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蘇軾笑罵“野狐精”的作品蘇軾是個奇人,文采風流,詩詞書畫無一不通,在政治立場方面也很獨立。 熙寧變法之時,他反對王安石激進變法,后來司馬光上臺,倒攻清算王安石,他又反對司馬光。這樣的人固然是有政治立場,但是囿于自身話語權不夠強大,在新舊黨輪流掌權的北宋朝廷,就是典型的刺頭,誰都不喜歡,誰都要整他。 視詩詞為末技,是政治強人王安石的一貫態(tài)度,雖然他自身的水平穩(wěn)居兩宋一線。熙寧二年,王安石掌權,發(fā)動變法改革科舉,要廢除詩、賦等科目,??冀?jīng)、義、論、策。蘇軾立即上書反對。王安石怒不可遏:“蘇軾才高,但所學不正”——可見王荊公也是個典型的老炮兒,不合我意,就是你所學不正。這一點在變法中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他對新政的執(zhí)著和新黨的護犢行為讓變法高歌猛進,同時也樹立了無數(shù)的敵人,從貴族到廣大的老百姓,都開始反對他,也間接地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蘇軾被新黨罷黜,卻并未與王安石交惡。等到王安石被罷相(后又復相)后,兩位奇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而交好起來,畢竟文才見識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自然清楚“對事不對人”。政見不合,只是理想不同,與作人行文無關。 后來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問斬,滿朝文武噤聲,還是政敵王安石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才一言而決地保住了他。 這兩位文采風流的人物,私交上不是敵人。 蘇軾僥幸活命,貶黃州團練,雖然清苦,也因此進入了思想沉淀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他在這個時候讀到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對王安石詩詞中不拘常格的機敏由衷贊嘆,甚至笑言他是“野狐精”。 這可能也是后世腐儒們造謠王荊公是禍害北宋朝堂的天降獾子精的源頭之一。 宋《圣求詞序》有記:
都說秦少游的詩像詞一樣婉麗,而蘇東坡的詞卻像詩一樣豪放,是這樣么?蘇東坡看到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卻忍不住稱贊“這老家伙真是一只老狐貍。”詩詞各是一家,唯有王安石的作品能將柔情艷麗的樂府曲詞與詩的風格融會貫通,既有格調(diào),又格外精致,真是一代奇才。 為什么說蘇軾是笑言稱贊呢?因為他不止一次這么稱呼王安石,而且每次都是看了他的詩文后發(fā)表感嘆,可見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絕非罵詞。 《西清詩話》卷中記載:
王安石當時的日子也不好過,變法受到阻擾,舊勢力的排擠反對,特別是長子王雱的病故,使王安石感到身心疲憊,因而辭相,外放江寧。 《桂枝香·金陵懷古》是他首次辭相后任江寧知府時期的作品。此時的王安石,雖然身心俱疲,卻又斗志不減,隨時準備再入朝堂。 “桂枝香”格式溯源及分析《桂枝香·金陵懷古》:
“桂枝香”這個詞牌名,我們現(xiàn)在看著都是長短句,但是很有可能在唐時是用來唱七律的曲子。 桂枝,比喻名貴的樹木,后稱進士及第為折桂,進士自喻為桂枝。這個說法來自一個大家不怎么常用的成語:“郄詵(qiè shēn)高第”——就是高中榜首的意思。《晉書》中記載,郄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稱“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桂枝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文宗時期狀元裴思謙的詩中《及第后宿平康里》:
裴思謙這個狀元雖然是借助仇士良的勢力討要來的,但還是有些實力的。狀元及第后,去平康里歡樂之時寫下的這首小詩,朗朗上口,聲韻有致。詞語中頗有一些曖昧,是往曲子詞發(fā)展的路數(shù)。 也有一說,這是平康里的一個妓女作品《贈裴思謙》,表達自己對裴思謙的奉承,也算是別致得很,而且思路更加契合。前兩句不說了,后兩句聽了讓人臉紅——從今兒起都用不著抹香了,因為服侍的狀元爺身上就有桂枝香啊。 這種靡靡之音必然是歡樂時間里的催化劑,豈有不合曲吟唱之理? 晚唐僖宗時進士袁皓登第后,也曾寫下一首七律《寄岳陽嚴使君》,以“桂枝”自喻:“得意東歸過岳陽,桂枝香惹蕊珠香?!?/p> 這兩首作品,都是格律體,一為七絕,一為七律,后世的“桂枝香”調(diào)名便是從此中來,不過隨著樂曲的變化,特別是北宋初長調(diào)初成,詞牌名下的寫作格式也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又有別名“疏簾淡月”、“桂枝香慢”。以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為正體,雙調(diào)一百零一字,前后段各十句、五仄韻。 北宋人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此調(diào),《古今詞話》有記:
