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滿城火熱,炎熱的天氣讓人大汗淋淋,不斷地飲水也緩解不了咽部的燥熱,馬路上只能看到寥寥的人們匆匆趕路,烈日熾熱地“蒸煮”,雖然還不是三伏酷熱之時,但是人們已經(jīng)不停地抱怨天氣太燥熱。或許還有動蕩不安的時事,以及疫情之下艱難的生活,讓人心中煩躁,多想來一碗清心寧神又能舒緩情志的健康的涼茶,驅散籠罩在身心上的陰霾!嶺南歷代都出現(xiàn)過不少涼茶方藥,傳承一直延續(xù),無論大街小巷,無論耄耋老人還是幼稚小兒,嶺南人都熱衷于品味涼茶,以至于我這個來自于安徽的外來人也逐漸被熏陶,經(jīng)常看著身邊的親友閑暇之余聚在一起品茶,我也開始研究起涼茶文化,畢竟茶文化跟中醫(yī)藥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分割,多數(shù)茶水材料都具有藥物效用,都是取自于傳統(tǒng)草藥。有很多民間鮮藥都是制作涼茶的必要成分,特別是在民間很多人更熱衷于采摘鮮藥煎煮涼茶,味道更鮮美可口。只是民間缺少醫(yī)藥知識,常常不能根據(jù)身體素質(zhì)進行搭配茶方,往往會因為茶方不適合身體素質(zhì)引起身體不適。城市到處可見的果茶、奶茶、冰茶,雖然可口卻喪失了傳統(tǒng)茶的“藥用”而且于身體有害無益,很多人因為飲用果茶、奶茶、冰茶反而濕氣更甚,出現(xiàn)痰濕、肥胖、脾胃不適等等病態(tài)。 茶療是傳統(tǒng)中醫(yī)的一門專業(yè)學科,近代因為茶療不是太普及所以傳承比較零落。世界第一部茶書專著是唐代陸羽的《茶》,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藥也”。涼茶取材于中草藥,不僅僅局限于各種茶葉,還有各種藥材進行配伍,既要求具有良好的口感,又具有調(diào)節(jié)身體、防病治病的效用。有些配方比較簡單,可能只有一味藥材,有些配方則較為繁雜可用數(shù)十味草藥,這跟臨床辨證用藥是一個道理,飲茶也一樣需要因人的個體差異進行配伍。 原則上,傳統(tǒng)中醫(yī)都會根據(jù)辨證處方施藥,只是有很多“湯劑”并不能當作茶療處方。故而茶療也是需要做一定研究之后才能運籌帷幄的擬定,因為開出的茶方除了能蠲除病邪,還要爽口,可以持續(xù)、頻頻飲用,藥力適中而又不過于暴烈,以免糾偏太過! 來一碗健康的涼茶是每一個愛飲涼茶者的期許。我這里分享幾款常用的涼茶方,希望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擇使用: ①清咽潤燥茶方(張學禮):金銀花10克,羅漢果1枚,金石斛10克,藏青果10克,烏玄參10克,麥門冬10克,生地黃10克,粉甘草6克,水煎煮,作茶頻飲。 ②靖咽開音茶(張學禮):羅漢果1枚,木蝴蝶6克,胖大海1枚,平貝母10克,凈蟬衣6克,五味子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水煎煮,作茶頻頻飲服。 ③爽口下火茶(張學禮):山梔子6克,金銀花6克,白茅根30克,鮮蘆根30克,布渣葉10克,燈芯草1扎,生甘草6克,水煎煮,作茶頻頻飲服。 ④消積化濕茶(張學禮):北山楂30克,廣陳皮15克,烏梅肉30克,葫蘆茶15克,布渣葉15克,甜葉菊2克,水煎煮,作茶頻飲。 ⑤龍脷止咳茶(張學禮) :龍脷葉15克,川貝母10克,甜杏仁10克,海底椰30克,連皮雪梨1枚(洗凈,去芯),水煎煮,出鍋后加少許蜂蜜,作茶頻飲。 ⑥離濕祛暑茶(張學禮):廣藿香10克,佩蘭葉10克,蘇薄荷5克,木棉花10克,葫蘆茶10克,淡竹葉6克,南豆花10克,姜厚樸6克,水煎煮,作茶頻飲。 ⑦明目清火茶(張學禮):杭菊花10克,霜桑葉10克,夏枯草10克,決明子10克,金石斛10克,枸杞子10克,谷精草6克,密蒙花6克,生甘草6,水煎煮,作茶頻飲。 ⑧養(yǎng)心安神茶(張學禮):西洋參10克,麥門冬10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0克,蓮子肉20克,檀香6克,龍眼肉6克,合歡花6克,九節(jié)菖蒲6克,水煎煮,作茶頻頻飲服。 ⑨養(yǎng)陰止渴茶(張學禮):北沙參10克,肥玉竹10克,烏梅肉15克,鐵皮石斛10克,甘草6克,水煎煮,作茶頻飲。 ⑩解毒防疫茶(張學禮):金銀花10克,貫眾10克,板藍根10克,大青葉10克,貢菊花6克,魚腥草10克,廣藿香10克,佩蘭葉10克,蘇薄荷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煮,作茶頻飲。 茶飲方可以單味藥作為茶飲,常用的有:西洋參、白茅根、杭菊花、綿馬貫眾、三七花、木棉花、雞蛋花、金石斛、金銀花、山梔子、蓮子心、枸杞子、鐵包金、毛冬青、冬凌草、余甘子、香櫞、廣陳皮、化橘紅、牛蒡根、夏枯草、車前草、玫瑰花、月季花、桂花、洛神花、玳玳花、胖大海、決明子、溪黃草、薏苡仁、淡竹葉、霜桑葉、南非葉、金蓮花、苦蕎麥、靈芝、茉莉花、佩蘭葉、枸骨葉(果)、荷葉、槐米、紫蘇葉、廣藿香、大青葉、板藍根、青果(橄欖)、藏青果、石橄欖、蘇薄荷、烏梅肉、紅棗、生姜、干姜、肥玉竹、北沙參、人參片、紅參、高麗參、野山參、參須、檸檬片、北山楂、大麥芽、香櫞片、甜葉菊、甘草片、五味子、番瀉葉、杜仲茶、苦丁茶、黃芪、七葉茶、洋甘菊、薰衣草、丁香、橄欖葉、蘆薈、茴香、沙棘、麥門冬、天門冬、覆盆子、玉米須、冬瓜皮、生大黃、綿茵陳、綠豆、赤小豆、黑豆、柿葉(老年性糖尿病)、建神曲、制首烏、女貞子、沙苑子、巴戟天、肉蓯蓉、萱草根、紫草根、土牛膝、芫荽、荊芥、川芎、白芷、黃精、桑葚、五指毛桃、牛大力、白茯苓、矮地茶、藏紅花、紅景天、葛根、枳椇子、八月札、蒲公英、蘆根、竹蔗、當歸、冠山百年老翹、火炭母、涼粉草等。 