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麻混紡色紡紗的開發(fā) 大麻,又稱漢麻,大麻起源于中國,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素有“天然纖維之王”美譽,大麻服飾具有吸濕、透氣、舒爽、散熱、防霉、抑菌、抗輻射、防紫外線、吸音等多種功能。 1.1 大麻纖維的性能 1.1.1金屬吸附性 大麻植物對重金屬鎘有很強的耐受力,當土壤中鎘含量達到800mg/kg以下對漢麻的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漢麻對溶液中的鉻離子、銅離子、銀離子、鎘離子的單層吸附能力分別為367mg/g 、1157mg/g 、89mg/g 、140mg/g。因此,大麻纖維是優(yōu)秀的天然金屬吸附劑,對水體和土壤起到了有效的潔作用。 1.1.2 大麻的抑菌性 與棉纖維相比,大麻纖維具有很強的抑菌性,見圖1、圖2、表1。 圖1 纖維抑菌性對比 圖2 纖維的菌落數(shù)對比 1.1.3 大麻的吸濕快干功能 與棉纖維相比,大麻纖維具有優(yōu)異的吸濕快干功能,見表2。 1.1.4 大麻的防紫外線功能 與棉纖維相比,大麻纖維具有優(yōu)異的吸濕快干功能,見圖3。 圖3 紫外線防護指數(shù)UPF值 除此之外大麻還有消聲、抗輻射等很多功能。 1.2 大麻混紡色紡紗的開發(fā) 我司經(jīng)過幾年的攻關,成功開發(fā)生產出了大麻棉色紡紗、大麻羊絨色紡紗、大麻與人造纖維素纖維色紡紗系列和大麻/棉混紡高端服飾產品。 因麻纖維本身纖維素含量較棉纖維低,聚合度、結晶度、取向度均較棉纖維高,使得大麻纖維上染率較低,特別是染深色極為困難,固色牢度也不高,色澤不及棉纖維鮮艷,色牢度也較低,大麻產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我公司開發(fā)大麻混紡色紡紗,取得了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 1.2.1 針對大麻纖維的特性設置紡前處理工藝 選擇適合大麻纖維的柔軟劑和油劑,研究對大麻散纖維的紡前養(yǎng)生工藝,包括助劑選擇、用量、養(yǎng)生溫度、養(yǎng)生時間、養(yǎng)生方法等,設置一套適合大麻纖維紡前處理的工藝,改善纖維的可紡性,降低損耗提高產品的制成率。 1.2.2原料搭配混合技術 根據(jù)不同支數(shù)和配比,合理選用大麻的品級,并掌握每個大麻批號等級的質量指標。 高支高配大麻混紡色紡紗在紡紗領域一直是個難點,我司通過技術攻關實現(xiàn)了高支高配大麻混紡色紡紗的量產,有效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細紗斷頭較多、條干差、強力差、色牢度差等問題。 1.2.3 紡紗工藝技術 根據(jù)以往開發(fā)生產大麻棉紡紗的經(jīng)驗,確定工藝流程: 原料→清花→梳棉→預并→條卷→精梳→并條→粗紗→細紗→自絡→打包。 (1)開清棉工藝應掌握“減少打擊、開松緩和、以梳代打”的原則,優(yōu)化混紡比例。 (2)梳棉應根據(jù)大麻中含有大量超長纖維的特點,選用適合大麻纖維生產的針布,合理配置工藝,減少棉條中的長纖維,提高可紡性,同時降低短絨和麻粒含量。 (3)由于大麻纖維的長度不好控制,并條、粗紗、細紗工序羅拉隔距采用條干波普分析法來確定,同時合理配置其他工藝參數(shù),保證不出現(xiàn)牽伸波。 (4)自絡電清參數(shù)采用CAJ設計清紗曲線,確保有效切除有害紗疵。 (5)根據(jù)大麻纖維的特點,對原有設備進行適當?shù)母脑欤_保大麻混紡色紡紗的產品質量。 1.3 大麻混紡色紡紗的主要指標 我公司主要大麻混紡色紡紗的主要質量指標見表3。 二、殼聚糖等功能性混紡色紡紗的開發(fā) 2.1 殼聚糖纖維的功能性 被歐美科學家譽為生命第六要素的生物殼聚糖纖維,原料取自美國阿拉斯加雪蟹,是迄今為止自然界發(fā)現(xiàn)的唯一帶正電荷的動物纖維。因而具有優(yōu)良的天然抗菌、抗螨、除臭功能。在其分子鏈上存在大量的羥基和氨基等親水性基團,故纖維又具有良好的親膚性和保濕性。由于特殊分子結構,生物殼聚糖纖維還具有止血、止癢、抗炎、促進細胞生長等優(yōu)異的醫(yī)學特性。 (1)抗菌除臭功能; (2)對皮膚的護理功能; (3)對過敏性皮膚的輔助治療功能; (4)對環(huán)境的保護功能 (甲醛凈化); (5)抗靜電功能。 細菌和真菌均含有帶負電的蛋白質,而核心成分---生物元(殼聚糖)纖維上的自抑菌功能團帶有正電荷,當細菌與生物元纖維接觸時,將細菌吸附固化,從而影響細菌正常的代謝功能;造成細菌破裂,內容物流出,致使細菌死亡,達到滅菌的目的。這種電荷的物理作用對人體無影響,從而保證了使用的安全性。由于抗菌功能團是通過化學與基體高分子材料相連,不僅保證了使用的安全性,而且也保證了抗菌效果的廣譜、長效性。 2.2 殼聚糖混紡色紡紗的開發(fā) 2.2.1選擇適宜的柔軟劑和油劑 選擇適合殼聚糖的柔軟劑和油劑,研究不同長度細度殼聚糖纖維對紡紗的質量和可紡性的影響,改善纖維的可紡性。 2.2.2 原料搭配混合技術 采用現(xiàn)有紡紗設備紡制含殼聚糖纖維不同配比及粗細度的紗線,并比較紗線的性能,探究實現(xiàn)殼聚糖纖維混紡產品紡紗的技術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配比和混合方式。 2.2.3 紡紗工藝技術 根據(jù)以往開發(fā)生產殼聚糖棉紡紗的經(jīng)驗,棉部分用精梳棉網(wǎng)采用盤混工藝,確定以下工藝流程:原料→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自絡→打包。 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的關鍵技術: (1)開清棉工藝應掌握“減少打擊、開松緩和、以梳代打”的原則,優(yōu)化混紡比例。 (2)梳棉采用“緊隔距,強分梳”工藝,減少紗疵,降低短絨。 (3)在并條,粗紗,細紗工序中的羅拉隔距根據(jù)纖維的工藝長度確定合理的羅拉隔距,同時合理研制其他工藝參數(shù)。 (4)自絡電清參數(shù)采用CAJ設計清紗曲線,使不利于產品性能要求的有害紗疵去除掉。 (5)對原有設備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新改造。例如:清花工序應兼顧大麻的特點,選用FA106B,其為梳針打手自由打擊,降低對纖維的損害;梳棉工序梳棉工序選用A186G梳棉機,其具有前后分梳固定蓋板和分梳漏底,提高對纖維的分梳性,同時在機器前面采用導棉皮圈解決其成網(wǎng)困難等問題;在并條工序中采用抗繞皮輥,提高紡紗成紗條干;粗紗采用FA4421,其先進假捻器,解決殼聚糖混紡產品粗紗加捻困難的特點,提高成紗條干,減少后紡壓力;細紗使用新型抗擾皮輥,自絡電清合理設計紗疵切割曲線,減少成紗中的有害紗庛,提高產品質量。 作者:方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