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念 但凡從中學的課堂走出來,恐怕沒有幾個不喜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吧。 但是,古往今來無一人能尋覓到此處。當年那位捕魚人誤入桃花源,出來后沿途都做了記號,為何“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而那位道德高尚之讀書人劉子驥聽說此事,便高興地想去一睹為快,哪知理想還未變成現(xiàn)實呢,就一命嗚呼了。你說嚇人吧,所以“后遂無問津者”。 那么,這個桃花源到底是什么地方,令人無限向往而又讓人望而卻步? 一、《桃花源記》只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王國 世人皆知《桃花源記》是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的一篇代表作,入選九年制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材,是中學生必背書目。不僅是古代的人們向往桃花源般祥和、康樂、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就是現(xiàn)在的人誰又不向往呢? 按說我們繁榮昌盛的大中國,處處都是桃花源,但是陶公筆下的桃花源,那個令世代人向往之地,至今沒有找到,就是利用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恐怕也難以搜尋到目標,因為那個地方就在作者心里,是一個理想王國,那個時代根本不可能有那樣的地方。為什么這么說呢? 1、劉裕稱帝,道貌岸然 公元421年初,劉裕采取極端措施,用棉被活活捂死晉恭帝,自己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初”。本來劉裕的霸業(yè)就是血腥屠殺和不擇手段鎮(zhèn)壓起義軍,建立在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之上,已經(jīng)引起時人的不滿和憤恨。他又在奪取帝王的斗爭中,為了獲取更大的資本,玩弄權(quán)術(shù),大耍陰謀,講假話,設(shè)圈套,對外慈愛仁政,對內(nèi)猜忌虛偽,鏟除異己,誅殺遜帝,簡直達到窮兇極惡的地步,充分暴露一個野心家、陰謀家的丑惡嘴臉。 在烏云遮天的情況下,杰出詩人、一代文豪陶淵明怎么會隨波逐流?于是,他在仕途上升任最大的官職乃是彭澤縣令,而且僅僅81天就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2、田園詩派之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與統(tǒng)治階級徹底決裂后,隱居田園,躬耕隴上,獨居一隅,與阡陌為友,同鳥獸作伴,向往和提倡“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同時,他也代表廣大勞苦大眾的心聲,誰不向往那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平等自由的社會制度?可是,陶公這樣一位老人,手無縛雞之力,面對黑暗的社會,既不能適應,更無法抗拒,只好避而遠之。 另外,陶淵明的大量詩文,足以表現(xiàn)他對時局的不滿。他的文字表面上是歌頌大自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其實暗里表現(xiàn)出他在困頓中的滿腹牢騷,隱喻他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種幻想。 譬如,《飲酒·其五》中所寫:“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面上說,自己居住在這人間仙境,遠離車水馬龍的喧囂。你要問我如何能這么快活?實話說吧,只要自己心存高遠,自然就在獨處中心曠神怡了。不信?你看:正在東籬下采菊花,猛一抬頭便可以看見南山無比絢麗的景象......你以為老陶真的心情那么美好嗎?錯了。他是在表達自己厭惡腐敗透頂?shù)墓賵?,決心歸隱田園生活的渴望,是超凡脫俗思想的極端體現(xiàn)。 再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稓w園田居·其三》,詩人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本不是種田人,在南山下種豆,卻讓茂盛的野草蓋住了稀少的豆苗。戴著晨露去除草,披著月光才回家......躬耕的生活的確很辛苦,但是中國人自古就有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跪舔和茍且不是一個真正詩人的性格。 所以,陶公寧愿辭官不做告老還鄉(xiāng),歸隱田園,忍受勞作之苦,也不與腐敗的官場同流合污,守住一方凈土,保持心靈純潔。正是這種無畏的精神,高尚的情操,美好的人格,所以,陶淵明受到千秋萬代人的稱贊和敬仰。因此,他被后人譽為:“田園詩人之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至此,不難看出,陶淵明不愿過著溜須拍馬的生活,他筆下的桃花源只能在他的詩句里,在他的心田上。 二、《桃花源記》更像一篇鬼故事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那個都到那心頭來。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這首歌你喜歡不?喜歡就對了,因為這首《聊齋》主題歌,讓人世間多少癡迷者醍醐灌頂,大徹大悟。那么,身處暗無天日的陶淵明又怎么不能借《桃花源記》,讓牛鬼蛇神超越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呢? 1、捕魚人怎能忘記路之遠近?真是似夢非夢也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文章一開頭,老陶就為世人設(shè)了一個圈套。