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 劉向軍 欲壑難填。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這說的都是一個字:欲。 林則徐說:“無欲則剛。”此言有理。就欲望而言,當(dāng)然還有另一面:有欲亦剛。 無欲和有欲正如無為和有為,本質(zhì)上是統(tǒng)一的:有所欲即有所不欲,有所不欲始能有所欲;有所為即有所不為,有所不為始能有所為。 無欲的“欲”,一般總是被定義為個人對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低級的無欲,是潔身自好,不占他人的便宜;高級的無欲,是長思舍得,心里時常想著他人;頂級的無欲,是公而忘我,身許天下。反之,無欲的“欲”,如果被定義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那會是可怕的——心如死水,心如古井,那是極乏味的生活。 人生而有欲。所謂的“有欲”和“無欲”必然地統(tǒng)一在同一個人身上。沒有欲望,無法生存。 得道高僧,清心寡欲,青燈古佛,超然出世,看似大無欲,從另個角度來說,其一心向佛,自求涅磐,恰是其大有欲。 西天取經(jīng)的玄奘,不羨富貴,不圖安逸,不貪美酒,不近女色,一襲袈裟,一支禪杖,一匹毛驢,獨自西行,這是其大無欲;而其叩問佛祖,求取真經(jīng),弘法傳道,九死一生,矢志不移,澤被后世,名垂千秋,又是其大有欲。 周恩來總理無兒無女,一心為民,兩袖清風(fēng),清正廉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共產(chǎn)黨人無欲則剛的典型,而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贏得生前身后名,踐行了他至死佩戴在胸前上的胸章“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這是其大有欲。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江面上千帆競發(fā),老和尚考問小和尚:江山有多少艘船?小和尚回答說:數(shù)不清。老和尚說:只有兩艘,一艘曰名,一艘曰利。 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君子小人,莫不如此。計利當(dāng)計天下利,求名當(dāng)求萬世名,這是君子的名利觀;計利則爾虞我詐,求名則不擇手段,這是小人的名利觀。 名利單收的人很多。太史公死后有大名,而生前無小利,他生前想花錢自免于腐刑而不能。和珅生前有大利,富可敵國,而死前、身后有惡名——雖然也是大名。 名利雙收的人也不少。歷代壽終正寢的帝王都如此,如漢高祖、唐太宗、乾隆帝。反之,那些被革命、被弒君篡位的帝王就要差很多:被俘虜?shù)乃位兆?/strong>、上吊自殺的崇禎帝、被開棺曝尸的慈禧老佛爺。 在我們這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生前名利雙收、死后芳名遠播的欲求,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變得更為容易些,也更為坦然,當(dāng)然也更為艱難,更為辛苦。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層次上拼命打拼,為了某一種欲望而克制另一種欲望,在無欲和有欲之間取舍,在有欲和無欲之間掙扎。生命因此而精彩,個人因此而實現(xiàn),生活因此而豐富,世界因此而進步。 有人對“欲望”有這樣漂亮的表述:低級的欲望,通過放縱即可實現(xiàn);高級的欲望,通過自律方可實現(xiàn);頂級的欲望,通過煎熬才可實現(xiàn)。 我們對“有欲”也可以有這樣的表述:低級的無欲,通過忍耐即可實現(xiàn);高級的無欲,通過自律方可實現(xiàn);頂級的無欲,通過犧牲才可實現(xiàn)。 人生始于一個欲字,人生終于一個欲字。 該賦于“欲”以怎樣的內(nèi)涵與形式,這是人生全部的哲學(xué)。 2021.5.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