譬如①杜仲降壓茶:杜仲茶10~30克,泡飲作茶頻頻飲用。杜仲茶是以野生杜仲初春芽葉炮制而成,具有降血壓、補肝腎、 強筋骨等作用。經(jīng)常飲用此茶,可以起到理想的降壓效果。②三七花茶:三七花3~6克,泡飲作茶頻服,降三高、軟化血管、抗衰老。③輕身消脂荷葉茶:荷葉10~50克,水煎煮,作茶頻飲。④金盞花:干燥金盞花一匙開水沖泡,加蜂蜜調(diào)味,燜約3~5分鐘即可,飲來甘中微苦,對消化系統(tǒng)潰瘍及淋巴結炎有極佳的療效,并有助緩解經(jīng)痛。⑤枳椇子解酒茶:枳椇子10~30克搗碎,煮沸,可以緩解新舊酒醉。⑥“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夏季可以多飲用生姜茶,或配伍紅棗、蜂蜜、糯香普洱茶,可以驅寒、暖脾、健胃、補血,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對抗秋寒。紫蘇葉、生姜片各10克,水煎煮,作茶頻頻飲用,功能疏散風寒、理氣和胃,擅長治療夏季腸胃感寒型感冒,癥見頭痛發(fā)熱、惡心、嘔吐、胃痛、腹脹等。鹽姜茶:瓜片茶20克,食鹽6克,生姜10克,加適量開水沖泡,蓋上燜五分鐘左右即可,能防暑提神抗疲勞、提高耐高溫能力、防治脾胃虛寒。 炎炎夏日,或許每一個人都期望來一杯冰鎮(zhèn)的茶水,但是在此,我還是要叮囑一下:冰飲誠能消暑熱,但是容易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健,百病叢生!為了健康,一定要謹慎過度進食冷飲!當然,寒性食材譬如西瓜之類亦應少吃或不吃。在這疫情還在肆虐的時期,養(yǎng)護好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張氏涼茶方(張學禮):羅漢果1枚,白茅根30克,蘆葦根30克,布渣葉30克,夏枯草30克,金銀花10克,淡竹葉10克,甜葉菊5克,牛蒡根30克,肥玉竹10克,南豆花10克,胎菊15克,北山楂10克,崗梅根10克,藤梨根20克,生甘草6克,桂花15克(后下),廣陳皮10克,水煎煮,倒出藥汁,候溫度約20℃時即可飲用,冰鎮(zhèn)亦可(脾胃虛弱者加生姜20克,黑棗30克)。 上方煮出的藥汁配合適量的涼粉草蒸煮可以制作成涼粉凍,對于幼兒更具誘惑哦(需另配涼粉草、小蘇打、紅薯粉或淀粉)。 張玉龍,中醫(yī)世家,畢業(yè)于安徽中醫(yī)學院,本科。師從楊俊、楊任民、馬俊、周楣聲、潘嘉龍、董洪強、馬山等國家級名老中醫(yī),精于切脈、面診、舌診診斷疾病,擅長中藥(內(nèi)治外治)、針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絡放血等綜合治療疾病。 擅長治療: 內(nèi)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腸胃疾?。ǜ雇?、腹瀉、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萎縮性胃炎、腸道息肉)、肝膽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道息肉、黃疸)、腎?。甭阅I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等)、頑固性失眠、頭痛(偏正頭痛、頭風、外傷性頭痛)、結石及各系統(tǒng)腫瘤調(diào)治等。 婦科: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妊娠?。ㄈ焉飷鹤?、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壓、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婦科炎癥、產(chǎn)后病、乳腺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癥、子宮腺肌癥及不孕癥等。 兒科:感冒(反復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腺炎、腹瀉、蟲癥、小兒厭食癥、遺尿、多汗癥、濕疹、水痘、小兒多動癥等。 男科:遺精、陽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陰囊濕疹、生殖器皰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結膜炎、飛蚊癥、中耳炎、耳鳴耳聾等。 皮膚科:皮炎、濕疹、黃褐斑、青春痘、帶狀皰疹、蕁麻疹、白癜風、脫發(fā)、肥胖癥等。 骨傷科: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膝關節(jié)炎、痛風、腰扭傷、股骨頭壞死、神經(jīng)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質(zhì)增生及各種痛癥等。 以上內(nèi)容同步發(fā)布在360圖書館“張玉龍醫(yī)論”中。有需要解答的中醫(yī)話題也可以留言給我,我會盡力闡述我個人的臨床經(jīng)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