試想:一位世代以漁為業(yè)的捕魚人,應當對當?shù)氐拇笮∠鞯纫槐娝蛳喈斒煜ぃ趺茨芡浡吠局h近,竟然還迷路了呢?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p> 正在漁人一籌莫展之時,忽然眼前閃現(xiàn)出一片桃花林,漫步其間竟沒有一棵雜樹,每當有風吹來,桃花瓣紛紛落在嫩綠的草葉之上,這樣的美景真是令人無限向往??墒?,我要說,漁人已經(jīng)是鬼迷心竅了。 試想,桃樹在民間那可是避邪之物,它是陰陽兩界的分水嶺,是阻擋外部勢力侵蝕的鎮(zhèn)宅之重器。曾記得村中有婦人抱小孩出門,手中都要拿一根桃樹枝呢!陶翁作為晉代著名的文學家,能不知道桃花開落時節(jié),恰逢清明,路上行人欲斷魂? 陶淵明之所以這樣寫,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極大不滿,借漁人迷路為下文進入墓穴埋下伏筆,表達他對另一個極樂世界的美好向往。 2、漁人到底進入的是桃花源還是古墓道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漁人沿著狹窄的過道走進去,剛好能鉆進去一個人。一直走了幾十步,眼前十分寬敞,一下子明亮起來。試想:無論古今,哪里才是這樣的地方?只有墓道與墓穴。古人為防賊人盜墓,都是將墓道修得十分狹窄,只有進入墓室方才寬敞起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p> 漁人看到那里的土地開闊又平整,房屋農(nóng)舍鱗次櫛比,井然有序。其間,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碧綠的桑樹與翠竹交相輝映。試想:這樣美好的地方能是漁人誤入的小村落嗎?這好像現(xiàn)在的特色小鎮(zhèn)?。∫牢覈糯霓r(nóng)村,農(nóng)家人建房都是雜亂無章的,而墳墓的埋葬卻是按照輩分排列的,一點兒也不能亂了章法。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p> 首先“阡”這個字在古代可是代表墓的意思。 在這里卻是道路交通錯落有致,到處都有雞鳴犬吠。男女的衣著打扮呢,也和外面的人沒有什么兩樣。問他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他們說是先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帶著家人和鄰居來到這人間仙境的,從此沒有離開過。再問他們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搖搖頭,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曉得有什么魏朝和晉代! 讀到這里,可以看出這段話是對當時社會的極大諷刺,晉朝的統(tǒng)治者們整日里鮮衣怒馬,花天酒地,魚肉百姓,橫行鄉(xiāng)里,過著人上人的生活,可是這世外小村落里的人卻不識這一套,竟然不知道有一個晉朝呢!更不難看出,從秦到晉的五百年間,桃花源中人衣著打扮沒有改變,就是在告訴人們:這里居住的不是人,他們的服飾很有可能是在逢年過節(jié)時,外面的人“燒”來的。 還有這五百年間不與外面的人交往,就這一家人和鄰居在這里生活,他們是怎么繁衍后代的?一定是近親結(jié)婚吧?近親結(jié)婚的后果,你懂的。那里還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嗎?所以說,桃花源中住的是人還是鬼,陶淵明的心里最清楚。 3、設(shè)酒殺雞作食,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便要回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外面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國之不寧,何來家之安定。而桃花源中人哪來的美酒與美食呢?而且家家如是。這里不難想到,只有死去之人,天天都在享用人間的祭品,并且酒和雞自古都是祭品中的首選,缺一不可。至今,在我國民間的喪葬事,靈桌之上依然還要擺放著酒和雞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漁人說出來就很輕松地出來了,而且還不難找到了自己的船只,你信嗎?如果相信,那么桃花源中人在其居住五百年,難道沒有一人想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嗎?恐怕鬼都曉得吧!特別是漁人沿途都做了記號,把此事報告了太守,然后派人重新來尋桃花源卻又不得而返,這真是一個無比詭異的現(xiàn)象。 據(jù)陶公同時代的風水學家郭璞《葬經(jīng)》所載:“門前桃桑為大兇”。這一點作者恐怕比誰都清楚,所以文中提到的桃花源遍植桃樹,村中還夾雜著桑樹和竹林,這些都是陰陽兩界人的天然屏障,陰間之人是無法走出來的。待漁人清醒之后,這個地方就瞬間消失了,后來人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 如果說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寫的是孤魂野鬼,那么桃花源就是一塊墓地,這里不免有些恐懼。但是,更加恐懼的是每位中學生還要將其銘記于心。 讀罷此文,鄙人以為,桃花源的美好更加反襯現(xiàn)實生活的可悲,因為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故事,演繹著各種風花雪月,刀光劍影,愛恨情仇,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都會留下眾多的精彩與無奈。若是聽到那個時代的文人們一聲嘆息,頓感世態(tài)炎涼,不敢站起來口誅筆伐,紛紛逃離塵世繁華三千,躲避山野荒嶺一隅,借鬼說人事,那么,這個世界雖然群星起舞歌太平,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天翻地覆慨而慷! ![]() 【作者簡介】馬獻武,筆名墨念,發(fā)表作品百萬字,出版小說《情歸鄉(xiāng)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