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常入侵菜園,貼近地面生長難拔除,20年前是饑荒菜,如今超市多見 這個季節(jié),降水特別多,同時溫度也上升很快,對于植物們來說,也是生長的旺季,幾場雨下來,菜園子里就會長滿雜草,就連平時干干凈凈的院子里,幾天時間也能見到半人高的野草。 不過也并不是所有的野草都是一無是處的,要知道古代的《救荒本草》一書中,就記載了數(shù)百種野草也野果子,當(dāng)遇到饑荒年糧食歉收的時候,這些就是農(nóng)民救命的指南,能告訴我們哪些野菜能吃,從而免于餓肚子。 這種野草貼近地面生長,非常難以拔除,在20年前它可是“饑荒菜”,如今卻成為了菜市場常見的蔬菜,常年賣五六元一斤的價格。它就是讓農(nóng)民又愛又恨的麻繩菜,你們喜歡吃嗎? 麻繩菜的科普聽這名字,就知道這種菜長得很普通,要不然也不會有人給它取如此通俗的名字。它在有些地方也叫“太陽草”,相傳后羿射日的時候,一天射沒了9個太陽。有一個太陽就鉆到了一種小草的后面才躲過一劫,所以它就得名“太陽草”。 麻繩菜的學(xué)名大家都有聽說過,就是大名鼎鼎的馬齒莧。這是一種十分普通的小草,在我國南北方都有分布,常在荒地、路邊和菜園子、果園里見到。 馬齒莧長得很普通,基本找不出任何的特點。古人發(fā)現(xiàn)它唯一的特點就是葉子細小似馬的牙齒,于是就有人給它取名“馬大牙”,但是畢竟太俗氣了。 由于它的葉子是綠色的,而莖是紅色的,非常像莧菜,所以就取了“馬齒莧”這個大名。但是在民間它的別稱很多,比如五方草,瓜子菜,麻繩菜,馬齒菜,螞蚱菜等等。 在筆者的家鄉(xiāng)這邊,很少有人知道馬齒莧,但是提到麻繩菜就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不過農(nóng)民對它是很沒有好感的。如果在菜園子里見到了,都是直接鏟除了。但是它卻是貼近地面生長的,根莖有很嫩,并且在莖上面還會附生細根,所以貼近地面難以拔除,即便是拔斷了依然還能生長。 麻繩菜的價值參考在20幾年前,麻繩菜可是個好家伙,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然還會稱呼它為“饑荒菜”。顧名思義就是遇到饑荒的時候,常被挖來充饑度過饑荒的野菜,麻繩菜就是這樣一種野菜。 原因也比較簡單,首先是麻繩菜的生命力很強,耐旱也耐澇,并且對生長環(huán)境挑剔,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所以不會受到災(zāi)害的影響。 其次是麻繩菜隨處可見,采挖方便。這是在農(nóng)村十分常見的野菜,常常入侵菜園子和果園,長勢良好。相比于其他比較稀有的野菜,麻繩菜隨處可見,所以采挖起來很方便,想吃了就去菜園子、果園里,或者是荒地,用一把鐮刀就能輕松割一大籃子。 最后,麻繩菜美味可口,并且營養(yǎng)很豐富。既然被稱為菜,那肯定是可以食用的。麻繩菜的食用方法多樣,它不光是可以涼拌、清炒、煮湯,還可以用來包餃子、做包子、做餡餅等。并且吃不完的還能把它曬干了,然后留著以后秋冬季沒菜的時候再吃。 關(guān)鍵一點在于,麻繩菜的營養(yǎng)也很豐富,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胡蘿卜素、鈣、磷、鐵以及維生素E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并且它還能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炎、止渴、利尿等作用,因此在民間也稱它為“長壽菜”。 結(jié)束語在后來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也就很少有人再吃麻繩菜了,它也因為常常入侵菜園子,難以根除、繁殖能力強的特點,遭到了農(nóng)民的嫌棄,被視為惡性“害草”,見到就會用鋤頭、手工拔除。 可是在最近幾年,麻繩菜卻成為了一種超市里常見的日常蔬菜了,菜市場更是經(jīng)常能看到它的身影。這是因為在城市里掀起了吃野菜的浪潮,而麻繩菜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有些農(nóng)民就專門種植麻繩菜,一年四季都有銷售,就算是在春夏季也要賣到五六元一斤,而到了冬季價格更高了,因此經(jīng)濟效益還是不錯的。 各位朋友們,你們喜歡吃麻繩菜嗎?超市里五六元一斤的麻繩菜,你們會買嗎?歡迎大家留言。 |
|
來自: 三農(nóng)小毛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