也就是說,王安石的《金陵懷古》雖然不是“桂枝香”樂曲的開創(chuàng)——因為樂曲是從唐傳下來,隨著樂器的進步,和其它音樂的融合不斷改編的,但是在后世定詞牌名的時候,是以王荊公的這篇作品作為正體,因此也可以說王安石的《金陵懷古》是“桂枝香”這首詞牌的創(chuàng)調(diào)作品。 我們今天要填“桂枝香”,就得按照王荊公的路數(shù)來。 這是個什么路數(shù)呢? 這種詞牌可以稱作換頭曲——換頭的意思就是在重復演唱的時候更換開頭幾句的字數(shù)變化節(jié)奏,而在換頭之后的身子結構是一樣的,呼應上下片?!肮鹬ο恪钡膿Q頭完成,是上下片都從第六句起句式相同。 全調(diào)以四字句為主,配以上一下四(節(jié)奏)之五字句,上三下四(節(jié)奏)之七字句,以及六字句,形成多處頓挫、曲折,每段結句連用三個四字句(同尾),既流暢又含蓄。一般使用入聲韻,在平穩(wěn)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情感抒發(fā)——因此《桂枝香》適用于臨登懷古、中秋,言志、祝頌。 這就從平康里的色情小調(diào)完成了到滄桑正氣的情懷轉(zhuǎn)換,是王安石性格、文風、才氣的體現(xiàn)。他于這首詞牌的創(chuàng)調(diào),與蘇東坡的豪放入詞,內(nèi)里的行文邏輯是一致的。只不過王安石志不在文,和范仲淹一樣,雖然已經(jīng)打開了詞牌的風格境界,卻沒有像蘇東坡一樣在這條路上走出宗師感來。 不成流派,無以宗師——所以我們還是稱蘇東坡為豪放派風格開創(chuàng)人。 至于詞牌格式,一經(jīng)定調(diào),就不會再有變化,頂多也就是兩三變格,無非是當時的音樂之下的增字減字,或者平仄變調(diào),用韻改變而已——這是允許的,就好像我們今天唱流行歌曲,同樣可以自行改變歌詞,不過要注意節(jié)奏踩準點才行。而這些小改變被記錄下來,就被稱為詞牌的變體。 沒有記錄下來被淘汰的,就是不合規(guī)的。 這些詞牌附著的音樂如今都已經(jīng)散佚,所以除了記錄下平仄的正體、變體,就不再允許有不合規(guī)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 牢記一點,填詞,就是按照平仄填字進去,然后要保證內(nèi)容意境的流暢表達。有字出格,即不再是這個詞牌名下的作品。不論你意境多好,文采多牛,你的作品就變成了古體詩。 因為古體詩是獨立于音樂的吟誦體,詞牌是附著于音樂的演唱體,雖然這些音樂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曾經(jīng)的平仄記錄就代表了這些音樂對字詞發(fā)音的限定,因此必須遵守。 《桂枝香·金陵懷古》的格式,我們排出來即可。因為它是創(chuàng)調(diào),所以怎么著都是對的。
有朋友就會問,這不是上下片各十句?。康降资菑哪睦镩_始換頭呢?我們讀古詩詞,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過分依靠標點符號來進行判斷——因為這些標點符號,都是后人為了斷句、找節(jié)奏感新添加上去的,古時候是沒有這些符號的。 它的句數(shù),不能單純地以標點斷句,但也不能完全依靠韻腳字判斷,因為詞在演唱過程中,是允許偶有幾句不押韻的——我們參看現(xiàn)代歌詞。 實際上我們只要把頓號去掉,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換頭的地方。
這樣是不是就明朗了?上下片各十句、五仄韻,換頭到第五句完畢,從第六句開始,上下片結構一致。 另外還要注意一點,這個詞牌盡量以入聲字入韻(何為入聲字看專欄文章),然后上下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領格,宜用去聲。上片“正故國晚秋”的“正”字,下片“嘆門外樓頭”的“嘆”字,就是《金陵懷古》的領格字。 這首詞的背景和格式,我們就講到這里,下面具體來看內(nèi)容,看為什么這首作品會讓詞牌大家蘇東坡都深感拜服。 內(nèi)容意境這首詞以壯麗的山河為背景,歷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遠,筆力峭勁。多處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顯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學功底,也明顯可以看出這首詞正是打破“艷詞”這一局限的作品。 因為音樂散佚,我們是無法看著作品唱出來,只能通過吟誦來體會作者情感蘊含。而實際上,一首韻文,如果長短不齊,沒有像格律詩那樣精準的節(jié)奏感支撐,很容易流入散文思維,即使有韻,也只是產(chǎn)生一種遙相呼應的感覺——這就是為什么詞牌在今天的上口感比不上格律詩,古體詩(整飭的),甚至順口溜、打油詩的緣故。 我們當然承認宋詞是美好的,但是樂感的喪失,格律節(jié)奏感的松散,會讓詞牌喪失規(guī)則感——這就是為什么詞牌必須嚴格死守平仄的,因為它無法像短小的詩一樣,很容易就讀出人類生理上的共振(吟誦感)來。 