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太籠統(tǒng),首先得看作家的名氣,然后看作品的質(zhì)量,三要看作品出版上市的平臺即誰來操刀,四要看推出作品的時機,五要看圖書市場瞬移的運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余華新作《文城》,年前出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由新經(jīng)典今年三月發(fā)行,起印五十萬冊,發(fā)行當月又加印十萬冊。有了這樣巨大的發(fā)行量,按照百分之十版稅,定價五十九元,最低版稅應該不低于三百萬。再如諾獎得主莫言的《晚熟的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市,去年八月推出,起印六十萬冊,估計版稅也不低于三百萬。賈平凹長篇小說《暫座》,作家出版社推出,版稅收入也不低于前兩位大咖。鐵凝《大浴女》,春風文藝出版社,布老虎叢書,二OOO年三月出版上市,起印二十萬冊,定價二十元,版稅按照百分之十算,應該也在當時拿到四十萬,在當時不算低。當年二OOO年三月,我的一部長篇校園小說《校園情報快遞》,中國戲劇出版社,由書商運作,二渠道發(fā)行,累計發(fā)行十萬冊,定價十三塊八,與以上大咖比就差強人意了。至于一般性其他省市一級作家,只要自己不花錢,不自費,能夠出版上市,印個五千到一萬冊,估計版稅稿費也就一兩萬,就已經(jīng)燒高香了。甚至,有時沒有稿費,會給一些樣書。當然,能夠不花錢,不自費出書的作家,已經(jīng)鳳毛麟角了。估計國內(nèi)一年也不超過五百部。全國一年出版一萬多部長篇小說,數(shù)據(jù)很驚人,其實百分之九十都可能是印個一兩千冊自費書,基本靠作者送人,然后再循環(huán)到廢品收購站,毫無影響力。作家這個行當,名利雙收的金字塔頂峰上可能也就這么三五人,應該不超過五十人,其他都是日子很難,蝦走蝦道,不依靠各級省市作家體制,甚或多數(shù)或等同于自生自滅,也就很難有真正的大作品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