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精選12張中藥專方,老中醫(yī)很喜歡用。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將之歸為“胃痞”病范疇。因各醫(yī)家對本病認(rèn)識不同,臨床辨證分型多樣,近年來多達(dá)20余種。 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脾胃病分會將本病歸納為6種常見證型----既肝胃氣滯證,肝胃郁熱證,脾胃虛弱(虛寒)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胃絡(luò)瘀血證。 下面精選介12張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藥專方,系今年各地報道并經(jīng)臨床證實療效較好者,臨證時可參考選用: 01、加味一貫煎 組成:沙參、枸杞子各24g,麥冬、生地、白芍各5g,當(dāng)歸、川楝子、玉竹各10g,石斛 12g。 制用: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15天為1個療程。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02、參脂理胃散 組成:人參、五靈脂、元胡、白芨、沒藥各12g,木蝴蝶9g,草豆蔻6g(后下)。制用: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03、復(fù)方香蘇散 組成:香附、蘇梗、枳殼、雞內(nèi)金、失笑散(五靈脂 蒲黃 包煎)各10g,大腹皮15g,蒲公 英、烏賊骨(打碎)各30g,黃連5g,陳皮8g,炙甘草6g。加減:肝氣郁滯加----炒柴胡10g; 濕重者加----蒼術(shù)、茯苓各10g,生薏苡仁30g; 嘔吐加----制半夏10g或砂仁、白蔻仁各6g(后下); 糜爛較甚加----三七粉4g(日3次沖服)或制乳香、沒藥各6g; 兼陰虛加----麥冬10g,沙參、烏梅各15g; 腸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g。 日1劑,水煎,溫服2次。 用于:慢性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 04、涼潤通降湯 組成:麥冬、玄參各15g,白芍30g,茵陳、石菖蒲、茯苓、香附各12g,當(dāng)歸、川芎、 瓜蔞、清半夏、雞內(nèi)金各,黃連6g,三七粉2g(沖服)。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05、益氣溫中湯組成:黃芪、丹參各30g,桂枝、吳茱萸、當(dāng)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蒲黃、烏藥、丹皮、水蛭各10g,細(xì)辛3g,甘草6g。 加減:若胃內(nèi)除炎癥外,還見黏膜隆起,粗糙不平----加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各10g; 炎癥區(qū)胃黏膜頂端見有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者或中央有糜爛者--------加蒲公英、 生地、半夏、澤瀉、金銀花各10g。 制用: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06、四君活血湯組成:黨參、茯苓、赤芍各15g,生黃芪、丹參各18g,炒白術(shù)、當(dāng)歸、制沒藥、枳殼、 元胡各10g,五靈脂12g。 制用:每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3服。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07、硝黃湯組方:蒲公英30g,丹參18g,海螵蛸15g,熟大黃12g,黃芩、白芨、廣木香、石菖 蒲、炙甘草各10g,橘紅9g。 制用: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2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復(fù)查。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08、升降湯組成:杭白芍20g,炙甘草18g,黨參、生黃芪、白術(shù)、陳皮、厚樸、雞內(nèi)金、烏梅各 15g,柴胡9g,桂枝、川芎各6g。 制用:每日1劑,水煎服。亦可用散劑,每日3次,每次6g。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09、萎必生組成:薏苡仁30g,黃芪15g,當(dāng)歸、山楂、百合、烏藥、丹參、莪術(shù)、枳殼、青木香、 蜂蜜(沖)各10g,制附丸、甘草各6g,黃連2g。 制用:每日1劑,癥狀緩解后改為丸劑,每次3~6g,每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10、紫蘇回香湯 組成:紫蘇、藿香、木香、香附、丹參、枳殼、雞內(nèi)金、茯苓各10g,砂仁6g,沉香、 甘草各3g。每日1劑,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11、扶脾益陰湯組成:丹參30g,百合15g,降香20g,白芍、香櫞皮各12g,烏藥、桂枝、高良姜、黨 參、玉竹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 制用:每日1劑,30日為1個療程。 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陰不足者。 12、升陽益胃湯組方:黃芪50g,黨參、澤瀉、丹參、莪術(shù)、焦山楂各10g,茯苓20g,枳殼、蒲公英各 15g,雞內(nèi)金8g,白術(shù)、陳皮、獨活、白芍、黃連各6g。 制用: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 分3次口服,病情重者分3~5次口服 60日為1個療程。 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 提醒:上述藥方僅供參考,患者用藥必須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進(jìn)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