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是種曾經(jīng)廣泛分布、被認為第一兇猛的動物,所以有了“豺狼虎豹”的排位順序。在古詩詞中關(guān)于豺的有不少,但總是將豺與狼放在一起,作為一種動物,如“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鴟鸮鳴衡扼,豺狼當(dāng)路衢”,“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只有李白算是搞清楚豺是豺,狼是狼,所以有“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這豺確實長得像狼,也長得像狗,所以總是被人們叫做“豺狼”或“豺狗”。但豺的四肢較短,大小與狗和狐貍差不多,明顯比狼要小。體長85-130厘米,尾長45-50厘米,體重15-32千克。嘴巴比狼短而頭較寬,耳短而圓,身軀也較狼為短。尾比狼略長,像狐貍尾巴一樣,尾上的毛長而密。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jié)和產(chǎn)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cè)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或紅棕色,腹部及四肢內(nèi)側(cè)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 豺是一種極聰明的社會性動物,有較嚴格的等級制度。群居性,多由較為強壯而狡猾的“頭領(lǐng)”帶領(lǐng)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3只,一般7-8只,最多的有40多只一群的,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豺采取的是群內(nèi)公有制,集體獵食,共同取食。 豺的聽覺和嗅覺極發(fā)達,行動快速而詭秘,稍有異常情況立即逃避。耐力極好,常以接力式窮迫不舍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獵食其它動物。分工明確,詭計多端,幾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獸類它們都能對付。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于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形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獸發(fā)動挑逗和進攻,但主要還是鹿、麂、麝、山羊等偶蹄目動物為食。 由于牙齒的鋒利和堅硬度以及頭骨的構(gòu)造,使得豺的咬合力也非常強,達500磅。它們的爪牙銳利,膽量極大,顯得兇狠、殘暴而貪婪,一般先把獵物團團圍住,前后左右一齊進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開皮膚,殺死獵物,分而食之。豺是現(xiàn)存最強的犬科動物,也是最兇殘和靈活的犬科動物,體型雖小于狼,但是戰(zhàn)斗力要高于狼。 對付一些像牛那樣的大動物,更加顯示了豺的聰明才智和集體主義思想。一般一頭豺就會連嚇帶哄盡量拖住獵物,不讓獵物逃走,而其它的豺就從兩側(cè)快速包抄,堵住逃路。正當(dāng)獵物進退兩難時,靠近其尾部的豺就會乘機突然跳上獵物的背部,然后用利爪掏出獵物的腸子。當(dāng)獵物負痛亡命狂奔時,抓腸子的豺會反方向跑,被掏出來的腸子被扯得到處都是,然后獵物會肚空血盡而死,豺群便一涌而上,搶拖撕咬,將獵物吃得干干凈凈。那場面極其血腥,難怪會把豺排在最兇殘的動物之首。 它們相信群體的力量,有時也干出搶奪其它兇猛動物獵物的勾當(dāng)。不但敢與狼爭食,敢與豹爭食,與獅子老虎也敢爭食??恐后w攻擊和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往往都會得逞。 沒有金剛鉆,不攬磁器活。豺之所以什么都不怕,除子自身兇猛與集體作戰(zhàn)外,它還有自己的殺手锏。一般的犬科動物的爪子并不是很鋒利,但豺和爪子像虎豹一樣鋒利,亮出它們的指爪時,會發(fā)現(xiàn)這不但是一把利刃,而且還帶了倒刺,一量被它擊中,就連牛皮都會被劃破。 豺雖然是典型的肉食動物,但偶爾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究竟是為了營養(yǎng)均衡還是為了幫助消化,尚不得而知。 每年的9至2月是豺的交配季節(jié),在繁殖季節(jié)里,雄獸和雌獸多成對活動。雌獸的妊娠期約為66-69天左右,產(chǎn)仔則在冬季,每胎產(chǎn)4-6仔,最多為9仔。初生的幼仔背有深褐色的絨毛,1-1.5歲性成熟,壽命為15-16年。在豺群中一般雄獸居多,性比為2︰1,也許與雌獸的成活率有關(guān)。 豺的社會性還表現(xiàn)在相互的幫助,有時懷孕的母豺會合住在一個窩,像是合建的產(chǎn)房和幼兒園,共同來撫養(yǎng)它們的幼豺。成年豺會給幼豺找食吃,捕獵后給它們喂食,還有的會在洞穴邊放哨,以免母豺和幼豺不被傷害。它們和狗一樣會運用聲音來相互交流,但是不會像狗那樣大聲吠叫。它們會哀號、咆叫、低吟、鳴咽,還會吹口哨。當(dāng)群體成員之間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鮮血淋漓,有時甚至連耳朵也被咬掉,一定要分個勝負,重新建立起社會關(guān)系才會停止。 豺廣泛分布于整個北亞、南亞及東南亞的大陸地區(qū)。既能抗寒,也能耐熱,但以南方有林的山地、丘陵為其主要的棲息地。它與狼是食物競爭者,但正好分布生境很少重疊。由于自然環(huán)境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失去了棲息和隱蔽條件,各類被食的野生動物數(shù)量日漸減少,捕食困難,直接影響豺的生殖繁衍。饑餓迫使它們的活動范圍向村落擴展,盜食家畜,人們常以害獸加以捕殺,致使各地都處于瀕危狀況。所以雖然分布廣泛,但數(shù)量稀少。 實際上豺主食羚牛、鬣羚、野豬、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個體,對平衡和復(fù)壯有蹄類種群起到了一定效應(yīng)。 有些山區(qū)群眾將豺視為靈物,認為豺是天神的使者,聽得懂人語,也知道維持森林秩序。由于豺有一對靈活的大耳朵,像馬的耳朵一樣,所以有些地方又把豺叫做“馬耳狗”,但這只是私底下悄悄地稱呼,而在野外則稱它們是“馬將軍”或“馬元帥”。因為在一些村民看來,如果叫它“馬耳狗”,是罵它作狗了,它會生氣,專門來報復(fù)罵了它的人,或咬死他家的家禽家畜,或?qū)⒁柏i趕他家的莊稼地里吃他家的莊稼。有了這些禁忌,倒是為保護豺作了一些貢獻。 近年來在貴州的習(xí)水、劍河等地都發(fā)生過豺咬死家畜。在湖南的張家界也發(fā)生過豺咬傷牛??磥磉@多年沒有消息的豺,在森林深處還是有的,只是不知道它們的命運究竟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