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想梳理一下,我與閱讀的不解之緣。 從小到大,我都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特別乏味的人,沒有其他女孩子閃閃發(fā)光的特長:我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也不會彈鋼琴。自記事起,在無數(shù)張表格的“興趣愛好”一欄,我都會寫、且只會寫:閱讀。 是的,我對寫作的喜愛,基于我對閱讀的積累。在讀了那么多美麗的文字以后,心生向往:如果,我也可以。 記憶里,人生中擁有的第一本書,是《格林童話》里的《小紅帽》。那是一本薄薄的注音畫冊,我在醫(yī)院外面的書攤上尋到,翻來覆去地讀。后來母親說,要是能夠背下來,就買給你哦。 我一字不差地把那些簡潔的文字背了下來,從此便有了床頭的第一本書 。 后來我就成了新華書店的???,常常帶著面包、水在書店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當然源于母親的引導。猶記得在廣州讀小學時,周末,她常帶我去桂花崗或者新市墟的書店,我們一起坐在階梯上,看一整天的書。沒有強迫、沒有說教、沒有勸誡,她只是安靜地坐在那里,捧著書來看,有時會摘抄些筆記——幼小的我,漸漸習得了這個習慣,中學時代,我做了好多本摘抄。哪怕現(xiàn)在工作了,依然會寫電子版的讀書筆記。母親說,書不能白讀,讀要服務(wù)于寫,服務(wù)于說,要把別人的文字,內(nèi)化成自己的。積累多了,自然能夠輸出。這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幼時,她曾督促我背成語詞典,每天三十個,可惜我太憊懶,沒能堅持;后來她督促我背唐詩、背宋詞,可惜我一知半解。但我實在驚嘆于中國文字的巨大魅力——那么深奧的意思,怎么就恰到好處地濃縮在四個字里面呢?那么瑰麗的場景,怎么就鬼斧神工地排列組合成寥寥數(shù)字的詩詞里呢?哪怕我學了這么多年英文,我還是更加鐘情于中國的方塊字。所以每每看到現(xiàn)在的高中生,絲毫不重視語文學習,我就無比詫異與痛惜。有時語文早讀和他們一起讀《長恨歌》,讀《赤壁賦》,讀《歸田園居》,看到他們懶洋洋味如嚼蠟的模樣,就覺惋惜。 就我個人經(jīng)歷而言,閱讀習慣的培植,一定始于幼時。所以我永遠感激,母親為我做了這么好的榜樣。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人生是有限的,無論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還是我們度過的時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維度里,所以我們才需要閱讀,去超越這些限制,活出人生的多層意義。借著閱讀,我們可以和幾千年前的古人對話,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交流。讀得多了,會發(fā)現(xiàn),原來人生,還有這么多種可能。如果以后我成了母親,我一定會放下手機和iPad,帶著我的孩子讀書。不是以父母權(quán)威的身份命令ta讀書,而是安靜地坐在ta旁邊,和ta一起閱讀。在我幼時,母親從未跟我說過,閱讀有多大多大的益處,她只是帶著我去經(jīng)歷、去領(lǐng)悟、去在持續(xù)不斷的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見解。保持閱讀,并且思考。這是她教給我的,最美好的習慣。 蘇子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span>我沒到這種境界,但我的生活,從未離開閱讀。就像那副著名的二戰(zhàn)期間的圖書館圖片-《荷蘭屋圖書館的紳士》:我經(jīng)歷過很多個難過的時刻,因為生死,因為福禍,或者僅僅只是因為庸常歲月里的一點小情緒。但總會那么一個時刻,打開一本書,掃到一行字,就像熨斗撫平衣服的褶皺 ,就那樣熨帖地拂去了心里的所有浮躁與不安。原來還有人,和我經(jīng)歷一樣、感悟一樣、期待一樣誒。還好還好,我并不孤單。書里的故事,告訴我人類的際遇具有普遍性和同質(zhì)性,同時也告訴我:無論如何,人類的韌性,總會戰(zhàn)勝生活里的所有困難。 Why should we READ? Because we Require, Enjoy, Aprreciate and Devote to it. 祈愿諸君也能從閱讀中覓得寧靜、視角與希望 沒事早點睡,有空多賺錢,平時勤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