壺相同。 
4、鳥蓋人足香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香身徑20.6-21.8厘米,高34.6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出土 盛酒或盛水器。扁橢圓體曲流形委,頂有長方形口,口沿外侈,上為圓雕的振翅鳥形蓋,以熊形鏈與器相連。器前有昂首曲頸的龍首形流,后為獸首形努。器足為兩個裸體的半蹲人形,身前傾,背負器身,形象極其生動,非常逼真?zhèn)魃竦乇憩F(xiàn)出這兩人負重時的姿態(tài)。香身兩側飾三周圓形紋飾,中間是蜷曲的團龍紋,其次是一周鱗紋,外圈是斜角云紋。盂身上部飾體軀相交的龍紋,有細雷紋為地,兩側為鱗紋,這件禿造型別致,構思奇特。據(jù)考證,幕主當為晉獻侯之夫人。 



5、楚公逆鐘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最大者通高51厘米、銑間距28.8厘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4出土 此為編鐘,8鐘成編,但8鐘從紋飾的差異,可以分為兩型三式。一型一式有5件,3件較大,2件較小,甬部略作橢方形,于部弧度較淺,枚等部位用淺、細的單線劃分,間飾有尖凸的乳釘紋。舞部飾勾連云紋,旋飾目雷紋,鼓部飾龍、鳳、虎等相糾的紋飾,篆部飾須、爪細長的墨魚紋,這種紋飾過去稱為蟬紋,但其頭部和須、爪的特征應該是與墨魚非常相似。有數(shù)鐘的鼓側有一豎耳、身披鱗甲的動物作為第二基音標志。一型二式僅一件,是整套鐘中最大的一件,除以淺細的陽線連珠紋取代尖凸的乳釘紋外,其余與一式相同。二型有兩件,是整套鐘中最小的兩件,二部弧度稍大,紋飾是由較粗、深的線條組成。篆、鼓部均飾云紋,第二基音的標志是鸞鳥紋。從所存的銘文內容看,似乎與前6鐘銘文無關。具體內容尚有待于深入研究。前6鐘均鑄有銘文,多數(shù)為銹侵蝕,文字殘勒較甚,數(shù)鐘鉦部銘文保存尚可。從現(xiàn)存的銘文看,其內容是記敘楚公逆為祭祀祖先出征,有所俘獲后,作此編鐘。楚公逆一般認為即《史記·楚世家》記載的熊號,其在位時間與晉穆侯相當。史籍記載的晉、楚相交,約在春秋早中期之際,現(xiàn)晉穆侯的墓中出土了楚公逆鐘,表明兩國早已有往來。 

6、龍耳人足方盒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高9.3厘米,口縱8.8厘米??跈M19.2厘米 1993年曲沃具北趙村置侯墓地M63出土 長方形盒,頂部有兩扇可以開啟的小蓋,其中一蓋設臥虎形鈕。方盒四面各攀爬一條回首吐舌的龍形耳,四隅有勾曲形棱脊。方盒以4個裸身跽坐的人形為足,其背對方盒,雙手后擺,背負手抬以承其重。蓋面飾兩頭龍紋,四周圍有箭鏃形幾何紋。盒壁飾變形獸體紋,下為波曲紋。 
7、晉叔家父方壺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高50.8厘米,口長18.8厘米 1994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93出土 長橢方形壺,橢圓形捉手蓋,口略侈,長頸稍內收,垂腹,圈足,頸兩側有龍形翹鼻的獸首銜環(huán)耳。橢圓形捉手內飾相交的雙頭龍紋,蓋沿、器頸飾變形獸體紋,口沿下有一周三角形幾何紋。腹部由寬窄相交的線條層疊組成十字形界欄,在每一交叉點有方錐體突出,由十字形分隔出的每一區(qū)域飾獸目交連紋。圈足飾斜角云紋。蓋的子口內側鑄4行18字,記晉叔家父作此壺,各字間有陽線方格。該墓主為兩周之交時擁立周平王東遷的晉文候。 

10、獸目交連紋匜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長30厘米,高16厘米 2005年曲沃縣羊舌村出土 敞口,流略上昂,龍首形整,瓢形器腹,四個獸蹄形扁足,口沿飾獸目交連紋,腹壁飾數(shù)道橫條溝紋。 
11、獸目交連紋盤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直徑46厘米,高16厘米 2005年曲沃具羊舌村出土 方唇,窄折沿,淺腹,圈足,圈足下附三小獸蹄形足,口沿和圈足均飾獸月交連紋。 
12、鷹紋玉圭 新石器時代 長21厘米,寬4厘米,厚0.1厘米 1971年侯馬市煤灰制品廠祭祀坑出土 上下兩端磨薄出刃。中部陰刻一展翅的鷹形圖案,其下陰刻兩組6道橫線,再下有一圓穿。 
13、玉魚、玉塊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魚長11.6厘米,玦外徑2厘米 1994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92出土 共6件,由4件玉魚和2件玉玦組成。玉魚為青玉,呈墨綠色,四魚整齊并列,魚頭朝南,長條形,造型簡潔,流暢。魚身刻紋一面呈弧面圓凸,另面平齊,平齊一面兩魚可相合為圓柱體,出土時刻紋朝下,魚嘴有小圓穿。玉玦2件,白玉,位于玉魚兩側。此組玉器出土于墓主人頭下部,當為飾發(fā)之玉。據(jù)考證,墓主當為晉靖侯之夫人。 
14、玉牌聯(lián)珠串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通長約68.5厘米 1994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92出土 由鏤空鳥紋梯形牌1件,瑪瑞管388件,料管126件,煤精石扁圓珠20件,共計500件組成。玉牌,青玉,梯形,鏤空透雕雙鳥,相背面立,尾上翹與華冠相連,身飾陰刻線紋。上端有對穿小孔6個,分別維系6串料管,下端有斜穿小孔10個,用以維系下部串飾。下部串飾10條,每條由 6個料管,7個方形或圓形黃瑪瑙,30個左右的紅瑪瑙管,2個煤精片串成,整體復雜、壯觀。此種組配多見于西周女性高級貴族墓中,出土于左右肩部,垂于胸前。 
15、綴玉覆面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 高約35厘米,嘴長6.2厘米,寬2.9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出土 葬玉。出土于墓主的頭部,由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組成,周邊圍繞大小兩種三角形片,大三角形尖端向內,小三角形尖端向外相隔排列。面部自上而下為眉、額、鼻、目、耳、臉頰、嘴、腮、下頜。眉、目之間的魚形飾可能是眼簾,還有一些鉤狀器分布于各部位。每件玉飾上均有對穿孔,位置大多在邊緣,有正、背面鉆,根據(jù)鉆痕推斷,系采用雙面鉆、單面鉆兩種方法。一些玉件上有紋飾,其中眉、額、鼻梁上部、臉頰,是利用雕琢過的材料改制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