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找精神上的共振,這就是為什么詞牌寫得美特別重要。 即使我們再怎么強調(diào)王荊公的這首“桂枝香”多么好,在很多人心中、眼中那就是不如南唐李后主、宋朝李清照,甚至不如清代的納蘭性德——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即使蘇軾、辛棄疾,在那些唯美的、委婉的、掏心掏肺的情感作品面前,也會因為人類的情感弱點敗下陣來。 范仲淹、王安石其實都是走的散文入詞的路子,因此在沒有音樂捆綁背書的情況下,他們的作品,更類似于一篇小散文,只不過在某些句子末尾押了韻而已,是押了韻的散文——或者這么說,是古代文言文版的散文詩。 當然,這只是對我們而言,當時有音樂為作品帶上情感和節(jié)奏,就不能這么認為,這就是演唱和音樂的力量。
登山臨水,舉目望遠,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氣已變得颯爽清涼。奔騰千里的長江澄澈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華麗的畫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筆也難描畫。 上片寫景,筆法非常老道。“登臨送目”四字領起,為詞拓出一個高遠的視野。“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jié)。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xiàn)出一種“悲秋”的氛圍。 那么在故國登高遠望,看見什么呢?首先就是大背景的展現(xiàn)。千里江面和山峰,然后轉(zhuǎn)入大背景下景物的具體描寫。“歸帆”、“殘陽”、“西風”、“酒旗”逐一呈現(xiàn),從秋景特色到人的活動,讓大氣開闊的景色生動豐富。“彩舟云淡,星河鷺起”則是大手筆中的點睛之處,不但色彩對比鮮明,而且動靜相生。既生動了整體景色,還借助“云”、“星河”描述江面開闊連天,將視野超越了整個畫面,水天一色,何其渺渺。最后以一句美景不能以描畫來呈現(xiàn)結束上片的寫景。
遙想當年,達官貴人爭著過豪華的生活,可嘆在朱雀門外結綺閣樓,六朝君主一個個地相繼敗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懷古,無不對歷代榮辱喟嘆感傷。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隨著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煙慘淡、綠草衰黃。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花》遺曲。 下片懷古抒情。在這一段文字中,王安石大量使用了典故,并且化用前人詩句。上片化用了謝朓的“澄江靜如練 ”,而在下片中,則重點化用了杜牧的詩句,并且用了兩首。“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此語出自杜牧《臺城曲》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化用其意,再現(xiàn)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后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而“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則很明顯出自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作品中密集用典卻并不感覺堆砌,固然有其散文化的功勞,但更得益于王荊公學識淵博,文采逼人。 整體來說,這首《金陵懷古》寫景奇?zhèn)邀悾⒁庑路f高遠,章法次序井然,用典貼切自然,無論是文章技巧、文字技巧、家國情懷、格調(diào)意境,都是一流水平。 《藝概·詞概》指出:“王半山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薄督鹆陸压拧穼嵖僧?shù)么嗽u。這里的“一洗五代舊習”,與蘇軾的“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在詞史上皆為打破陳規(guī)的出格之舉;而其“瘦削雅素”,與蘇軾的“瘦逸”之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軾看了,自然是“心有戚戚”,不得不羨服。而因此戲稱王安石“野狐精”,估計是對王安石大量用典不但貼切還自然的真心欽佩,畢竟王安石的作品中很少出現(xiàn)這種寫作方法。 對于文采天縱的人,一般作者苦心追求的東西,他們只要出手,便是頂峰。王安石寫詞,就有點像錢鐘書寫書,都是玩票,卻成就經(jīng)典。 元豐三年,蘇軾奉命從黃州調(diào)往汝州,途經(jīng)江寧,專程拜訪王安石。兩人在江邊煮酒和詩,通宵達旦,暢談甚歡。 |
|